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山地生猪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路浅议

2015-09-12 04:06吴金亮孙利民杨凤鸣杜金锐
中国猪业 2015年11期
关键词:山地云南省生猪

吴金亮 高 新* 孙利民 杨凤鸣 杜金锐

(1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袁云南昆明 650224;2云南省家畜改良工作站袁云南昆明 650021;3云南省畜牧业协会袁云南昆明 650224;4禄劝金航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袁云南昆明 651500)

云南山地生猪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路浅议

吴金亮1高 新1*孙利民2杨凤鸣3杜金锐4

(1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袁云南昆明 650224;2云南省家畜改良工作站袁云南昆明 650021;3云南省畜牧业协会袁云南昆明 650224;4禄劝金航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袁云南昆明 651500)

本文通过对云南山地生猪产业的现状及生产力水平、山地养猪规模、种质资源及猪场繁育体系建设、南方高原饲料资源供给、生猪产业从业人员队伍素质及管理、产业发展瓶颈特点等的分析袁提出倡导种养结合的适度规模山地养猪模式袁提倡集约与节约袁加强科技研发袁加大新技术的推广力度袁提高生猪生产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袁建立完善监测预警、加工销售等服务机制和服务体系的发展思路袁为云南山地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云南;山地养猪;生产力资源;现状分析;发展思路

根据《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全国农业将被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三大区域,国家将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分类施策。适度发展区包括西北及长城沿线区和西南区,这一区域农业生产特色鲜明,但水土配置错位、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应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适度挖掘潜力、集约节约、有序利用。云南是适度发展区中典型的西南高原山区省份,全省地势相对平缓的山区只占总面积的10%左右,山地牧业是畜牧业唯一的表现形式。云南山地生猪产业的生产特色鲜明,并受土地、饲草料资源和环境等的制约。本文立足于云南省养猪现实情况,对云南山地生猪产业如何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适度挖掘潜力、集约节约、有序利用作进一步的分析探讨,为云南山地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1 云南山地生猪产业现状分析

1.1 山地生猪产业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云南山地生猪产业发展迅速,在20世纪90年代初实现猪肉自给后,养殖体量不断扩大,至2007年起,生猪存栏量位居全国第五,出栏量位居全国第九,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养猪大省(表1)。

据中国畜牧业统计数据,2013年云南生猪年末存栏2 708.7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307.8万头。出栏生猪3 323.7万头,出栏率为122.7%。肉类总产量359.4万吨,其中,猪肉产量276.0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76.8%,人均占有猪肉59.1 kg,是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人均9.7 kg的6倍,也远超过全国人均40.8 kg的水平。年出栏生猪100~499头的规模场(户)15 758个,共出栏生猪490.4万头,比2012年分别增1 175个和20.7万头。年出栏500~50 000头的规模场 (户)4 041个,共出栏生猪700.07万头,分别比2012年增500个和89.08万头。

从表1和2013年的生产情况可以看出,云南山地生猪产业的生产具有以下鲜明特色:一是生猪产业是云南养殖业的最大产业,并占据近80%的比重,为云南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来源。二是生猪养殖规模化主体与全国主流标准有所不同。2008年以来,云南省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规模猪场占比虽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8%以上的生猪为低于年出栏生猪500头规模猪场养殖(全国畜牧业“十二五”规划中以年出栏500头以上占比定为规模养殖占比),这与云南省特殊的地形地貌特征很匹配,盲目切断80%以上的养殖主体规模无异于取缔整个山地猪业及作为云南山地牧业的典型特征,因此笔者认为:生猪年出栏量100~500头可以成为山地生猪产业的适度规模。三是生猪产业总体的生产水平较低。2013年,云南省生猪出栏率为122.7%,全国为150.4%,且从2008—2013年的情况看(表1),云南省生猪出栏率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明显差距,这一点也可从云南省在全国存栏、出栏排名位次的落差得到证明。

