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女性形象的“华丽”转身

2015-09-12 15:14葛文婕
山花 2015年14期
关键词:永昌华丽华裔

前 言

在美国华裔文学中,戏剧是起步和发展较晚的,而华裔女性戏剧形成一定的规模要算20世纪60年代以后了。美国华裔女性戏剧的里程碑式的标志性成果是1993年出版的两部亚裔女性戏剧作品选集。一部是由Velina Hasu Houston编辑的《生活的政治:美国亚裔女性四部剧作》,另一部是由Roberta Uno编辑的《不断的线:美国亚裔女性剧作选集》。在这两部最有代表性的选集中,只有林小琴一人的两部作品《苦甘蔗》和《纸天使》分别被收录其中。而林小琴也是通过她的戏剧创作,以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美国华裔女性的生活状况、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她的戏剧展现了鲜活生动的华裔女性形象,丰富了文学作品中展现的华裔女性形象。

1970年,坐落在旧金山港口的天使岛移民拘留中心的墙上,发现了很多刻在墙上的中文诗歌,这些诗歌是至少二十多年以前刻上去的。1910年至1940年,天使岛是移民拘留中心,大约有175,000中国移民来到美国,其中绝大多数在天使岛等候,接受美国移民局的体检和审查盘问,得到司法审判结果后,才能离开天使岛,或者可以进入美国,或者被驱逐出境、遣送回中国。许多被羁留在此的华人就把他们的各种情绪写成诗歌刻在墙上,来抒发和排解自己的情绪。

林小琴便是天使岛移民的后代,当她在美国亚裔报纸《东方西方》上读到关于天使岛移民中心墙上的诗歌时,深受启发,马上联系了好友杨碧芳,想要为这些天使岛上的诗歌做些什么。杨碧芳又联系了自己的同事、历史学家麦礼谦,于是,同为天使岛移民后代的三个人,便开始了翻译诗歌、采访当时中国移民的研究工作。[1]此研究的成果便是1980年出版的《岛:1910—1940年天使岛华人移民的诗歌和历史》。

对天使岛移民诗歌的研究以及对天使岛移民的采访和研究,为林小琴带来了进一步的思考,也成为鼓励她后来把天使岛的故事写进自己的戏剧《纸天使》的主要动力。

《纸天使》

《纸天使》的故事背景是美国的1882年《排华法案》带来的后果,该法案只允许商人、学生和游客进入美国,而把普通的劳工拒之国门之外。1906年,旧金山发生了地震,致使当地的出生率大幅度下降。这样,就为“纸约儿子”提供了机会,很多中国人把自己过继给美国出生的华人当儿子。其实除了“纸儿子”,还出现了一系列的“纸女儿”、“纸兄弟”、“纸姐妹”。美国移民局为了严格审查这些漏洞,就在天使岛移民站设立了拘留中心,用近乎苛刻的各种问题反复审问中国移民,在漫长的等候、体检、审问之后,很多人被遣返回中国。

《纸天使》并没有侧重塑造某一个个体角色,而是用几个不同的人物表现了华裔的共性。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移民目的,但是同被关在天使岛,而且他们的愿望都是一样的:进入美国,过上好日子。

《纸天使》中有三位华裔女性,她们分别代表了三种华裔女性群体。梅莱代表了年轻一代的华裔女性,是位传统的中国妇女,她耐心、忠诚、温柔、贤惠、优雅、体贴,具有理想的中国女性的所有美德,她与怀揣美国梦的丈夫期待着进入美国,成为美国人,开始美国式的生活。秦牧是一位来自中国台山的村妇,具有纯朴、实际、达观的生活态度,她独自一人在家乡生活了四十年后,几近暮年随丈夫秦刚来到美国,希望能过上夫妻团聚的生活;但丈夫在重返美国时,因体检被查出患有肝吸虫病,被拒绝进入美国,丈夫因绝望而在移民中心上吊自杀。秦牧代表了众多单身汉华人家庭的悲惨处境。古玲是个年轻的农村女孩,出身极为贫穷。她独自一人来到美国,为人独立、反叛、固执任性,对这个世界充满敌意,但同时又很脆弱,她在来天使岛的船上就受到了洋人的凌辱,却还全然不知自己投奔来美国其实是被卖到了美国的妓院。

