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的等待》文体偏离量化分析和讨论

2015-09-12 15:16张泳
山花 2015年14期
关键词:海明威文体儿子

张泳

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作品可辨度高,在于他擅长把深刻晦涩的寓意隐蔽于平淡简洁的语言之下,形成独树一帜的“冰山风格”。选自其短篇小说集《胜者一无所得》的《一天的等待》①是体现这种文体风格的典型文本,但本文欲探讨的却是小说中明显偏离此风格之处。

《一天的等待》量化偏离分析

1.外部偏离

外部偏离针对人们对文学作品普遍认可和期待的常规而言。短篇小说普遍具有篇幅短小、文字洗练、情节简单、主题深刻的特点。利用冈宁迷雾指数②,对海明威、 欧·亨利(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福克纳(与海明威同时代的伟大作家)的作品进行文本比较,《一天的等待》在语言上显示出明显差异,这种差异被视为外部偏离,是海明威短篇小说的独特之处。

量化数据显示,欧·亨利作品的冈宁指数介于7到8之间,最适中。文本通俗易懂,用词洗练,句子简短,是短篇小说语言的典范。而海明威和福克纳的各项指标则分别向简和繁、易和难两个极端偏离,分别对应两位作家大相径庭的文体风格。吴冰对海明威的语言风格曾做过总结:“海明威善于运用英语词库中的基本词汇,其中大多数是小词、常用词。……海明威使用最多的是简单陈述句,有时用几个简单句,用并列连接词连起来。他避免用从属句,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分析从属关系。”③海明威这种极端简洁的语言风格,是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行的日益烦琐、浮华的文学语言的偏离和背叛,是对短篇小说短小精悍范式的发扬光大。英国学者贝茨赞扬海明威“貌似粗硬枯燥的文风外壳下,流动着极其深沉的节奏,宛如炽热的火山熔岩”。④

三位大家的语言差异还在于对话的分量,大量对话是海明威小说语言最突出的偏离。不同于其他两位大家以全知视角通过精巧细腻的细节描述来展开和推进故事发展,海明威只客观记录现场,对一切现场之外的信息极端克制。他像录音机重放一样展现人物对话,使读者阅读时如临现场,更巧妙的是他通过人物之口,不露痕迹地带出他作为一个旁观者无法提供的背景信息,从而达到真实自然可信的美学效果。

2.内部偏离

作者通过对既有外部语言传统的背叛确立自己的语言风格, 同时也通过其作品语言的一致性确定和强化作品的内部常规。内部偏离的参照系就是文本的内部常规。根据阅读某位作家作品的经验,读者会不自觉地期待该作者的所有文本都呈现一致的语言风格。此时,如果文本出现与期望不符的行文,就形成了内部偏离,这种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客观上造成了震撼突出的效果,抓住读者眼球,促使读者深入思考。

(1)冗长的“打猎”段落

《一天的等待》讲述一个9岁的小男孩由于对不同温度单位的误解而等待“死亡”的经历。全文共57段,由95个句子构成,“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对话有51处,占了44段,行文极端简洁,节奏感很强。但文中有两段,句子冗长,堆砌了大量的修饰性副词和形容词以及具体细致的描写,造成明显的内部偏离。

通常,因为主要人物是故事的主体,承载着揭示作品主题的重任,作者会在语言上给予浓墨重彩的处理,这是文学创作的“常规”。按此“常规”,小男孩的父亲去打猎这样一个情节不应该被突出。海明威突出非主体,把父亲推到前景,把儿子留在背景,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他试图通过对一个本来非主题相关的情节在语言形式上进行有意识的改变,使其与文内语言常规迥然不同,赋予该部分内容立意与作品主题一种有意义的关联比照。从而使突出的部分成为次要的背景,主体因为局部的突出而产生一种相应的退缩,因为这种退缩,主体轮廓更加鲜明,事实上造成了一种突出的效果。《一天的等待》中海明威通过语言的内部偏离,使内与外(屋内气氛压抑与屋外天气晴朗)、父与子(兴致勃勃的父亲与孤独无助的儿子)、轻与重(父亲的心情愉快轻松与儿子的心情压抑凝重)、强与弱(父亲强壮、外出打猎与孩子病弱、屋内等待死亡)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⑤。这种文体效果类似于篆刻中的阴文,表面上凹进去的正是本质上要突出的,而表面上突出的本质上其实只起到了烘托和映衬的凹功能。同样道理,通过动词被突出的父亲、猎犬和猎物并不是真正被前景化的对象,因为这种不合理的偏离突出所产生的荒诞效果,只会把读者引向被有意背景化的儿子,儿子因此得以通过假凹实凸的效果成为真正被前景化突出的部分。

与简洁洗练的外部风格一致,海明威没有在儿子的动作描述上投入感情色彩,没有铺张的细节描述,只通过对父亲轻快、敏捷和张扬的打猎动作进行大量细致描写造成偏离,突出儿子沉重、缓慢、克制的状态,巧妙引导读者深入探索和思考。以偏离为手段,这两段通过强化父亲与儿子之间的物理和心理距离来突显儿子内心深处的孤独无助,给读者展示出了一个孤独、坚强的小男子汉,起到揭示和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

(2)重复

海明威认为 “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表达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⑥在《一天的等待》中,海明威也毫无例外地省略了他所知道且读者也能感受到的东西。父子一问一答42个来回,除18句有“I/He said”或“I asked” 这样的简短提示语,其余均是没有任何提示语的直接引用。海明威通过省略对话提示语的处理来还原现实生活中的对话场景,尽可能去除读者在听他讲故事的感觉,竭力营造他正和读者一起观看聆听故事人物说话的效果,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对于儿子的外貌、动作、神情和感受,海明威选择了惜墨如金,因为他深知对于可以感受到的或是心中有数的细节,读者的想象力才是最有力的语言。可以说“该省则省,能省则省”是对海明威语言风格通俗形象的概括。

