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词汇里的地灵

2015-09-14 01:35
中国国家旅游 2015年7期
关键词:宅院莆田指代

打开本期杂志的《守望者的莆田》报道,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两个不太常见的汉字,它们都来自闽南方言。“厝”音cuo,在当地指代房屋;比如“新厝”就是新房,“旧厝”则指旧的房子。“埕”读cheng,说的是房子正门前的私人或公共空地。我们的报道介绍了一座名为“马兰客”的大宅院,这是莆田知名建筑,占地两亩有余,前面有宽阔的埕院(本文作者的外婆,也就是宅院最初修建者的女儿,坐在“埕”中向作者讲述了这座“红砖厝”的故事),后半部分则是“七间厢正厝外加一座西护厝”。

毫无疑问,对于这样一座宅院中的居民来说,“厝”、“埕”这些说法远非对某种建筑形式中立、客观的描述,而是渗透着几辈人的故家之情。阅读这篇由大宅子孙完成的报道,读者也不由感受到蕴藏在方言词汇里的魔力——仿佛一说起“埕院”,我们就被召唤到那带有长廊的天井中,听坐在藤椅上的老人亲述旧事似的。

几年来我们一次次赴各地采访报道,逐渐形成了个有意思的习惯:收集、记录每种方言里表达地方、场所的特殊词汇。不必讲“厝”、“埕”这些生僻字,就算是一些原本常见的语词,在方言地名中也会表示与我们在字典中熟知的义项不太一样的意思。比如“坝”指开阔的平地,“堡”指驿站或货栈,“庞各庄”、“豆各庄”中的“各”则相当于“家”,体现出该地区居民中占相当多数的姓氏。

当我们效法当地人,使用这些最具方言色彩的词汇指称一个地名、一处场所时,我们会在某种程度上分享他们对乡土的体验与情绪。名称并不停留于指代特定的位置、空间,更饱含了世居此地的人们的喜怒爱憎。华北地名多用“洼”字,在农耕时代,这个词不仅用于描述地势较低、容易积水的区域,通常还是“不宜耕种的盐碱地”的同义语。因此地名中众多的“马连洼”、“北洼路”、“洼里”,其实正向我们传达着土地贫瘠、庄稼欠收的艰辛画面。诗人说,“给风的预言,只有风才会听”——藏在方言词汇和地名的故事,也只对留心的人开口诉说。

西方古人相信,每个地方、每个场所都有自己的保护神,拉丁语称此为“genius loci”,字面意思就是本地的精灵、地灵。一旦受到召唤,地灵就会出现,保护属地居民的安全;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在很多西方古代建筑的浮雕、铭文中看到对这些神灵的致敬。在当代的建筑理论界,有不少学者借用“genius loci”一词表示“场所精神”,这是指一个地方、场所具有的独特品格和气韵。在我们看来,地灵如果真的存在,其住所也不见得是有形的庙宇、碑林,轻盈的精灵们反而更可能选择本地固有的方言词汇作为永久的栖居地。谁会说这些词,谁才能洞悉场所中深藏的秘密;谁向这些词致意,谁也就受到它们的祝佑。

猜你喜欢
宅院莆田指代
奥卡姆和布列丹对指代划分的比较
宅院
The Ways of Leading a Healthy Life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老宅
莆田“上刀梯下火海”过元宵
白居易洛阳履道里宅院的置石
莆田闹元宵
基于深度学习的维吾尔语名词短语指代消解
莆田系阴影下民营医疗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