在《不断的线》的前言中,Roberta Uno 就总结道:“在当代,大众传媒使亚裔女性陷入一种沉默状态。从整体看来,她们被普遍描绘成具有异国风情的妓女或歌舞伎,安静顺从的佣人或农民,奸诈的悍妇或坏人,滑稽的小丑或是模范少数族裔……亚裔女性始终是那种微笑着的、无名无姓的、具有装饰作用的附属品。”[1]而林小琴以一个女性华裔剧作家的视角去关注华裔女性群体,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华裔女性,对以往的刻板形象进行了改写和丰富。

诗人李的妻子梅莱是一个传统的遵从“三从四德”的华裔女性。她说过:“作为女儿,我从未质疑过父亲的智慧;作为妻子,我随时准备跟随我的丈夫;作为母亲,我要依着我儿子的愿望。我的一生中,只知道贫穷和饥饿。现在,我有机会了。”温柔的梅莱对任何人都那么和蔼和耐心,就算古玲经常对她无礼地出言顶撞,她也依然那么包容古玲、关心古玲。

老华工秦刚的妻子秦牧代表一代华人移民的妻子。秦牧十五岁时嫁给了秦刚,婚后他们有过一段恩爱的幸福时光,但六个月之后,秦刚就离开她到美国去淘金,而后来的经历是每个华工妻子都共有的:杳无音信的丈夫,在家苦等的妻子。终于,四十年后的一天,秦刚回到家乡,出现在秦牧的面前……秦牧善良、隐忍、贤淑、忠诚的形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此外,秦牧还表现出了传统和达观的特点。她和梅莱都盼望着梅莱肚子里怀的是男孩:“你知道,好儿子是家里的顶梁柱,比翡翠还要珍贵。但是女儿只是一个空米袋子,白白地吃光家里的粮食。”当她安慰同处一室的梅莱和古玲时她说道:“不用怀疑,瓜熟蒂落。该来的总会要来,早晚会轮到我们走出这里的。”华裔女性的乐观、坚强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古玲代表年轻一代的华裔女性移民。古玲是个农村孩子,独自一人来到美国。当传教士格里戈里小姐为了救她,给她起了新名字“露丝”时,她直言拒绝,坚持要用自己的名字“古玲”,从此能看到古玲独立、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此外,古玲对中国的传统道德观、价值观充满了叛逆,她现实、勇敢、有思想。当古玲得知秦牧苦等自己的丈夫等了四十年后,她说:“哼!谁忠诚谁就是傻瓜!这样痛苦地生活还不如在水塘里淹死呢!”古玲对秦牧和梅莱说:“你们的麻烦就是你们没有意志没有精神!你们漂洋过海来到这里,却还拖拉着你们那没用的灶神和迷信……”“我恨这个地方。我恨那些卫兵们看我们的目光。这就是旧金山啊!野蛮人的国家。如果我是个男人,有把剑,我就把他们都统统杀光。”古玲的身上表现出男子一般的英雄气概,这正是林小琴笔下的华裔女性给我们带来欣慰和希望的地方。

由此可见,《纸天使》中的三位女性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华裔女性群体,真实地再现了华裔女性多方面的形象特点。

《苦甘蔗》

《苦甘蔗》是林小琴继《纸天使》之后的另一部力作,也是其另一部代表作,同样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剧中,林小琴集中描述了19世纪80年代应征到夏威夷甘蔗园做劳工的中国移民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所受到的种种剥削。“该剧还从述说一个破碎的华人家庭出发,道出了爱情和家庭的政治。”[2]而无论是爱情,还是家庭,都有一个事实将剧中这些人联系在一起,那就是:他们都是中国人。