但《一天的等待》中仍有三处偏离语言简省风格的行文。首先, 在父子对话中,it被反复提及10次。父与子口中的it时而各有所指,父亲指的是感冒(“Just take it easy”),儿子指的是死亡(“You dont have to stay in here with me, Papa, if it bothers you.”);时而虚实交错,父亲指的是体温(“Its nothing to worry about”),儿子指的是等待死亡的过程(“About how long will it be before I die”)。父亲越是对it轻描淡写,儿子的心情就越是沉重,安慰无疑是对坏消息最有力的证实。其次,102度体温(One hundred and two)被重复了6次,医生和父亲说的是华氏度,儿子却误认为摄氏度。虽然数字不断被有意重复,但温度的含义却直到篇末才被点明。它是故事的起因,也是故事发展的线索,正是它使儿子转向死亡这个深刻沉重的命题。此外,儿子盯着“床脚”(the foot of the bed)达3次之多,其中两次是在父亲主动提出要给儿子读Book of Pirates的时候。多次重复提及,读者必然会对父亲为什么执着于那本故事书和儿子为什么对床脚格外关注产生好奇。可每一次,海明威都克制不去展开,因为在西方,这本书的内容和床脚的寓意都是读者已知的常识。故事书的第三章With the Buccaneers, 讲的正是孩子与死亡抗争的故事;格林童话(Godfather Death,by the Brothers Grimm)里的死神就是静静站在床脚准备把人带走的。为此,每每谈到死亡,大多会出现“床脚”这一意象(如《乞力马扎罗的雪》里的the foot of the cot⑦)。在语言高度简省的背景下,任何重复都是明显的变异。海明威刻意多次重复相关意象和信息,造成文内偏离,于无声处成功引导读者探索死亡、勇气、抗争的主题,使作品主题从具体故事中升华,同时巧妙地表明自己对生死、成败和英雄主义的态度——英雄就是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命力和重压下的优雅。

当读者习惯了一个作者的文体风格, 其特定文本的语言变异会使读者的注意力发生转移, 使他们产生疑问、思考甚至是震撼。海明威是创造性运用偏离以加强语言效果的高手。在简省的文体风格背景下,他颇费苦心地用重复吸引读者的眼球。根据语用学的会话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和方式准则⑧,若作者故意把话说得啰嗦重复,那他一定是想让读者去挖掘体会该部分话语的深义。也就是说,海明威通过偏离自己一贯“省”和“藏”的语言风格,不断“重复”,目的就是要突出这些被不断重复的信息,而突出的原因是因为它们与故事主题密切相关。因此重复和强化这种偏离就产生了前景化的突出效果。

结 语

在文学创作中,偏离的运用是对常规创作思维定势、司空见惯的人物塑造和艺术表现手法等的反叛。作家通过偏离他人的风格树立自己的文体风格,在具体的行文中作家通过对自己小说语言特征一致性的偏离,使变异的结构吸引读者的注意,起到前景化的凸效果。在文学作品中,突出的语言结构只有在表达具体文本的主题意义中起作用,才成为真正有意义的前景。也就是说, 前景必须具有主题关联性。⑨在《一天的等待中》,冗长打猎段落的突出是为了衬托主体(儿子)和主题(重压下的优雅),所以它虽然是偏离了文本的语言内部规则,但因为它不具有直接的主题关联性,此突出不构成前景化的突出;而重复造成的内部偏离则因为直接指向主题,似茫茫大海里的灯塔之光,引领阅读之舟绕过礁石到达港湾,所以是具有前景化效果的有意义突出。

海明威没有给通向目的地的道路竖好指示牌,他坚信只需用简洁的文字再现他所看到的浮在海面上那冰山一角,凭借他“非海明威典型风格”语言所给的匠心独具的信号,读者将一步步探索并挖掘出海面下深埋的冰山。

注释:

①Hemingway,Ernest.Winner Take Nothing.NY: Scribner,1933:89-94.

②Gunning,R.The Technique of Clear Writing.NY:McGraw-Hill International Book Co., 1952.冈宁迷雾指数是英语文本易读性表征,它反映文本中词汇的抽象程度、艰涩程度以及句子让人困惑不解的程度。迷雾指数越高,阅读理解的难度越大,易读性越低。理想的指数值为7-8。

③吴冰:《从〈士兵的家〉看海明威的问题风格》,《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2期。

④贝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海明威:《海明威短篇小说选》(陈良廷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24页。

⑤康立新:《基于定量研究的文本分析——海明威〈一天的等待〉的叙事与文体分析》,《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⑥Oliver, Charles M. Ernest Hemingway A to Z: The Essential Reference to the Life and Work. New York: Checkmark, 1999:322.

⑦Because, just then, death had come and rested its head on the foot of the cot and he could smell his breath. (Neider, Charles (ed.). Great Short Stories of the Masters. New York: Cooper Square Press, 2002: 148.

⑧“格莱斯(H.P.Grice)在《Logical Conversation》(1975)一文中认为人们在谈话中遵守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简称CP)包括四条准则和一些次准则。其中量的准则(Quantity Maxim)要求所说的话不应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方式准则(Manner Maxim)要求说话要清楚、明了、简练。

⑨胡织女:《失衡突出与小说的主题关联性——〈雨中的猫〉之文体分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作者简介:

张 泳(1971— ),女,广东广州人,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教学法。

猜你喜欢
海明威文体儿子
海明威名言
打儿子
海明威:《雨中的猫》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海明威的那些女人们
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