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绘画艺术及对当代绘画艺术的启示

2015-09-20 08:25王荣荣
关键词:郑板桥悬崖绘画

王荣荣

摘 要: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首,在他的一生当中创作了很多绘画作品,他在绘画艺术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郑板桥的绘画作品取材平凡,格高意远;以诗补画,出人意外;水墨写意,传递真实,其绘画艺术对当代绘画艺术有很多启示。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其中尤以绘画艺术更胜。在中国古代曾经诞生过很多位画家,他们的绘画艺术成就可谓是高屋建瓴,成就非凡。在众多古代画家当中郑板桥无疑是美术界的一杆鲜明旗帜。郑板桥的绘画作品历来受到无数收藏者和绘画艺术爱好者的喜爱,甚至是千金难求。因其绘画作品的优秀,引起了无数专家、学者对其绘画作品的研究。

郑板桥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的一生非常坎坷。郑板桥生于公元1693年,逝于1765年。原名郑燮,号板桥。他祖籍苏州,生于江苏省兴化县,乃为乾隆年间的进士。据史料记载,郑板桥早期主要以卖画为生,生活十分清贫,只能勉强糊口。在他的努力之下,最终于乾隆年间考上了进士,继而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他在为官期间非常清廉且爱民如子,人称郑青天。为官十余年之后,由于各种原因郑板桥辞去官职,回到扬州继续以卖画为生,直至终老。郑板桥一生的生活经历对于他的绘画作品创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郑板桥酷爱画兰、竹、石,这些事物的选取也正是他清廉自洁的象征。

一、郑板桥的绘画艺术风格

(一)取材平凡,格高意远

郑板桥的绘画作品取材非常平凡,且格高意远,这也是郑板桥绘画作品的最大特色,于平凡处见真章正是绘画的最高境界。绘画作品取材并不复杂,仅仅只是一些较为平凡的事物,如竹、兰、石等。

郑板桥的绘画作品《悬崖兰竹图》就是其代表作品之一,该幅作品目前收藏于北京故宫的博物馆。作品取材主要为竹、兰、石,在整幅作品中,竹、兰、石和谐搭配,充分体现出一种高雅的格调。整幅作品以淡墨勾勒全局,画面颇具奇险之趣:悬崖由底贯顶,兰草与竹生于悬崖之畔,给人营造出一种绝处逢生的意境。该幅作品不仅画面优美,更体现出一种人生哲学。这可谓是绘画的最高境界——借绘画之美向人们传递生活之意。

郑板桥的绘画作品之所以会被世人称颂,正是因为其取材平凡,正如齐白石喜欢画虾、徐悲鸿喜欢画马一样,取材大都较为简单,却能在平凡处画出不平凡,这也是郑板桥先生的过人之处。

(二)以诗补画,出人意外

自古诗画不分家。我国古代的很多绘画作品中都会题上诗词,诗画结合,意境非凡。这也是很多画家喜欢在画上题诗的重要原因。除了绘画之外,郑板桥的书法以及诗词也是一绝。在郑板桥的很多绘画作品当中都存在以诗补画的情况,这也是郑板桥绘画艺术的一大特色。古往今来,有很多画家均习惯于以诗补画,其中尤以郑板桥先生的最佳。

郑板桥《悬崖兰竹图》的右方有很多空白之处,以一般人的见解肯定会将诗赋予此处。但是郑板桥却反其道而行之,反而将诗题在了画的左方的石头上,从而让整幅作品的虚处更虚,实处更实,也更能让人们体验到悬崖孤绝之处那绝处逢生的感觉,让画中的兰竹之孤显得更加幽洁高雅。纵观郑板桥的多幅绘画作品,其他以诗补画的形式不拘一格,或长题于画侧,或短题于画的上下;或横题,或纵题,或斜题,其布局之巧妙令人称叹。诗情画意在郑板桥的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给人们带来了综合的、完美的艺术享受。

郑板桥先生的绘画作品中以诗补画的特征表现的非常明显,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具有非常深厚的书法以及做诗的艺术功底之外,还需要具有较强的空间布局能力。郑板桥均在画中所题之诗不仅精妙绝伦,所布局之处也往往能够出人意料,这也许就是艺术家的思维,别致异常。

