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人格魅力

2015-09-20 21:52周静静
关键词:实事求是祖国中华民族

周静静

摘 要:邓小平是20世纪中国出现的伟人之一。他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出了科学回答,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施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为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邓小平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息息相关,他的爱国亲民情怀,淡泊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其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的豪迈气魄,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邓小平有句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献给了中国人民,他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都是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爱国亲民情怀,是他在沉浮中隐忍坚定、不懈奋斗的主线;荣辱不惊、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是邓小平能够在波澜起伏的一生中坚持自我、不断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内在因素;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的豪迈气魄是他能够在国家的危难之际不顾个人安危,与危害祖国和人民安全的“四人帮”等做坚决斗争,在对国内外形势做出科学判断的情况下,坚定地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的精神动力。

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爱国亲民情怀

对祖国无限热爱,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是邓小平个人魅力的重要内涵,也是邓小平一生不懈努力、顽强拼搏的主线。邓小平在1992南方谈话中说:“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邓小平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他用毕生的实践真实地表达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崇高品德。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邓小平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人民的幸福安康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百色起义,建立左右江根据地,与刘伯承一道率领中原野战军转战南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又指导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挺进大西南,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风雨中保持自我,与“四人帮”等一系列危害祖国和人民的行为做斗争。坚定地反对“两个凡是”,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将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祖国的振兴,民族的强盛,人民的幸福是邓小平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正是由于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人民的无比忠诚之情,才使得他有无比的勇气和胆略,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学决策,使他最终成为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开幕词时说:“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2]热爱祖国,为祖国做贡献是他的人生准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邓小平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他的一生都在为人民的利益而战,为维护人民的利益做斗争。

二、荣辱不惊、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荣辱不惊、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是邓小平能够在波澜起伏的一生中坚持自我、不断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内在因素。无论是身处高位,还是被迫监禁,他都怀有一种宽大和乐观的心态面对,清醒地保持自我,对事物采取客观理性地分析态度,能够在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重大事务上,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处事原则。坚忍不拔的精神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是邓小平能够度过重重难关的内在精神动力。邓小平说:“前几年外国朋友问我为什么能度过那个时期,我说没有别的,就是乐观主义。”[3]可见,乐观主义在他的人生道路中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1968年10月,邓小平又一次被打倒,被称为是“中国第二号修正主义、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被流放到江西,过上监禁的生活,但即使这样,邓小平仍然保持着淡泊乐观的态度。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中回忆到:“50多年的革命生涯,使他养成了临危不惧、遇喜不亢的作风,特别是在对待个人命运上相当达观。在逆境之中,他善于用乐观主义精神对待一切,并用一些实际的工作来调节生活。”[4]邓小平荣辱不惊、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充分地体现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当中,也正是他充满传奇的经历造就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三、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的豪迈气魄

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的豪迈气魄是邓小平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的行动向导。”[5]邓小平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不断进行着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指明了方向。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革命与建设的经验总结。邓小平在他的一生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一伟大品格。他的一生波澜壮阔,“三起三落”,几度浮沉,不屈不挠,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谈到:“人们都知道我曾经‘三下三上,坦率地说‘下并不是由于做错了事,而是由于办了好事却被误认为是错事。”[6]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经受了种种磨难,但是他复出之后,没有任何怨言,依然保持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做出了客观的评价。在1977年7月21日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表示,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在1978年12月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指出:“没有毛主席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毛泽东思想培育了我们整整一代人。”[7]同时他又指出:“当然,毛泽东同志不是没有缺点、错误的,要求一个革命领袖没有缺点、错误,那不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要领导和教育全体党员、全军指战员、全国各族人民科学地历史地认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8]

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在国内外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前提下,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为我们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讲到:“要向前看,就要及时地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否则我们就不可能顺利前进。”[9]这表明,邓小平不仅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更具有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决心与勇气。这是其取得伟大成就的精神动力,也是他个人魅力的重要方面。

四、邓小平的个人魅力对于实现中国梦的启示

习近平主席在十八大结束后参观《复兴之路》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提出了中国梦的构想。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保证,民族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最终诉求。“中国梦”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梦”,所以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和付出,必须凝聚人民的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万众一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可以实现。邓小平的一生都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他身上散发着的独特个人魅力和领袖气质值得我们学习,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一)紧紧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中国梦,实际上也是每个人的幸福梦,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美好愿望,要实现这一美好目标,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凝聚全党、全人民的力量,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动力,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979年11月12日,邓小平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上讲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心群众。只要你关心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不仅不搞特殊化,而且同群众一块吃苦,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10]他要求党要关心群众生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党群关系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它关系到一个政党的生死存亡。

邓小平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和人民,体现了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人民的无比忠诚。1956年11月17日,邓小平会见国际青年代表团时说:“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准绳。”[11]习近平主席上台以后致力于反腐倡廉建设,与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做斗争,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紧紧地围绕在党中央周围,增强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紧紧地依靠人民,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弘扬中国精神

实事求是,改革创新是邓小平人格精神的重要方面,也是邓小平理论的中心内容。邓小平不仅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而且具有开拓创新、改革开放的勇气和决心,他为中国的独立、解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邓小平人格精神是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都是新时期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邓小平的人格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完美结合。“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所体现的深厚爱国情感,始终为无产阶级利益而奋斗所体现的自强不息的追求,“三落三起”经历中所体现的坚强意志,改革开放的豪迈气魄,都是我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体现,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今天我们所从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事业,需要这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需要大批具有高尚人格的建设者。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它是凝聚全党和全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迎接挑战、把握机遇的重要条件。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培养高尚人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精神支持。

参考文献:

〔1〕〔2〕〔3〕〔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8,3,55,271.

〔4〕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 801.

〔7〕〔8〕〔9〕〔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8,149,149,228.

〔1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7.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祖国中华民族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我和我的祖国
“实事求是”定乾坤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我爱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