表1 云南省2008—2012年生猪生产状况

1.2 山地生猪产业种质资源及繁育体系建设情况

20世纪90年代初,瘦肉型商品猪开始引入云南,以杜洛克(D)、长白(L)、大白(Y)及其各大品系为主的瘦肉型种猪迅速在云南各地开花结果,形成外三元、洋土杂的商品猪主体形式,约80%以上的规模猪场养殖外种猪,随着猪肉产量的不断增加,外种猪具有的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饲料报酬佳的优势渐减,而本地猪具有的肉质优良、耐粗饲的优势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认可和推崇。在2011年出版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中,共收录云南省的猪遗传资源10个。其中,地方猪种8个,分别是:保山猪、滇南小耳猪、迪庆藏猪、高黎贡山猪、明光小耳猪、撒坝猪、乌金猪(大河猪、昭通猪);培育品种2个,分别是:大河乌猪和滇陆猪。同期,滇撒配套系(滇撒猪)、大河乌猪、保山猪、滇南小耳猪、滇陆猪、撒坝猪被选为云南省的“六大名猪”,3个品种系(大河乌猪、滇陆猪、滇撒猪)为地方猪改良培育品种。六大名猪从保种到扩繁、推广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受市场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引入猪种或是地方猪种都缺乏系统、连续的繁育体系建设,多数养猪场频繁引种但不育种,使得大多数优良猪种资源没有得到较好地开发、创新和利用;育种的科学技术基本未在生产实际中应用,种质品质缺乏鉴定,性能测定落空,“四多、五少、一脱节”(即本地猪种资源多、母猪饲养多、饲养外种猪多、省外引种多,每头母猪年提供的肉猪少、产肉量少、种猪质量提高少、自主知识产权少、重大突破性技术少,科技成果与生产应用严重脱节)的现象突出。由于缺乏和不落实繁育体系建设,既影响了引入的D、L、Y猪优良性能的发挥,也阻碍了地方猪种资源优势的表现,这是云南山地生猪产业总体生产水平持续处于我国在中低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3年全省生猪出栏3 323.7万头,按2012年末存栏能繁母猪300.3万头计算,则每头能繁母猪年提供的肉猪数仅为11.1头,远低于全国平均14.19头的水平。据实际调查,云南省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除中等以上规模养猪场母猪年提供的肉猪数可达到16头以上,个别高的可达20头以上外,其余小规模猪场及散养户均在10头左右徘徊。特别是不发情、发情不明显或虽已发情但难以配种受孕的母猪数量占母猪总存栏数的比率较高,一般为20%~25%,高的甚至可达30%。我国平均的每头母猪年提供猪肉量为1 016 kg,而云南省仅为929.1 kg。

1.3 山地生猪产业饲料资源供给情况

结合云南省生猪养殖生产水平,以每出栏1头肥猪耗300 kg饲粮粗略计算,2013年全省出栏生猪3 323.7万头,饲粮消耗理论数量为997.11万吨。从表2不难发现,即使把饲料工业生产的猪浓缩饲料折算成配合饲料,仍有超过50%以上的饲粮缺口,且猪工业配合饲料对生猪生产真正的贡献率未及9%,扣除约11.4%(表1)年出栏量大于500头的规模养殖用料(多为猪场自配料),仍有约80%的能量饲料和部分蛋白质饲料来源于云南农村,相当于700万吨,并由养殖场(户)就地使用。和全国饲料原料盈缺情况相似的是,云南省几乎所有的蛋白质饲料原料均依赖于进口;不同的是,饲用能量饲料原料不能完全自给。据行业内部资料《云南畜牧业发展资料选编》显示,2013年全省玉米总产为834.46万吨,若扣除酿酒、人群及其他饲养动物食用外,按70%计为猪用,约580万吨玉米可供给猪用,仍有100万吨以上的饲粮缺口,这部分缺口主要靠云南山地特色农作物资源(如薯类、糟渣糠麸类、大麦等)作补充。

