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自卑心理浅探

2015-09-10 19:04李燕娥
考试周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自卑学困生心理

李燕娥

摘 要: 在学困生的诸多心理问题中,“自卑”心理是最重要的表现之一。学困生的“自卑”心理不但对其学习造成抑制,而且对其心理、行为产生负面作用,会对其一生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可能会毁掉一个人的一生。本文从探究学困生“自卑”心理的形成,以及克服学困生“自卑”心理两个方面,为学校教育中学困生的转化寻求科学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学困生 自卑心理 克服自卑所谓学困生,主要指部分学习习惯不太好,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学困生是学校教育中现实存在的,虽然教育提倡“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但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学业上无法取得成功,而且由于对学生评价的片面性和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使部分学困生得不到正确对待,因此,造成学困生产生了诸多心理问题,其中“自卑”心理是最重要的表现之一。

“自卑”是一种自我否认,缺乏自信,自我评价失衡的心理表现,同时伴有一些消极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一个人形成自卑心理后,往往会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正确表现自己的能力,从怯于与人交往到孤独地自我封闭。具有了“自卑”心理的学生本来可以经过努力学习实现目标,总会认为“我不行”而放弃拼搏,也会因为领略不到学习和生活的乐趣,而不积极作为。因为看不到人生的光华和希望,就不去憧憬美好的未来。学困生的“自卑”心理不但对其学习造成抑制,而且对其心理、行为产生负面作用,会对其一生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可能会毁掉一个人的一生。因此,探究学困生“自卑”心理的形成,以及克服学困生“自卑”心理,成为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课题。

一、学困生“自卑”心理的形成

1.教育观念和教学评价是罪魁祸首。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有过“差生”、后进生、学困生等称呼,虽然目的似乎是降低某种歧视或者说是保护学生的自尊,但还是没有摆脱对学生进行“知识化”教育的教育观念。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人尽皆知的后进生,老师常说他对诗一窍不通;数学家巴比基和文学家玛阿特是同班同学,他俩因为成绩差常被罚站在小凳子上任人取笑,但在这个班级中,恰恰是他们两个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大诗人拜伦在阿巴丁读小学时,成绩全班倒数第一;爱因斯坦曾有过让人倍感蹩脚的小板凳。还有像丘吉尔、牛顿、瓦特、爱迪生、达尔文等世界名流,年幼时无不在“差生”之列。我们所列举的事实并不是鼓励学困生的产生,而是强调教育观念的转变,更强调对学生评价的全面性。精英教育、唯升学论的教育观念,以成绩论英雄,以升学率为指标的评价方式,势必造成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歧视与无视。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过低评价自己,产生自卑心理。

2.个体性格和自我认识是根本原因。性格的形成既包括遗传、血型、后天环境、社会因素等的影响,又包括心理特征的折射;既是时代现象的反映,又渗透文化修养内涵。人的性格有优劣之分,气质抑郁、性格内向者大都对事物的感受性强,对事物带来的消极后果有放大趋向,而且不容易将其消极体验及时宣泄和排解。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气质抑郁、性格内向的学困生都存在“自卑”心理,主要是因为长期学习上的失败使他们在学习上产生恐惧感和回避意识,更加封闭自己,无法获得更多的帮助和交流,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自我认识是产生自卑心理的内因。由于学习上的不成功,大部分学困生对自己认识不足,总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如别人,从而忽视了自己的优点和能力,也缺乏努力拼搏的勇气和决心,往往对学校和班级的各种活动采取逃避甚至排斥的行动,长此以往,就会造成思维发展的低层次化,以及情感态度上冷漠化,产生作茧自缚、自暴自弃的自卑心理。