《苦甘蔗》剧中的人物相对简单,除了以画外音形式出现的郭永昌的母亲之外,剧中只有一个女性人物:妓女李太,而李太也是剧中的主角,是剧中的灵魂人物。她是一个重要的纽带,联系着甘蔗园里的很多华工。李太联系着华工们对家乡的女人的记忆,帮助他们满足对性的需求,甚至在男人们的梦想中,她联系着他们的未来。那个未来就是当他们干满同甘蔗园主的契约,能重获自由身,找一个女人组建自己的未来。从某种程度上说,对那些华工们而言,李太成了所有女性的化身。林小琴没有落入刻板印象的俗套,没有将李太塑造成一个任人宰割、忍辱负重、具有一颗金子般心灵的妓女,剧中的李太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她美丽、聪明,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忠于爱情,充满母性的慈爱。“她就像一个梦想破灭的孩子,饱受了家人的压迫和文化的压迫”,[2]她宁可做妓女,也不做自由人,因为“自由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太可怕了”。[2]

李太六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再婚后,继母不喜欢李太这种缠着小脚、整天顶嘴的女孩子。长到二十岁时,同村的一个女人告诉她,夏威夷就是个天堂,在那里什么活儿都不用干,整天就吸吮那些又大又甜的甘蔗。年轻的李太动心了,盼望着到夏威夷去。李太求继母送她去夏威夷,但继母不顾李太的反对,将她卖给了夏威夷的一位年老的富商,做了他的四姨太。因为“四”是个不吉利的数字,所以富商中风死后,李太受尽虐待,因而不得不逃离。被甘蔗种植园工头福明救走后,李太便在甘蔗园附近做了妓女,同时也是福明的情妇。直到有一天,李太遇到了郭流星,两情相悦,流星决定带李太逃离夏威夷,但李太因为惧怕过那种劳苦耕作的清贫生活,所以拒绝了流星。绝望中的流星因吸食大量的鸦片溺水而亡。若干年之后,流星在中国的儿子郭永昌追随父亲的足迹,也踏上了这片甘蔗地。像父亲一样,永昌也和李太相爱了。永昌也提议要带李太一起逃走,这一次,李太答应了。但就在此时,流星的鬼魂来接李太了,在爱的感召下,李太走向了另一个世界和流星团聚了。

当十六岁的永昌第一次去见李太的时候,李太已经三十五岁了,距离她二十岁来到夏威夷,她已经在美国生活了十五年了。漫长的岁月,辗转困苦的生活,已经将李太磨练成一个个性坚强、不相信命运的女性了。

永昌(坚决地):我们还有来世。

李太:不。我们死了就是死了。

永昌:你不相信人的灵魂不会死去吗?

李太(坚定地):不信。

永昌:一切都活在灵魂里。

李太:一切都在心里死去。

永昌:那不是中国人的想法。

李太:也许我已不是中国人了。

永昌:你难道不信命?

李太:不信。

永昌:为什么不信呢?

李太:因为命就是宿命。我不相信宿命。是我们自己让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不是哪位神灵。是我们咎由自取。

李太是一个生活在美国社会最底层的妓女,饱受人们的歧视、欺凌和虐待,但她的骨子里并没有自甘堕落,“她有憧憬,有勇气,有原则”。[3]通过林小琴对李太这一人物的塑造,我们增加了对华裔女性的进一步了解,也多了一份对华裔女性命运的信心和希望。

结 语

林小琴用她的戏剧向世人讲述华人在美国的移民历史,告知世人华裔的过去;而且,林小琴通过她的戏剧引领观众多角度、多维度地看到了一个个生动的华裔女性形象。林小琴的戏剧不仅改写和丰富了既有的华裔女性刻板的形象,而且让观众,尤其是美国观众,看到了体现在华裔女性身上的美国华裔的充满希望的未来。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美国华裔剧作家林小琴的戏剧研究”(项目编号B1202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Uno,Roberta.Unbroken Thread:an Anthology of Plays by Asian American Women [M]. Boston: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93.

[2]Houston,Velina,H.The Politics of Life:Four Plays by Asian American Women[M]. 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3.

[3]葛文婕.解读华裔作家林小琴的戏剧《苦甘蔗》中的美国华裔女性角色[J].时代文学,2011(6).

作者简介:

葛文婕(1973— ),天津市人,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美国华裔文学。

猜你喜欢
永昌华丽华裔
多措并举加强和改进华裔新生代工作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The influence of collision energy on magnetically tuned 6Li–6Li Feshbach resonance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冬的华丽
书画作品鉴赏
流绚夏日
书画作品赏析
国画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