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文学坚持的另一个开始(创作谈)

2015-09-12 14:55肖仕芬
山花 2015年14期
关键词:小女儿山花姑娘

肖仕芬

就在我把小说传给《山花》没几天,谢挺老师告诉我,《入城记》还可以,《山花》留用了,这简直是对一个小说初学者天大的鼓励。谢老师还让我写个创作谈。惊喜之外,我更多的便是忐忑,害怕辜负了谢老师对我的期望。

与许多文学爱好者相比,我很幸运。《入城记》是我创作的第一篇小说,她就像一个青涩的苹果,存在诸多不成熟的地方,或是缺憾。关于小说创作,可以说我还是个门外汉,尽管如此,我还是硬起头皮,谈谈我在创作这篇小说过程中的点滴收获吧。

几年前,我在一个偏远山村小学教书。山村的夜晚空寂,常常令我感到无比的焦虑与恐惧。每当夜晚来临,我就像一个被世界遗弃的孤儿,孤独,忧伤,甚至有些绝望。当时,我们的学校的其他老师和学生一样走读,放学后只有我一人留守,没有什么可以消遣时光的东西,就在这样静寂的夜晚,我爱上了文学,这是个意外的收获。我在小山村呆了整整七年,因为文学,也因为得到与文学有关的好心人的帮助,我到了现在的这个小城工作。那时候,我也和小说中的桃花一样,有着进城的梦想,总想早点离开那个令人恐惧的鬼地方,七年的种种艰辛,黑夜里的恐惧折磨,成了我坚持文学创作的一种动力,也算是我创作《入城记》的一个引子。

小说中的桃花,其实就是偏远山区农村姑娘向往城市生活的一个缩影。她们原本单纯得像一张白纸,但只要有人在这张白纸上涂上了点颜色,她们便会任由白纸变得花花绿绿。我的身边就有两位这样的姑娘。一位抛弃了青梅竹马的男友,远嫁千里之外的一个二婚男人,男人和她相差整整十五岁,仅仅因为他是城里的,尽管这样,这位姑娘当时还是这个小村的榜样。后来,因为她接连为那个男人生了两个孩子而无一男孩被赶出家门,被赶出来的还有她的小女儿,据说那男人不承认这个小女儿是他亲生的,这也是男人赶她出门的原因。迫不得已,她把小女儿送回了娘家寄养,踏上了南下打工的路。还有一位与我关系较近,她曾是个貌如山花般的姑娘,可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就在我们大家都忙于中考最后冲刺的时候,她却选择了几乎让所有人瞪目结舌的路子,她嫁到了城里,老公是个轻微的智障者。那时候,我们都想不出一个理由,她为什么要嫁给那么一个人,也许是因为城里的优越条件吧。后来,听说她和老公离婚了,我也从此没有再见到过她。我想,嫁到城里或许是每一个农村姑娘的梦想,但是城里相对优越的物质条件并不与美好生活画等号,也许你机关算尽如愿以偿,达到目的后的现实和当初的想象反而大相径庭,就人性来说,知足常乐者极少,这山看到那山高者甚多。这便是我创作《入城记》的缘由,当然小说还是虚构的,只是两位姑娘的经历诱使我尝试去探索人性的复杂罢了。

文学终究还是写人的,而不是单纯的写故事和情节。人的复杂性、情怀、境界,都是好小说必备的。在《入城记》这篇小说中,可以说我对人性的探索不是很成功,甚至是肤浅的。我想人性应该就是小说的灵魂了,而人性,应该是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及其性格来表现的。人物要是单薄了,在人性深度的挖掘上,便经不起推敲。对生活真实的提炼与表现不够,小说就只停留在了故事的层面上,难以显现人性之美。

《入城记》这篇小说我写得很吃力,但收获的却是成长与惊喜。我认为,一篇好小说应该就像一个完整的人,有眼睛,有灵魂,有血有肉,还要有腿,有皮肤,甚至有声音。我想一篇小说,首先选材是很重要的,它就是文章的眼睛。而每一篇文章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双眼睛,这样文章写出来才会与别人不一般。其次是在人物的刻画上下功夫,刻画好了,小说就能“活”起来。三是小说所包含的情感一定要真挚、深厚和饱满,应该是有感而发的,以情动人,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样的小说才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四是小说在情节的推动上,应该要有故事推动的理由和可能性,她就像推动小说一路向前的腿。没有理由和可能性的情节是无法想象的。五是小说的语言表述应该是干净的,有弹性的。如同人的皮肤,干净了,有弹力了,她就美了。最后,我认为小说是有声音的,她的声音是靠一连串的物象来表现的。这是我在《入城记》创作过程中对小说的一些粗略理解与收获。或许我的理解也有不对的,无论怎样,《入城记》就像我的第一个孩子,是我对文学坚持的另一个好的开始,即使她是不成熟的,我也珍爱她。

再次感谢《山花》的鼓励与厚爱,感谢在创作过程中帮助我的文友。因为有梦,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才有我在文学上一个又一个的开始。

猜你喜欢
小女儿山花姑娘
山花子
待到山花烂漫时
秋姑娘的信
圣洁的山花
家有小松鼠
泥姑娘
胖姑娘看过来
秋天东山花烂漫
马医生的女儿
远方的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