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创伤与女人
——基于女性视角解析《达洛维夫人》

2015-09-12 14:41钟伟轩
山花 2015年14期
关键词:伍尔战争生活

钟伟轩

战争:创伤与女人
——基于女性视角解析《达洛维夫人》

钟伟轩

著名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英国文学的领军人物,更被评为20世纪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达洛维夫人》深刻地反映出当时英国社会现状以及英国妇女的现实生活。在该部作品她首创意识流创作手法,开辟了英国文坛新技法。在创作具体内容时,她采用革新的方法放弃传统小说的固有格式,关注于描写人物内心的世界,注重阐述人物内在的精神元素。细读作品时,可以发掘作者创作理念中具有反战、反父权统治以及对社会的深层次思考。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以女性视角为观察方式,探讨《达洛维夫人》中作者的写作内涵和精髓。

“一战”造成的伤害

英国是“一战”的胜利国,但其经济实力和军事能力均被极大地削弱,战争必然会造成很多的生命终结,并且对英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也深远地影响着一代年轻人的憧憬前程。当英国还没有走出“一战”阴霾时,历史上最为恐怖的“二战”爆发,对英国产生更大的毁灭性破坏,也让英国从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沦为“二流资本主义国家”。更多年轻男子死于战争,更多女子生活和婚姻没有保障。伍尔芙亲历两次世界大战,受尽战争折磨,使她从小患有的忧郁症日益严重,德军飞机炸毁了她伦敦的家,她的丈夫因为是犹太人被列入纳粹的黑名单。最后伍尔芙于1941年投入乌斯河,结束了短暂痛苦的一生。

她的生活经历成为她创作的重要题材,其中也涵盖着很多她的人生感悟和社会思考,渴望和平反对战争。1920年她在日记中写道:生活对于年轻一代到处是绝望,到处是悲惨,且难以言表。1938年一位律师给伍尔芙写信时探讨阻止战争的方法,她在回复中阐述,父权制度是导致战争的重要因素。在伍尔芙的观念中,造成战争爆发以及法西斯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正是被社会所认同的父权制度。父权制社会中将战争视为一种荣誉的职业,为了荣誉和财富牺牲生命也是理所当然的。但在客观上会加重男人的占有欲望和攻击欲望,进而产生不可逆的恶性循环的后果。她在1940年8月《和平——空袭中的思索》猛烈抨击法西斯思想和渴望和平的想法。在文章中她写道:在这两天德军飞机一直在住宅的上空盘旋,时刻都能够听到令人恐怖的大黄蜂死亡轰鸣声,响声甚至能够打断人们冷静连续的思考,比祷告和圣歌更能够展现出和平的渴望。同时她将希特勒主义的盛行和男权统治紧密地联系起来,战争下的男人和有能力的女人都是受到压制的,所以战机上的男人和床榻上的女人都是罪人。

在伍尔芙的观念中,现实社会是造成妇女生活困惑和痛苦的根源。但是男权统治下又会极力压制女性,这对精神上受到奴役的妇女而言,会造成双重的压迫。所有只有妇女自身反抗,才会改变女性生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她认为如果妇女能够实现自身的解放,客观上也就会推翻男权社会,解决现有的问题,具体的措施包括解决女性受教育和就业的不公正问题。伍尔芙将她的想法,融入到《达洛维夫人》的创作中。可以这样讲,该部作品已经超过文学创作的范畴,更多的是融汇于社会思考和生活探索,其中女主人公的很多想法和感受,也深刻地反映出当时英国人生活的社会风貌。

控诉战争和父权制度

伍尔芙于1924年发表《达洛维夫人》,当时英国是属于后“一战”时期,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达洛维夫人生活富足,衣食无忧,但是当她来到伦敦街头却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一战”带给原是胜利方英国的创痛。感受到到处都有泪流满面的各界人士。其中也包括着因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家人,福克斯·克罗夫特太太昨天在大使馆绝望地知道儿子已经阵亡,她所拥有的读来庄园被迫让侄儿继承。贝克斯·巴勒夫人在主持义卖市场开幕的同时,手里还有着最亲爱的儿子约翰牺牲的电报。达洛维夫人常常会感到异常的恐惧不安,自己常思考死亡是否会成为一种解脱。文中今天“早晨”让她格外地深刻思考生命的哲学终级命题,就算是现在,她的心中也会常常出现恐怖的绝望感受。但是这种不安的状态并没有长时间地存在下去,接下来她是全力准备晚宴,用莎翁的诗鼓励自己勇敢面对未来,展现出她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

战争带来的灾难有着多元化的表现,其中就深刻地折射到作品中的另一个主人公赛普蒂默斯·史密斯身上。他原本是作为一个志愿兵参加“一战”,由于阵地战的残酷使他有弹震性精神疾病。战后的某一天晚上他忽然没有感觉,他选择婚姻作为心灵的避风港,并迎娶卢西娅,通过欺骗和引诱的方法,以期待寻获内心的安全感。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社会的冷漠、人性的压抑以及死去好友亡灵不断地侵扰他、折磨他,最后他无奈地选择跳楼自杀的方式来寻获永恒的解脱。这些故事内容以及他的疯狂行为是通过她妻子转述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卢西娅生活的痛苦,战争让男人们疯狂痛苦,客观上也会作用到同样绝望挣扎的女性,尤其是失去亲人以及此类情况的女人。或者可以换个说法,战争使史密斯成为替罪羊,又因为他的缘故使得她的妻子成为社会的替罪羊。死亡成为史密斯唯一的解脱方法,但是他的解脱一方面不能够带来卢西娅未来生活的曙光,同时也无法对史密斯过去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忏悔,这样就使得卢西娅承受着双重的折磨,通过她的视角更展现出其无助无望的痛苦心境。

