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社论与大学英语教学本土化构建(大庆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2015-09-20 08:42王燕孙咏梅柳福玲包颖
关键词:中国日报社论本土化

王燕 孙咏梅 柳福玲 包颖

摘 要: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原因之一,构建本土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是有效解决该问题的途径之一。《中国日报》社论是对中国国内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件进行评析的评述性文章,语言规范,语体与国外英语国家主流媒体社论文章相似,可以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以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和中国语境脱节,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导致学生英语学习中语言输入和输出过程中获取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英语表达习得的机会较少。对于中国文化读物的获取情况,多数师生(93.18%/83.18%)都认为,难以找到适合大学生层次的中国文化英文资料。《中国日报》社论是对中国国内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件进行评析的评述性文章,语言规范,语体与国外英语国家主流媒体社论文章相似,可以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以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问题。本文从凸显《中国日报》社论语篇特征促进语篇教法本土化及引入《中国日报》社论增强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本土化两方面阐述了《中国日报》社论对大学英语教学本土化构建的作用和途径。

一、凸显《中国日报》社论语篇特征促进语篇教法本土化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来以语法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为主,尚未形成适应我国国情的大学英语语篇教学方法。我们可结合《中国日报》的体裁特征并倡导“文以载道”与“文道结合”的理念,充分发挥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法提倡大量阅读、强化背诵记忆、读写结合注重模仿的优势,实现大学英语教学语篇教法的本土化。

(一)文道结合,社论阅读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文以载道”的功能所体现的文道结合的特征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学英语教学也应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而人文性除了指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还应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而《中国日报》社论作者均基于新闻事实,站在历史、文化、哲学等多种角度对事实进行深刻的剖析和解读,并阐明自己独到的观点,学生经常阅读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及思辨能力,并学会立体综合地思考,对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可持续功能,养成阅读英语社论的习惯也是其良好阅读习惯之一,是学生受用终生的。

(二)大量阅读,积累与中国语境相关的英语表达

重视习练是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一,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以精读教材为主,虽然部分高校为学生配备了泛读教程,但由于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及中国语境脱离,加之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缺乏,较少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语言输入不足、语感差的恶性循环。由于《中国日报》社论文章内容主要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易于被学生接受,语言与国外媒体社论文章相比有句子较短的特点,语言可理解性更强,国内作者的思维方式也能更好地被学生把握,因而大量阅读《中国日报》英语社论可以很好促进学生积累与中国语境相关的英语表达,如“习主席就反腐发狠话”(President Xi made harsh remarks on anti-corruption)、“找省委书记说事”(Hold the provincial-level Party chiefs accountable)等。

(三)背诵记忆,内化社论语篇模式

《中国日报》英语社论文章的语篇模式为主张—反应模式,即作者先陈述他人或自己的但未认同其真实性的观点,并在需要时阐明理由,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上述观点的真实性阐明自己的看法或观点,即对其进行支持或反驳、肯定或否定的表态并相应给出理由。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强调背诵和记忆,同样通过背诵优秀社论文章学生可以内化语篇模式,为语言输出打下良好基础。

(四)读写结合,仿写社论语篇

重视习练是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一,同样也适用于大学英语学习。英语的学习不能过分强调从学习语法修辞等这些相关语言规律的知识入手,而应从多多接触语言材料去熏陶感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引导学生阅读并揣摩英语社论的写法,并结合课内相关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仿写社论无疑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良好途径。

二、适当引入《中国日报》社论增强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本土化

(一)《中国日报》社论成为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母语文化背景语料的融入有利于外语学习。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表明,以学习者本民族文化为背景的目的语语料能够使学习者在心理上产生亲切感,并有效降低学习焦虑感。Ellis和Robinson的研究表明,如果学习者熟悉语料的文化背景,其学习兴趣和动机将得以激发。从信息加工的视角,学习此类语料可减少学生在处理信息输入时的意识分流,使其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分配在“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上,提高外语学习效度。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适当引入《中国日报》社论的阅读既可以与目前国内大学英语测试的内容相契合,又从体裁上与阅读测试部分文体相吻合,因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随着大学英语水平考试的改革,目前大学英语四六级翻译内容为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相关内容,加强对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和翻译技巧的训练,但如何选取典型的语料和内容是进行有效文化教学的关键之一。《中国日报》内容与大学英语四六级翻译测试内容紧密契合,即主要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公正等。通过对《中国日报》2015年1月的社论文章进行了内容及主题词统计发现,20篇社论中涉及中国社会政治的5篇,占25%;与中国经济发展相关的8篇,占40%;与中国历史文化相关的4篇,占20%。从《中国日报》社论语体与英语国家社论语体比较来看,中外英语社论语体特征没有本质区别,因此作为典范但又反映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国日报》社论可以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补充,以实现本土化教学内容的构建。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日报》社论内容的途径

就目前大学英语教材篇章均本族语作者文章的现实及语言学习的规律来看,《中国日报》社论适合作为现有教材的扩展,以加强中西文化的比较教学并构建本土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引入的途径可以有两种,一是作为相关课文内容的补充与延展,即在学生学习完某一主题单元后引导学生课内外阅读与之相关的英语社论,并针对优秀段落或篇章进行仿写。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三课Why I teach,作者阐明了自己教书的原因是教育发掘了学生的潜力同时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体会教育的意义并反思中国的教育,可引导学生阅读社论Flaws in our education,体会作者对中国教育的深刻剖析,并结合文章内容指导学生写作Study Abroad or not?这样的教学使促使学生进行中西文化比较,同时吸收内化了文章中的有关中国教育的英语表达,做到了学以致用。

第二种途径为学生课外英语实践及通识选修课程,可在学生课外阅读活动、口语实践及通识选修课程中把《中国日报》社论作为训练材料,并以主题组织语料,引导学生围绕时事热点或兴趣爱好查找与主题相关的社论,并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发表各自的观点,以达到输入和输出的平衡。

让学生乐学、爱学并学以致用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引入《中国日报》社论,并充分发挥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社论的内容和语言是大学英语本土化有效构建的方法之一。这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自身不断学习,时时关注《中国日报》社论,从中选取优秀文章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扩展,并引导学生进行切实的课外语言实践。

参考文献:

〔1〕肖龙福.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

〔2〕宋伊雯,肖龙福.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调查[J].中国外语,2009,(1).

〔3〕李富荣,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调查研究[J].青春岁月,2013,(4).

〔4〕王燕,柳福玲,张文静.中英社论语篇级差资源比较研究——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J].新闻传播,2014,(12).

〔5〕王燕,孙咏梅.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模式及任务链设计研究[J].黑河学刊,2014,(8).

猜你喜欢
中国日报社论本土化
关于社论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综述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汉语流行词汇英译问题探究——兼谈《中国日报》网站流行词汇英译问题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