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眼中的大溪沟那些最有生活味的耍事

2015-09-22 04:13陈茜刘惟宇陈茜无忌郝赢杨世龙谭可左小朵
城市地理 2015年5期
关键词:巴蜀张家花园

文+陈茜 刘惟宇 图+陈茜 无忌 郝赢 杨世龙 谭可 左小朵

重庆人眼中的大溪沟那些最有生活味的耍事

文+陈茜 刘惟宇 图+陈茜 无忌 郝赢 杨世龙 谭可 左小朵

大溪沟作为重庆母城的心脏,许多代重庆人生活在这里,熟悉这里的寻常街巷、月淡风清,也熟悉这里的爱和味道。无论是散发着沧桑气息的老建筑群,还是儿时从马鞍山滑下的自制滑轮车,抑或是费劲千辛万苦翻越巴蜀校门后吃的那一盒“假女儿面”盒饭,以及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里见识到的别样世界……这些都在大溪沟这片土地上真实地发生过,应被永远铭记的大溪沟的“耍事”。

英文导读: W e h a v e interviews with four people who are familiar with Daxigou. Then they will tell us more about Daxigou.

老建筑群填充大溪沟的灵魂

每一座街道都有灵魂,那是最能代表这条街道性格和特点的地方,是令人难以忘怀的所在。2013年,当杨峰走马上任大溪沟街道办事处主任时,他就在心里默默地问自己:“大溪沟的灵魂是什么呢?”

两年时间过去,当笔者向杨峰问及是否已经找到答案时,他告诉笔者:“大溪沟的灵魂就在其四周散落着的老建筑群中。”上个世纪20年代的重庆城,一出通远门便是荒山野坟,茅草荆棘齐膝,人迹罕至。只有嘉陵江岸边的大溪沟、黄花园一带,一些有钱人家在靠里边山坡上零星建有大观花园、张家花园、谭家花园、懋园等几处花园、别墅,成为当时人们外出郊游踏青首选地。时光带走了大溪沟以往几十年的历史细节,却留下了供人凭吊历史的老建筑。

左页图:山城第三步道不仅是一条最能体验山城爬坡上坎特色的健身步道,而且它串起了大溪沟沿途的历史风物,每走一步就能感受到诸如巴蜀学校旧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遗址等独具老重庆风味的景点。

如今的大溪沟依旧保留着重庆最早的发电厂之一的大溪沟电厂,保留着作为中共党组织干部培训学校的重庆中法学校……而山城第三步道更是将大溪沟的老建筑群串成一线。

沿着山城第三步道的梯坎拾阶而上,一长溜石梯坎下去,就能看见步道旁边有四根柱子,这里就是巴蜀中学旧校门遗址。巴蜀中学旧校门建于1936年,是巴蜀小学扩建为中学那一时期。在老校门遗址旁边的石碑上,刻着当年的校训——“公正诚朴”,意指“公而忘私、正大光明、诚实不欺、朴实无华”。

过巴蜀中学旧校门,至一处转弯的地方,就能看见步道最后一处文化遗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遗址。上面写着“棫园”两个字,原为巴蜀中学的宿舍,后来租给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于抗战爆发后的1938年,周恩来、孙科、陈立夫任首届名誉理事,包括郭沫若、老舍、巴金、胡风、朱自清、丁玲、吴组缃、田汉在内的一些文艺大家都曾是‘文协’骨干。”杨峰对这段历史如数家珍,“1938年8月武汉沦陷前夕,‘文协’迁到重庆张家花园65号附2号,掀起了抗日文化运动的高潮,同时也成为共产党人宣传自己主张的重要战场,周恩来曾多次在‘文协’院内(棫园)和巴蜀校园演讲,感召了无数青年人投入革命。”

像巴蜀中学旧校门和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这样的遗址,大溪沟还有很多。“在大溪沟,看不到恢宏的现代建筑,漫步其中,却能够充分感受到重庆老建筑的沧桑气息。”杨峰告诉笔者,“要是正值雨时,撑一把伞,便能寻见戴望舒笔下,雨巷的悠远意境。”

说着,杨峰指着窗外。从他办公室所在的创意大厦望下去,能清晰地看到楼对面鳞次栉比的青瓦砖房在一棵棵黄葛树的掩映下,整齐地排列着。在上半城的高楼大厦毫不客气地向下半城蔓延的重庆,像大溪沟这一带的老建筑群已不多见。