(三)水墨写意,传递真实

郑板桥的绘画作品习惯于以水墨写意,传递真实。他精通于画兰、竹、石,尤其爱画墨竹。他所画的墨竹活灵活现、劲直挺拔,在用墨方面也浓淡相宜,笔法苍劲有力,可以有效表现出所画事物的“真性情”“真意气”,给人们营造出一种非常真实的意境。板桥先生笔下的墨竹,其实就是他本人真实思想以及人品的艺术再现,看画如看板桥先生本人。正如《悬崖兰竹图》中所画之竹兰一样,虽然悬于悬崖之畔,但是仍然挺拔,绽放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就像其曾经为官一样,清廉高洁,为国为民。虽然为官多年仍是一个县令,但是却不失其高洁。即使是辞官之后,他的人生态度仍然如此,他的性格、性情,均在其绘画作品当中得以真实体现。

在绘画作品当中可以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是绘画的至高境界,古今中外的优秀画家无不如此,郑板桥先生也做到了,这也许就是世人对其绘画作品不断称赞的主要原因,这一点也非常值得后人在绘画过程当中学习和借鉴。

二、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对当代绘画艺术的启示

(一)取材不必过于复杂,力求亲近自然

郑板桥的绘画艺术作品取材平凡,主要以兰、竹、石为主。虽然取材平凡,但是在平凡中却可见真章,不落俗套。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绘画效果,主要是因为郑板桥的绘画力求亲近自然,给人营造出一种非常和谐的感觉。反观当代的很多绘画作品,取材过于复杂,在绘画作品中所体现的自然性也较为匮乏,这样的绘画作品不能称之为佳品,更难万古流传。当代的绘画作品要想有所突破,必须要在平凡处见真章,效仿古人,在绘画作品中尽量体现出自然之美,这样的作品方为佳作。

(二)在作品中融入感情,力求以画表意

绘画的最高境界即是以画表意,也正因如此郑板桥的绘画作品才会千金难求,被奉为佳作。当代的很多绘画作品虽然看起来比较“热闹”,色彩搭配也非常和谐,但是细观之下却很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达生涩,缺乏灵性。这也是当代少有优秀的绘画作品诞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应多学习板桥先生的绘画技巧,水墨写意,传递真实。只要能做到这一点,相信当代的绘画作品的创作水平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

(三)不必过于拘泥技法,力求随性洒脱

一幅好的绘画作品必定不会落于俗套,过于拘泥于某种创作技法,郑板桥先生的绘画作品即是如此。在他的绘画作品当中,我们可以随处看到他的随性洒脱。一笔一画是那么的清新自然,就算是真实的事物存在也有可能没有他在画中所表达的那么美。在当代,很多绘画艺术家在绘画的时候往往讲究运用某种技法进行创作,殊不知这样的创作技法虽然已经成熟,但是难免会落于俗套,所创作的绘画作品也随之会落入俗套。因此,我们应该多学习郑板桥先生的绘画作品,不拘泥于某种创作技法,力求随性洒脱。

郑板桥之所以会成为扬州八怪之首,主要是因为其绘画作品的较高造诣。他的绘画作品取材平凡,格高意远;以诗补画,出人意外;水墨写意,传递真实,可谓是中华绘画艺术的瑰宝。郑板桥的绘画作品启示我们:取材不必过于复杂,应力求亲近自然;在作品中融入感情,力求以画表意;不必过于拘泥技法,力求随性洒脱。

参考文献:

〔1〕王适.传统绘画思想“托物言志”的内涵和成因[J].艺术科技,2013,(04).

〔2〕卫志友.“笔墨当随时代”“怒不同人”——浅析郑板桥之“怪”[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

〔3〕何卫平.中国早期启蒙时代的艺术巨子——读《郑板桥的诗与画》[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0,(03).

〔4〕任克兵.从郑板桥的诗文、题跋等文献看郑板桥的书画审美观[J].大众文艺,2011,(02).

〔5〕张树俊.郑板桥的官场之困与他的退隐之思[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1).

〔6〕刘开云.中国文人画家的艺术精神与人格魅力——郑板桥笔下的“萧萧竹声”及其现代意蕴解读[J].江汉论坛,2010,(05).

〔7〕徐东树.模糊的界线——从“书画相通”看郑板桥的书画艺术创作[J].福建艺术,2000,(04).

〔8〕王晓光.六分半书:章法的困惑——郑板桥书法形式探析[J].书法赏评,2008,(04).

猜你喜欢
郑板桥悬崖绘画
悬崖采割夏至蜜
悬崖
悬崖边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