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到底可以干什么

2015-09-16 11:51新作文
新作文·高中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阿Q鸡汤能量

新作文

有没有这样一种文字,它有生动的故事、优雅的修辞、富有哲理的句子,并为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答疑解惑?有,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心灵鸡汤。看上去它集中了文学、哲学以及方兴未艾的成功学等诸多学科的优长于一身,而读者也似乎能够从中获得精神抚慰、人生启示和行为指南。不过,倘若真有如此功效,恐怕学校里最重要的课程就应该是“心灵鸡汤”了。在信息丰富、思维开放、文化多元的今天,人们对那碗熬了几十年的心灵鸡汤的态度正在发生改变。曾在网络上兴盛一时的“反心灵鸡汤”浪潮,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鸡汤是鲜美的,心灵鸡汤对于我们的阅读心理来说,无疑也充满了诱惑。遇到这类文字,读还是不读,信还是不信?本期我们邀请作家刘汀、青年学者杨膳荫和媒体人苏鲁参与讨论,他们的观点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启发。

鸡汤与苦药

在看电视剧的时候,常常有一个惯用的情节:某人去医院里看望病人,总是带着刚刚炖好的鸡汤。于是我们都以为,生病了喝鸡汤,是十分自然且好的事情。但营养专家却会告诉你,其实喝鸡汤相对于其他方式吃鸡,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功效,只不过是味道好喝而已。然而鸡汤毕竟是鸡汤,一直在电视剧里,也在现实里被送来送去,我想应该永远也不会断绝了吧。

后来就有了心灵鸡汤的说法,意思就是抚慰心灵、鼓舞精神的文化鸡汤,多是指那些励志的、动人的情感故事,这类型以《读者》或《青年文摘》上的文章为主,残疾少年追求梦想,贫穷少女终获成功,或者更有味道一点《〈论语〉心得》之类。心灵鸡汤有着大批的读者,这从期刊的发行量中可见一斑。

我个人从来不反对心灵鸡汤,甚至在年纪较小的某一个阶段里,也受过“鸡汤”的许多影响。但我反对那些速成“鸡汤”,或者用一个类比来说,我反对那些用工业养殖的鸡熬成的毫无营养的汤,更何况它们有时候连汤也算不上,只不过是用鸡精冲调的水,味道鲜香,仅此而已。然而人活着,总会遇到内心的困惑,精神的痛苦,当我们无法自己来解决的时候,就希望有一种指引,有一种鼓励,有一种安慰。或者,我们只是希望有人能跟我们一样“身处逆境”,以获得一种被同情和理解的感觉。

面对这些的时候,如果不去品尝那些心灵鸡汤,又该怎样呢?

如果你的心灵需要补充什么,我以为最好的方式就是从生活里撷取什么。好像我们要吃米,就找一块地,种出米来吃;我们要吃苹果,就去栽苹果树。倘若只希望有人炖好一大碗鸡汤,喝掉就包治百病,这只能是幼稚的幻想。我们当然没法否认,它能短暂地让我们忘记痛苦和焦虑,获得某种鼓舞,但生活毕竟是如此漫长的一场战斗,除了这种即时性快餐,我们更需要的是帮助我们持久抵抗的力量。

这力量只能来自我们内部。它不一定味道鲜美,甚至不一定有营养,只是刚好对应着每个人各自的需要。我们所有经受的苦难和快乐,所有不可逃避的庸常和无聊,所有带有无奈的沉默和言辞,最终不过是熬成一碗苦涩的药汁。太多的时候,我们不重视苦熬自己而得的药,却去信任“鸡汤”,真是舍本逐末、适得其反。对于生活而言,我们必然既是问题,又是答案。

所以说,与其喝别人熬的鸡汤,不如饮一碗自制的苦药。喝下它,并且重新理解自己的过去,才是对个体精神最好的补充。

鸡汤与罂粟

传说,一些小吃店为了留住回头客,会在麻辣烫或者火锅底料里放一些罂粟壳,一方面增添汤料的滋味,另一方面使食客为之麻痹、上瘾——不知不觉中就成了“瘾君子”,真是一件诡异的坏事。

这种现象不但在餐饮业存在,出版业大约也是常有的。十几年来,一些名为“心灵鸡汤”的系列丛书高居销售量榜首,并自称受到了各年龄层读者的喜爱。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在当当网可搜出上百种名为“心灵鸡汤”的图书,包括简装版、精装版,黄金版、白金版,小学版、中学版,成长版、青春版,中英双语版、配乐朗诵版……真是让人挑花了眼睛。在网络普及的21世纪,“心灵鸡汤”也铺天盖地地存在于朋友圈、微博、QQ空间、百度贴吧等各路网络平台。这种“心灵鸡汤”声称自己“充满知识、智慧和情感”,蕴含着“满满的正能量”,休闲时可以做“阅读快餐”,沮丧时亦可以起到“打鸡血”的作用。这些“心灵鸡汤”配料简单、滋味爽口,通常以一个人生小哲理为核心,用质地柔软并且带有几分诚恳的语言,讲述几个暖心小故事,最后用几句“文艺范儿”或者“名人名言”画龙点睛,“升华全文”。

在心灵鸡汤的浪潮下,我们目睹了这一系列文化奇观:古典文化修养平平的演说家将《论语》《庄子》借助一个个情感小故事煲成鸡汤;从没有结过婚的女作家虚张声势地谈论婚姻与爱情的不同;情感专家一边赞美女性一边将女性打入旧道德的深渊;“柏拉图”以郭敬明式的语调感叹“不是蝴蝶飞不过沧海,而是沧海的那一边早已没了等待”……作者以“人生导师”的姿态,非常诚恳甚至煽情地告诉读者:你的心里一定要有一朵白莲花(往往要用许多个逗号或者空格隔开);你要知足、要淡然、要放下;你要有一颗平常心,甘当配角也可以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你要享受现在,不念过往,不畏将来;你要换个角度看问题,重要的不是你没有什么,而是你拥有什么……