大麦是云南省一种种植历史悠久的传统山地型早春作物,产量居全国首位,主要用于饲用、酿造和其他,其中饲用大麦产量占总产量的50%以上,调查发现,饲用大麦籽实全部用于猪禽养殖,且在产地直接利用,很少流通。2013年,云南省行业资料显示,大麦总产量为58.75万吨,即有近30万吨用于养猪,相当于100万吨饲粮缺口量的30%。传统特色种植业对云南山地生猪产业的贡献多年来被忽视了。

1.4 山地生猪产业从业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情况

受欠发达地区经济、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等综合因素影响,云南生猪产业从业队伍总体素质不高。特别是养殖一线普遍缺乏技术及管理人才(尤其是高层管理及养殖场场长)。主要表现在:被聘人员基本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企业(或养殖场)综合管理及专业技术素质和实践经验,不能承担完成所在养殖场统筹、计划、协调管理和“种、料、管、防、产、加、销”等核心技术的执行及研发工作。其次是多数被聘人员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吃苦及钻研精神较差,从事养猪只是领取报酬的临时性工作,造成主要技术岗位波动大或缺失和技术工作难于系统持续进行的业界常态,由此带来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规模养猪场盲目引种,导致引种频率高,疫病风险加大。在未对市场和自身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未制定科学合理的引种计划和严格的种猪选育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引种,造成了种质资源的过早流失,出现了用频繁引种来弥补生产需要的情况,增加了引种成本和疫病风险。

表2 云南省饲料工业生产的猪饲料对生猪生产的贡献

二是猪群结构不尽合理,栏舍不尽配套。主要体现在中小规模猪场,由于没有周密计划,用作第一父本或用作终端父本的繁育母猪基数太大,比例失调,造成了极大浪费并增加了成本。或者栏舍不尽配套,如有的猪场母猪产房数量多,有的猪场限位栏数量多但仔猪保育栏栏位严重短缺,甚至将断乳仔猪养在母猪产床里,结果不但导致了饲养成本增高,用工量增加,还影响了仔猪的正常发育生长。

三是种猪场普遍对养殖关键技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供种能力弱,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到目前为止,云南省已核发省级《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猪企业有31家(含保种场10家),但由于大多数种猪场缺乏必要的研发创新团队,也不具备基本的育种技术力量,种猪选育工作流于走过场,种群质量无保障;其次,猪群日粮营养品质差、饲用安全无保障。在选择饲料原料时过分计较价格,又无基本的品质及安全检测手段和设施,忽略了原料实际的营养成分含量和霉菌毒素污染等质量安全情况,且大部分自配饲料的猪场只有简易的粉碎和混合机械,储放原料和产品的随意性强,安全隐患大,导致饲粮只是在理论上达到营养标准,难以提供真正营养全价、优质并满足各阶段猪群营养需求的日粮;第三,猪场基本没有条件也没有意识监测猪舍空气质量,导致了猪舍空气质量差,氨气浓度严重超标,使得猪群的免疫力下降、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增高;再有,对疫苗选择的认识不到位,更注重疫苗的价格而忽略了疫苗的质量,这一点在中、小企业及散养户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总之,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使所生产的种猪质量不高,供种能力弱,直接影响了市场竞争力。

四是猪肉加工手段较粗放,养殖附加值不高。虽然有一定数量肉质优良的商品型地方杂优猪,但整个产业缺乏按质订价的市场机制,也缺乏相关的市场引导,加之出栏猪基本还停留于活猪为主体的原材料供应状态,加工方式仅限于初级加工和简单加工,分割手段单一,精细分割、保鲜技术运用不多,肉食品市场多而散,管理不规范等,导致了养猪生产的附加值不高,更未能体现山地猪肉质优良的特色。