在作品中关于史密斯的死讯是在达洛维夫人盛大的宴会上偶然得知的,当她知道这个不幸的消息时,内心确实受到很大的震撼和刺激,但是她并没有完全地沉浸在悲伤的思考中,而是产生一种强烈的内心共鸣,有着无法言表的熟悉感体现在其中。在她的脑海中想象着史密斯死亡的场景,快速自由落体运动中,感觉地面在上升奔腾,之后是当他摔向地面时的巨响和遍体鳞伤,最后是完全地失去生命体征以及生命意识。突然之间达洛维夫人感受到死亡对于很多人,包括她在内都是一种新的挑战、另类的拥抱以及永恒的解脱。最后她突然间醒悟,然后回到宴厅中和宾客们互动。她希望能够和大家凝聚起强大的力量,要从死亡中寻获生存的意义和感动,要和现在时时刻刻存在的恐惧孤独做最顽强的反抗。

批判社会并提出解决措施

作为一个英国女性作家,伍尔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战后的痛苦创伤以及男权社会下对女人的压制和束缚。所以,在她的作品中对此进行深刻的批判和抨击。但是她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从自身女性视角的基础上提出具有独创性的救世方案。她认为妇女具有着和平和温柔的气质,能够极大限度地缓解男人心中的戾气。妇女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会避免人类战争导致的自我毁灭。在《母性角色再生产:心理分析和性别的社会学》中,著名女权主义批评学者南茜·乔道罗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女性品质特征,她认为历史、文化和社会多元化作用促使女人要成为尽职的母亲。孩子在成长的阶段中与母亲关系最为紧密,女儿成为母亲的未来趋向,儿子应该更早进行独立。所以女人更感性,男人更理性。所以女性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分析,具备着沟通、交流、缓和矛盾的能力。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马尔库塞阐述女性天生崇尚和平,所以可以通过此种方式使人类在真正意义上走上和平的道路。

“一战”之后,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普遍存在着孤独感、空虚感和恐惧感。在伍尔芙看来,只有在心灵中深刻融入博爱的理念才能够彻底解决这样的苦痛问题,这也在她很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在《到灯塔去》中,女主人公拉齐姆夫人用博爱、宽容和理解团聚大家,以此减少因战争而带来的痛苦。实际上达洛维夫人准备晚宴的行为和拉齐姆夫人的行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她办晚宴的目的是要体现出战后友情网的构建。在宴会上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把酒言欢。当达洛维夫人走在邦德大街上,她深刻地感受到生命是要体现出整体的交融互动性,在生命中是需要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依存、共同生活。从某种程度上分析,达洛维夫人的记忆构成中也反映出她亲友们的生活阅历。但是在战后亲友分散在各处,所以她希望通过宴会的机会,让大众亲朋好友欢聚在一起。这对于她来讲,确实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同时也是有义务要去做的事情,她认为这是一种贡献的形态。所以在她的行为中,也是深刻体现出联合创造的思想内涵,也是体现出作者本人的想法特征。

“一战”带给欧洲人民深远的灾难,不仅是体现在丧生千百万人的生命,更是造成了上亿未亡人难以磨灭的心灵创伤。在炮火中不仅摧毁人们传统的道德观念和思想理念,更是崩塌人们的精神支撑。作者本人生活在这个时代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体验到生活的现实状况,正是在这种感受中,她有着自身的独特观念,并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所以,在作品中伍尔芙提出自己解决社会难题的救世方案。当然我们不要对其想法期望过高,但是作为一个英国女性,能够用自己的想法体现出来自身殷切的希望,作者的心情、作者的思维以及作者的勇气都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尤其是在当时的那个时代,作者的行为更是难能可贵。以此种方式能够深刻品味作者在独特写作技法中所展现出的意识流小说的真正价值和功效。

结 语

伍尔芙女士在两战时期成为英国伦敦文学的中流砥柱,并首创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后来的很多研究者和批评家对她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她视野狭窄,仅关注个人内心感受,而忽略外在的生活形态,属于闭门造车的作家。但是如果在阅读她的作品《达洛维夫人》以及其他相关的一系列作品时,能够深刻地感受她对整个社会的关注以及对妇女生活现状的思考。在作品中通过主人公达洛维夫人一天时间里的所见所闻,表现出她的反战、反父权统治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想。她将战争和男权主义思想紧密联系,并将女性主义与和平思想相融合,并根据自己的感受提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其中,她反战的观念和和平的理念对现实世界局部动荡地区的安全维护,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王尚雪.伍尔芙《达洛维夫人》中战争中的女性创伤[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1).

[2]谷香娜.战争让女人走开?——女权主义和平研究视野中的《达洛维夫人》[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3]万永芳.伍尔芙小说的独特艺术——析《达洛维夫人》中人物的异己性[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4]范菊凡.时光碎片中感悟“生死”与“战争”——读《达洛维夫人》有感[J].电影文学,2008(18).

钟伟轩(1976— ),男,广西钟山人,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伍尔战争生活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生活感悟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的成长主题解读
空间构建视野下弗吉尼亚·伍尔芙作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