心灵鸡汤貌似给读者带来浓浓的关怀与爱意,其实质却正如万方中《我为什么憎恶心灵鸡汤》中所说的,“换个角度看问题,从而使人的负能量转变为正能量”。没房没车没好工作?不要紧,你还有梦想。受不了生活的重负?没关系,总有人比你更惨。没有爱情?别担心,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这无疑是对现实问题的视而不见。换言之,古老的阿Q精神在当代依然鲜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鸡汤文的思路不是解决,不是治愈,而是“麻痹”:用阿Q精神麻痹,用暖心小故事麻痹,用文艺范儿和“白莲花”麻痹。说到底,鸡汤世界里哪里有什么白莲花,不过是由罂粟花伪装的白色花朵罢了。

鸡汤文不灭,阿Q精神则不朽。因此,我们不得不问,被“鸡汤”养育的一代,该凭借怎样的力量直面日常生活残酷的本质,又如何书写真正丰富的人生?

心灵鸡汤是什么

endprint

心灵鸡汤这一两年受到了很多严厉的批判,但结果如何呢?一方面,这些批判基本属于小圈子内的“暴动”,并未引起主流文化和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和参与;另一方面,它貌似来势凶猛,但其批判对象却毫发无损,特别是有了微信这片沃土,心灵鸡汤正以更丰富的形式渗透进人们的精神生活。

能够做出如上一番界定,心灵鸡汤“是什么”似乎不成为问题,但并非如此。心灵鸡汤是我们大概知道的那一类文字,但它的独特属性、类型样式等等,却远没有被说清楚。对它的批判之所以缺乏那种摧枯拉朽的颠覆力量,恐怕很大程度上源于这一点。

从网络上任意摘一条,比如:“你做得越好,挑你错的人也就越多。很多无能之人仰视成功的方式,是诋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最好的反击!”这是心灵鸡汤很常见的一种类型,它言简意赅,甚至可以说“微言大义”,面对“你”的某种现实遭遇、心灵困境,它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实质,一劳永逸地指明出路所在;而且,它在语气上具有一种真理在握的强势姿态,容不得你进行质疑,同时,它又流露出一种知心大姐般的情真意切,每个词都春风细雨般落到你心里。而这种心灵鸡汤的马脚也暴露得最为明显,对它的批判简直就是砍瓜切菜:做得越好,挑你错的人就一定越多吗?置之不理果真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吗?在很多时候,这种态度不是将事情弄得越来越糟吗?一旦诉诸逻辑的审判席,这种心灵鸡汤的可靠性立即瘫软成一堆泥。

是否所有的心灵鸡汤都如此呢?比如:“最满意自己的一个改变,就是带着情绪时绝对不和亲近的人说狠话。珍惜我们爱的人,就从管好我们暴怒时的嘴开始吧。相信我,最好的弥补伤害的方法,就是不伤害。”逻辑问题在这里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它所表达的意思很清晰,作为一种善意的提醒,我们读后心头为之一颤,这大概就是它所要实现的效果。那些坚定的心灵鸡汤批判者,会怎样处置这段文字呢?不得而知。

经常还能看到这类文字,通常以“我有一个朋友……”开篇,然后详尽地讲述他(她)的情感经历、创业经历等等,最后得出几点人生启示。瞎编乱造的故事有之,驴唇不对马嘴的解读有之,但绝非全部。那些真实的记录和善意的写作,是完全能够感受得到的,而其间蕴涵的各种正能量,也确实值得读者汲取。在批判者的惯性思维里,这些正能量背后却无不隐藏着种种见不得人的“真相”,比如抹杀个体生活的复杂性、滋长一种盲目的乐观精神、麻痹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反思批判等等。而那些“好人有好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之类作为常识观念的正能量,同样也会遭到批判者的白眼和唾弃。

“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这类变质发馊的于丹式鸡汤确实倒人胃口,但心灵鸡汤不应该因此被一棍子全打死。客观地说,中国几代人都多多少少受过心灵鸡汤的滋养,而我们还欠缺一个关于它的准确界定。

结语

在刘汀眼中,不论心灵鸡汤好还是不好,人生的力量最终还是来自于我们自身,来自于“苦熬自己而得的药”。杨膳荫的观点则要尖锐得多,他将阿Q精神看作心灵鸡汤的本质,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批评。苏鲁在一定程度上为心灵鸡汤进行了辩护,但更强调要准确地对它进行界定。三种观点各有侧重,但也有交集,甚至有对立之处。其中一些问题仍值得我们继续思考,比如:怎样看待他人经验和自我体验?怎样辨别阿Q精神和真正的正能量?

借用刘汀文中的一句话:“与其喝别人熬的鸡汤,不如饮一碗自制的苦药。”在你的阅读经历中,心灵鸡汤是否曾占有一席之地?心灵鸡汤于你的人生有何影响?你,怎么看?endprint

猜你喜欢
阿Q鸡汤能量
正能量
阿Q和老A
“阿Q断子绝孙”考
“感谢贫穷”是 毒鸡汤吗
呆雏配忠犬,鸡汤对狗粮
鸡汤热线
阿Q森林
正能量描绘词
正能量描绘词
说说阿Q的两句唱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