3.家庭与社会环境是重要因素。首先,很多学困生的形成与家庭环境有关,自卑心理的形成无法摆脱家庭环境这一因素的影响。离异家庭中出现许多“问题学生”和学困生,他们往往因为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比其他学生心理负担要重。如果再加上学习困难,无法得到家庭的支持和疏导,无疑在他们的心灵上就是“雪上加霜”,产生“自卑”心理。那些生活困难的留守孩子,一旦成为学困生,就在学校里几乎没有与其他同学相比的优势,“自惭形秽”形成自卑心理。其次,社会环境是形成自卑心理的重要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自卑心理影响很重要。由于我国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一些就业观念的束缚,“文凭”招牌依然高耸林立,使学困生感到必将永远处于社会的下层,将来只能从事让别人瞧不起、没人干的职业,前途暗淡,对命运失望,因此产生自卑心理。

二、克服“自卑”心理的有效措施

1.降低要求,树立自我价值,激励他们快乐成长。学困生知识上欠缺、思维上后滞,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他们参与学习的机会,造成学困生处于一种弱势地位,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体验不到自身价值,甚至会遭到强势群体的厌弃。自我价值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丧失自我价值体验,会使他们心态失衡,陷入恶性的心理体验之中,走不出心理阴影,很难摆脱现实的困境。美国索里和特尔福德在《教育心理学》中谈到:“如果你把学生看做是负责任的人,他们就会有认真负责的行动;如果你把他们看成小孩,他们将会像孩子似的行动;如果你期望你的孩子去欺骗人,他将不会使你失望。”降低对学困生学习上的要求,不要总拿优秀学生的成绩评判这些学生,也不要轻易给学生戴上“差生”的帽子,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简单的问题,利用他们的优势,激励他们参与教学、参与合作学习,给他们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自我在集体中的价值,从而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强烈的自我价值感,激发他们勇于参与、积极探索,逐渐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

2.挖掘潜能,树立自信,激励他们抬起头来前进。每个人都有潜在能力,学校教育的目标就是充分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其得到有效发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研究证明: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会产生自信力。因此,充分挖掘学困生的潜在能力,可以树立自信心,有了自信他们才能积极面对困难,勇敢克服困难,消除错误认识和否定自己的心理,建立自强不息的强大的内驱动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表现,细心观察和发现学困生的优点和特长,并在实际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以利用,尽可能放大其优点,缩小其缺点,让学困生找回自信。可以让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担当擅长的角色,这样既可以发挥他们的优势,又可以参与学习过程,并得到同伴的帮助,从而培养其学习的主体意识,认识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和价值,消除其回避和怯弱的自卑心理。得到别人的重视和肯定评价是学困生的心理需求,利用他们的特长让他们担当班级活动的组织者,比如体育竞赛、文艺演出、辩论赛等,就可以消除他们的恐惧感,引导他们走出“自卑”的阴影,激励他们抬起头来前进。

3.锻炼胆识,树立自强,激励他们勇敢挑战未来。自卑极易消磨一个人的雄心、意志,使他们自暴自弃、悲观失望。因此,培养学困生坚韧不拔的意志是消除自卑心理的关键。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胜不骄,败不馁,树信心,求上进。在学校教育中,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困生对失败的经历作出一些经验性总结,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从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避免重蹈覆辙。另一方面要鼓励他们以平常心对待失败,树立他们“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信念,放弃和回避才是最大的敌人,只要我们努力勇敢地做,那么即便是一点点进步都是十分可贵的,使他们树立“量变形成质变”的自强意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要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学业上的暂时滞后不代表未来生活的一无是处。增加学困生的人际交往,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让他们感受到每一个人都有喜、怒、哀、乐,从而正确面对自己,正确评价自我,及时抒发被压抑的情感,增强生活的勇气,走出自卑的泥潭,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强烈自我意识、社会意识,激励他们勇敢挑战未来。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人民出版社,2005(9).

[3]陈正方.学校管理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12.

[4]丛立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民出版社,2001,6.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研究》阶段性成果。批准号:GS[2014]GHB1107。

猜你喜欢
自卑学困生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心理感受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