1.5 山地生猪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是资源环境瓶颈。如前所述,云南省地形地貌独特,土地、饲草料资源和环境压力日趋加剧,在国家颁布《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后,规模生猪产业的进入成本大大增加,投资压力大,后劲乏力;云南山地猪养殖规模主体是年出栏100~500头猪的猪场,针对这一主体的切合实际的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少且利用程度低,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均较滞后;主体规模猪群依存的地方性饲料资源利用技术还流于传统的简单方式,缺乏合理的搭配组织饲喂方式,资源转化效率低,也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种养结合模式进行合理导向,生态养猪、循环养猪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不高,导致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的问题日趋严峻、突出。

二是贷款难、用工难,养殖成本不断攀升,给养猪企业维持正常的生产运行带来了极大困难。由于银行贷款资金紧缩,金融服务与生产需要有很大差距。据大多数养殖企业反映,目前云南省一些金融机构为了资金安全,采取了停贷、抽贷或压贷,造成少部分企业只有借助民间资本进行高利息借贷,严重打乱了养猪企业的生产计划和运行秩序,加重了企业负担;加之大量农村养殖户因外出务工而退出生猪产业,使得养殖行业的劳动力短缺,出现了用工荒;再加上租地成本、养殖投入品价格、用工成本等均不断上升,据资料报道,2009年以来,全国生猪养殖成本平均增加了近40%,云南省也不例外。

三是防疫体系建设不够健全完善,保障能力有限,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品的流动、引种频率增高,疫苗使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差等原因,导致了疫病不同程度地流行蔓延,发生疫病的种类不断增多,感染的途径复杂多样,给疫病的防控和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也给养殖户(特别是个体散养户)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加之防疫体系特别是村一级防疫队伍的力量薄弱,组织松散,工作条件差,对分散的饲养户缺乏约束力,生猪防疫经费得不到充分保障,难以保证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广泛存在的各类活猪交易市场使生猪流动十分频繁,群众对疫病防控的意识相对淡薄,虽然都已注射了相应疫苗,但免疫接种质量不高,达不到疫苗预期的保护效果,一旦疫病流行,仍然会感染发病。因此,疫病防控的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既影响了市场猪肉的消费,也影响了养殖户的信心。

2 云南山地生猪产业发展思路

2.1 积极倡导种养结合、适度规模的山地养猪模式,集约节约,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

无论是饲养瘦肉型商品猪或是本地优质猪都应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指导生猪养殖企业进行粪污无害化处理,使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缓解环境污染压力。“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农业源纳入总量减排考核管理体系,将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纳入总量减排约束性考核指标。在此基础上,可有效限制散养和过大规模养殖,从总体上压缩存栏。在国家发布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要求下,从加强科学规划布局、采取与资源承载能力相匹配的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提高废弃物利用率入手,帮助部分适度规模的企业,研究探索并总结推广粪污资源化利用处理有效模式和方法;引导养殖场(户)走种养结合的道路,实行种植、养殖有机结合和猪粪尿发酵利用等良性循环的种养模式。目前,云南省内已有少数养殖企业对粪污沼气发电、有机肥制作生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收到了满意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养殖技术和养殖程序同样也要应用于地方猪养殖,只有在规模的基础上才能综合应用和推广高效饲养集成技术,对品种、营养、防疫等进行有效控制,才有可能对其实施标准化生产(即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确保生猪产品质量,实现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益的目标。规模化养猪代替农村家家都养是必然趋势,也是解决由分散向集约、由粗放到精细、由高耗低效向低耗优质高效转变的途径;缩小不必要的高投资基本建设,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生产计划和目标,调整猪群饲养结构的比例和规模;完善猪群相应的配套设施,严格全进全出的节律性操作规程,体现集约和节约的精神,增强适度规模养殖群体的抗风险能力。

