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话语分析角度浅议访谈类节目的语言特征

2015-09-12 20:02李莉莉
戏剧之家 2015年16期
关键词:鲁豫有约语言特征话语分析

【摘 要】本文以2013年5月播出的《鲁豫有约之我的青春这样过》为例,应用话语分析的综合理论,分别从话轮转换、合作原则和衔接理论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简单剖析,旨在从语言学角度归纳出访谈类节目的语言特征。

【关键词】话语分析;访谈节目;《鲁豫有约》;语言特征

中图分类号:J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8-0105-02

一、引言

话语分析是由哈里斯在1952年《语言》杂志上首次提出的,此后许多学者都开始关注对话语的分析。话语分析已经超越语言学以句子为中心的研究,侧重于具有完整意义的语句系列和语句系统。会话分析作为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分支,解开人们日常会话的基本结构和规则。

访谈类节目主要以主持人与嘉宾的语言对话互动来展开,节目顺利进行与否依赖于双方遵守的一定的会话规律。《鲁豫有约》自开播以来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究其原因主要是节目独特的语言魅力。本文以2013年5月播出的一期为文本,从话语轮换、合作原则以及衔接理论对语料进行分析。

二、话轮转换

话轮是Sack等人提出的理论概念,推动了会话分析研究的发展。刘虹(2004)提出,话轮是指会话过程中,说话者在任意时间内连续说出的一番话,其结尾以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互换和各方的沉默为标志。在访谈类节目中,主持人要适度控制话轮的转换,比如控制话题的提出,话轮的长度和数量以及话轮的分配等。

本期的节目主要是为了宣传电影《中国合伙人》,所以选取以青春为主题来展开会话。节目通过视频片段把会话分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主要侧重电影宣传,其余三个环节通过不同角度探讨青春。本文抽取了第二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的内容,将其转化为文本资料。选取的第二个环节是关于八十年代的回忆,三位嘉宾都参与了会话。而第三个环节是关于大学生时代的回忆,通过两个环节的对比反映出访谈节目的对话特点。

通过第二、第三环节话轮数量和话轮长度情况分析,可以看出访谈类节目主持对于同等重要的嘉宾对话时,要平均分配话轮的数量。在第二个环节中佟大为的话轮数量明显偏低于其他两位嘉宾,所以在第三轮中主持人通过指定说话人,让嘉宾有更多发言的机会。而邓超在两个环节的话轮总数量明显偏高于其他嘉宾,甚至多于主持人,究其原因是他以插话、接话等方式为自己争取到了话轮。例如:

文本一

陈:晓明你对八十年代的回忆是什么?

黄:……然后挤公共汽车,还记得我们那会儿在青岛挤公共汽车。

邓:月票。

黄:妈呀,那真的是拼命的,那都玩命的。

邓:最后都是会被蹬下去。

黄:对对对,恨不能大家都把着那车走。

陈:我觉得晓明是买票,邓超你未必是买票的。

邓:我当然买票、买票,为什么我不买票。

在文本一中,邓超通过“月票”成功为自己在后面争取到发言的机会。在他第二次插话中,没有为自己争取到话轮,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反馈项目对黄晓明的言论进行肯定。反馈项目对于会话的顺利进行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说明听话者对说话者的内容产生兴趣,予以理解。

三、合作原则

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进一步揭示了会话的规则。在实际对话交流过程中,双方为了保障会话的顺利进行,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这种会话规则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数量准则、质量准则、相关准则、方式准则。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通常都会违反其中的一些规则,从而产生会话含义。在访谈类节目中,嘉宾和主持人为了使节目达到一定的效果,往往会违背上述的一些原则。

方式准则要求说话人避免用晦涩难懂、有歧义以及结构复杂的句子来表达。而在访谈类节目中,用一些复杂的结构进行会话往往会带来幽默的效果。例如:

文本二

佟:对,我是真的挺内向的,我那个时候就除了。

陈:没有人说你不内向,没有人说你不内向。

佟:没有人说我不内向。

在文本二中主持人用双重否定来表示佟大为很内向,违反了方式准则中的简洁原则。并且重复表达同一句话,以强调自己所讲的信息。嘉宾也同样用一个双重否定来回应主持人,这样的回应颇有调侃自己的口吻,同时也活跃了会话的氛围。

四、衔接和连贯

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主要手段是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而连贯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是从整体上连接整个文本,使之组成一个符合逻辑、具有可读性的文本。在访谈类节目中,嘉宾的发言有时候会偏离主题,主持人要通过话题控制使之与主题符合,从宏观上使会话围绕一定的主题连贯起来。

文本三

陈:就是童年对八十年代的那个记忆。你看完这部电影后,像我刚才讲的那样,会对自己的青春岁月或者少年时期,就是你最开始的那个阶段会有一个回忆,你看完以后你会不会想你当年,比如说你的学生时代或者你最开始起步的那个时代?

文本三就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连贯性语篇,先概括刚才嘉宾们对八十年代童年的回忆,然后通过照应刚才会话过程中提及的电影,成功的引导嘉宾开启下一轮话题,并做到了前后照应。从第二个环节讲童年的回忆过渡到第三个环节讲解校园时的回忆。

五、结束语

本文从话语分析角度初步探讨了访谈类节目的语言特征。成功的访谈节目离不开主持人对话轮的控制、主题的引导以及会话双方对会话规则的遵守。灵活地运用这些会话策略能更好的为节目增添效果,但是本文以一期节目的部分片段作为语料研究,并不具备普遍性,未能真正全面地概括访谈类节目的语言特征,这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予以改进。

参考文献:

[1]韩礼德,哈桑.英语的衔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3]刘虹.会话结构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彭柳,周楠.柔性的控制积极的响应——从会话话轮看《鲁豫有约》的访谈特点[J].东南传播,2008,(5).

[5]吴畅.伯明翰学派话语分析模式浅析——以《鲁豫有约》为例[J].华中人文论丛,2010,(6).

作者简介:

李莉莉(1990-),女,河南焦作,陕西师范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鲁豫有约语言特征话语分析
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研究
对话《鲁豫有约》制片人许小浒:《鲁豫有约》是能量传播的黄埔军校
科技新闻报道中的共识制造:转基因议题的框架与话语分析
从话语分析理论看《暮色》中男主角参与的对话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浅析《鲁豫有约》访谈节目的特色
从《鲁豫有约》看陈鲁豫的柔性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