一时之师,一世之念

2015-09-10 13:42马宏
中国教师 2015年17期
关键词:巴蜀李老师学科

马宏

每年教师节,我都会收到各种祝福。一时间,满满的幸福感弥漫心头。看着那些卡片或短信,我不由想起那些年学生稚嫩的面庞,也不由想起自己的小学老师带给自己的延绵一生的影响。

一支笔,一份爱

带着怯怯的心态,我走进小学一年级。不久后,就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书面测试。或许是力度控制不好,或许是心里太过紧张,才写几个字,我仅有的一支铅笔“啪”的一声断了。看着满满的题单,听着同学们沙沙的写字声,想着对父母许下的考取高分的承诺,我一下子蒙住,感觉心都碎了。脑袋嗡嗡作响,头上汗水直冒。周围的同学都在唰唰地写着,我不敢吭声,像僵化的石像一动不动,怎么办?这时,班主任王老师看出我的窘境,从讲台的抽屉里拿出一支笔递到我手里,温和地说:“快写吧!”然后,拿起我断掉的笔轻轻地削好并悄悄地放到我的桌上。我感激地点点头,紧张、焦虑一瞬释然,手中的笔也好像有神来之力。那一次,我考得特别好。但让我高兴的除了成绩,还有老师那暖暖的关怀和贴心的帮助。我忘不了这一支笔,忘不了这一支笔余存的吾师的温度,忘不了这一支笔传递出的教师对学生的那份真切的爱。

后来,我当了教师,当了校长,也经常向周围人分享这个小故事,希望教师都能像我的老师一样怀揣童心母爱,付诸真心去陪伴学生,在需要帮助时,给他们一双有力的手。在重庆市巴蜀小学(以下简称巴蜀小学),你会看到有教师发现孩子便溺了,会假借有事找他,悄悄请他到办公室,帮他联系家长及时处理;也会看到,为了让一个腿脚不方便的学生也能感受运动的激情与快乐,教师以身示范带领学生每天在大课间轮流背着他来到操场……

教育是一段贴心的陪伴,也是一份爱的传递与情的流淌。

一本书,一个视界

小学四年级时,班上新来了一位语文老师。他姓林,个子不高,戴着眼镜,看上去其貌不扬,但讲起课来却口若悬河,常常语惊四座。对于这位教师,同学们一直都非常好奇:他的肚子里怎么会有这么多学问?有一天,他叫我们几个平常较爱学习的学生留下来到他的寝室去玩。一进门,那满满一壁的书把我们吓了一大跳,嘴巴张成大大的“O”形,长久以来的疑惑也荡然无存。他大手一挥,笑着说:“喜欢吗?可以借!”在那个对课外书是何物都说不上来的年代,老师的慷慨无疑是足以惊天的好消息。我和同学们上看下看,左挑右选,在眼花瞭乱中对哪本都满心喜欢,不忍放手,仿佛误入一个珍宝库,贪心地想把所有的书占为己有。

天色不早了,我们带着极大的满足和依依的不舍抱书而归。一回到家,便如获至宝地埋头坐下,沉醉其中。几天后,我把看完的书还给老师,又借出新的……整整一年,就在这样如此往复中,我的课余时时刻刻都有书的陪伴。

虽然因为工作关系,林老师只教了我们一年,但却为我打开了一个视界,让阅读的习惯在心中扎根,知道学习并不只在课堂里发生。如今,在巴蜀小学的课程综合化实施改革中,语文学科一直倡导“爱读书、善思考、会表达”的“九字真经”,并通过校本教材《我是快乐小书虫》,坚持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与评价,他们的平均阅读量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五倍。看着学生们在校园图书馆里痴迷读书的眼神,我仿佛又看到童年的自己欣喜若狂从林老师家借书而归的身影。

一次作文,一种精神

学校调来了一位年轻的李老师,梳着两个长长的大辫子,待人亲切,说话轻柔,让人喜欢,教我们五年级语文。记得李老师有次布置了一次作文《一件令人____的事》,刚刚在家中受了点小委屈的我,奋笔疾书,描述了一件自我感觉爸妈对我和姐姐不太公平的事,许是把写作仅仅看作一个任务,写完就完了,甚至忘了,根本没放在心上。

没想到过了几天,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轻轻问我:“你作文里描写的事是真的吗?”在李老师的鼓励下,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和盘托出。话一谈完,满身轻松,我无限感激地望着李老师。正要告别,李老师说话了:“真实是文章最动人的力量。透过文字,我看到了你的真诚与细腻。写作文就是要写真话,打动自己,感动别人。和家人朋友交往也是这样,说真话,更有助于解决问题。”末了,李老师还细心地追问我,需不需要由她出面跟我的父母谈谈。

李老师用朴素的力量既教作文,也在教做人。当我翻阅1941年巴蜀小学首任校长周勖成先生《巴蜀精神》一文时,“巴蜀精神是真。处事真切,待人真挚。只要这件事是应当做的,便动手做。不为了某种原因而有所顾忌,也不为了某种原因而存心敷衍……”我的脑海中又回想起李老师朴素的话语。时至今日,在巴蜀小学,我们非常重视广开言路,聆听真实的声音。无论是和学生定期有约的“金色餐桌”,还是针对家长的每期“学校满意度问卷调查”,抑或是教职员工期末直发校长邮箱的“建议书”,都是在期待为这些真实的声音搭建顺畅表达的渠道,直面真实,真诚沟通。这或许就是李老师那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带给我的影响吧。

真,既是教育的本质,也赋予了教育更深沉的色彩。

一首歌曲,一种理念

小学快毕业了,大家都沉浸在紧张复习的节奏中,课堂成了语文和数学学科的天下,日子不免枯燥乏味。可是有一天,教数学的苏老师却在数学课上给我们写下一张歌单,教我们唱歌。如今,歌曲名字我已忘记,但苏老师昂扬唱歌的面容依然清晰,同学们兴奋得不能自已的劲头依然浮现,对这一画面的记忆远远胜过他教我们解过的如海的数学题。

“即使是闻名遐迩的数学家,也不是个只学数学的呆子,越是大家,越是杂家。”他这样告诉我们。那简简单单的话语,冲击着只有成绩好、会做题才是令人追崇的传统壁垒,让我们幼小的心中暗暗为各类爱生活的小细节找到了心理支持。

如今,我们在课程改革里倡导的“学科课程综合化实施”,不正是希望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能放眼生活,个性生长吗?就连期末评价方式,早已和我们读书时大相径庭。在巴蜀小学期末评价的“乐评嘉年华”中,学生用英语表演情景剧,用扑克牌算加减法,用七巧板拼动物,甚至走上街头去推荐端午节文化,都成了期末评价项目。教师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科分数,而是关注学生多元的能力发展,师生的兴趣才学都可以在课堂上获得更加自由的舒展空间。

不断加强教师的综合意识,既重视教师拥有广博深刻的学科知识,又鼓励教师成为跨学科综合教学的通才。为学科教学松绑,面向学生的一生发展来设计和创新,教育便也有了新的未来。

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翻阅相册,我的脑海中不由浮现出一位位陪伴自己成长的恩师脸庞,想到他们在育人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的动人细节,耳濡目染他们的教育实践和职业操守,对我们继续耕耘在教育“战线”的人而言,唯有以更深情地投入,才得以回报。

每位教师都有教育家的潜质。一时之师,一世之念。

(作者系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任媛媛)

猜你喜欢
巴蜀李老师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该得奖的李老师
巴蜀文化翰墨第七届诗书画印艺术展作品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宠物难伺候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