2.2 围绕适度规模养殖的各个关键环节,加强科技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

首先,进一步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鼓励云南省内的规模种猪场、养猪企业、科研院所尽快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生猪育种机制,开展生猪联合育种试点,强化育种技术研究和指导,积极参与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遴选,建立种猪生产性能测定体系,加强种猪遗传评估平台建设,推进种猪联合育种,确保育种质量,提升供种能力;其次,加快建设、健全和完善一批生猪核心场(原种场)、扩繁场、生产场和猪人工授精网站(点)建设,充分利用好国家生猪良种补贴扶持政策,加大生猪良种推广力度,提高养殖户使用良种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生猪良种供应能力和良种化水平;鼓励企业从自身生产目的和市场需求出发,再结合本场实际,调整猪群结构,确定本场饲养的各个生猪品种数量及整体规模,严格种猪选育、测定、淘汰和更新,要在少增加或不增加母猪数的基础上,挖掘母猪的年生产潜力,提高窝均产活仔数、初生重和断乳仔猪成活率,增加出栏数,努力提高母猪的年生产力。

推广高效饲养集成技术。加强云南传统种植业与生猪产业的关联度及地方饲料资源高效利用模式的研究,挖掘云南传统农作物资源的潜在优势,形成以种促养、以养带种的可持续循环发展模式;严格饲料原料质量,提高猪群健康水平。据调查,云南省大部分猪场都应用配合饲料,但由于原料质量优劣不同(特别是主要原料玉米的霉菌毒素污染严重),导致配合饲料安全隐患大,饲用效果和生猪生产性能受到影响;作为云南传统农作物资源的典型代表——大麦,收获季节(4—5月)正值云南干旱少雨季,受霉菌毒素污染的程度低,猪只适口性好,同时对猪肉质量具有良好的改善意义,是云南山地猪业必不可少的优良饲粮原料,应加以合理开发并鼓励发展种植。

进一步强化科技培训,努力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提高养殖从业人员主体的素质水平。从业人员主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产业的生产水平和效益,因此对人员的培训尤为重要,特别是对科技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培训可采取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生产实践与理论培训相结合、研讨会议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等多种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养殖户、管理者及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及科学饲养管理水平,要重视人才和技术资料的储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努力打造本企业的生猪产品品牌优势,增强企业实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以及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3 建立并完善监测预警、加工销售等服务机制和服务体系

加强生猪生产及价格数据监测。要花大力气深入研究分析生猪供求关系和周期性波动规律,确定生猪生产的总体增长速度和猪群比例结构。在生猪主产区和主销区增建市场信息监测点,逐步形成覆盖云南全省的生猪市场监控体系,提高监测准确性;加强对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监测,开展省内、国内、国际生猪及产品市场的风险分析,做到及时发布市场预警分析报告,科学预测市场和消费需求走势,正确引导养殖户生产经营决策,规避市场风险。

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制定农业金融、土地使用的相关政策,为生猪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要积极研究和探索金融、土地支持生猪产业的新途径;二是要研究探索生猪生产贷款支持;三是要研究探索生猪生产所需土地的流转政策和方式,促进生猪生产的正常稳定发展。

完善生猪屠宰与猪肉食品加工体系,促使猪肉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延伸其内部产业链。积极进行肉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引进和培育生猪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并支持各方资本投资建设适度规模的标准化生猪屠宰与猪肉食品加工厂。研究和转变粗放的加工方式和手段,促进生猪产业链向内延伸,尽快完成企业内的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扩大利润空间。

建立产品电子商务网络交易平台,扩大销售渠道,加强山地猪品牌宣传,降低养殖销售成本。

F326.34(274)

A

1673-4645(2015)11-0037-06

10.16174/j.cnki.115435.2015.11.013

2015-08-31

云南省现代农业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云财教[2014]105号

吴金亮,副研究员,全国养猪学分会常务理事,E-m ail:jinliangwu@163.com

*通信作者:高新,研究员,云南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饲料与营养功能岗位专家,E-mail:gao-xin122@163.com

猜你喜欢
山地云南省生猪
生猪中暑的诊断及治疗
山地草甸
生猪贴“秋膘” 管理要跟上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入伏后,怎样防止生猪中暑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山地之旅
山地之美——雨补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