构建和谐的小区建设

当然,在杨峰眼里,大溪沟并不仅仅是拥有许多老建筑的重庆老街,它也在发生着变化,其中让杨峰感受最深的当属大溪沟的小区建设。杨峰清楚地记得2011年前后他第一次来大溪沟时见到的情景:无论是公路或是人行道,每走一段就能看到路面的坑洼,街道上布满人为垃圾或是枯黄的树叶,住宅小区的建筑更是破败不堪,一些人行道路更是已经坍塌……

右页图:2012年,大溪沟街道办事处对大溪沟辖区内的各个街道进行了综合整治,华福巷社区、建设路社区等社区焕然一新,给人一种干净整洁的全新形象。

2012年,根据渝中区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规定,由渝中区主干道建筑立面和居住区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统一领导,大溪沟根据各个小区的特色,对辖区内的小区进行了综合整治。2013年,当杨峰到大溪沟街道办事处任职时,大溪沟辖区内的人民村社区、建设路社区、华福巷社区、双钢路社区、罗家园社区、红球坝社区、张家花园社区、胜利路社区等各个小区已经焕然一新。其中,位于大溪沟街道南部的华福巷社区,因其有浓厚的“福”文化与“坎巷”文化,所以在改造时,便以此为出发点,在社区打造了“福”字墙、“福”字装饰柱、百福图、幸福记忆等,以“迎福、惜福、福馈、传福”为路线的幸福广场。而双钢路片区,因属于钢铁设计院和其家属区,拥有比较强烈的区域感和秩序感,在双钢路社区原始墙面清洁修复时,使用了驼色外墙漆饰面、灰色釉面外墙砖,充分发挥社区应有的休闲、娱乐、康体健身功能,增加重要节点的景观视觉效果,体现地域特色,展现人文景观。

在大溪沟居民小区改造完成以后,杨峰的朋友带着他的母亲和妻子住进了建设路小区。没住今天,朋友就打电话跟杨峰:“这里好得不得了。”原来,杨峰朋友一家刚搬进小区,就迎来了一群陌生的邻居,只见他们提着大大小小的几包东西:“这两个苹果,希望你们在这里的生活平平安安;这袋糖果,希望你们的日子甜甜蜜蜜。”还说:“以后我们都是一家人,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说。”

邻居主动敲门造访,让杨峰朋友的母亲心里很感动:“现在,房子越住越漂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疏远了很多。邻里之间这样多走动走动,有什么事相互也有个照应,这才有家的感觉。”那时,正值端午节,杨峰朋友的母亲随后就参加了社区组织的“端午·我们的节日”文体娱乐活动,一下就和小区的居民打成了一片。朋友告诉杨峰:“原本我还担心我妈搬进新的社区住得不习惯,谁知道她现在比我还活跃,住了几天就把小区的人几乎都耍熟了,我每次出门就听到邻居说,‘你是老张的娃儿哈’,整得我自己怪不好意思的……现在我妈又加入了小区的秧歌队,准备学好秧歌,到市里参加比赛,生活比我还逍遥。”

后来,国家消防总局局长带着他的家人参观了建设路小区。再对比了改造前的照片后,他忍不住说:“这么好一片社区,我都想拖家带口在这里住一段时间了。”

杨峰告诉笔者:“大溪沟居住小区的综合整治,除了是对大溪沟环境的改造和提升,更多的是还原大溪沟老建筑的历史风貌与那个时代和睦的邻里关系。”

黄葛树下的老街味道

如今,一走到大溪沟街道,步道旁随处可见生长了几十年的黄葛树,这些黄葛树的树干紧致而节密,树枝分桠多而低,枝条横斜向上,看上去秀气葱茏,树冠大而茂密,郁郁葱葱,是重庆街头不可多得的景致。

杨峰最喜欢的还是树下的情景。他说,每次从办公室出来,总能在黄葛树下看到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有的人泡一杯绿茶,轻轻啜饮;有的人摆上一副棋盘,你来我往,杀得难解难分;还有的人拿着报纸书籍,看得目不转睛;更有刚买完菜回来的人们,自在地坐在一起,摇着蒲扇聊天……这里无疑是最有老重庆味道的社区之一。

左右页图:无论是在以“福”文化出名的华福巷社区,还是在大溪沟辖区内的其他社区,总能遇见时光打磨下的琐碎生活,老人们三五围坐闲话家长里短,或者打长牌、搓麻将,手边还搁着一杯冒着热气盖碗茶。

黄葛树在所有的树种里面,算不得稀有。但是它的质朴与简单却散发着一种宁静安逸的味道,这种气质无疑也正契合了大溪沟的特质,象征着大溪沟人舒适闲逸的生活。那一排排的上了些年岁的黄葛树,不但是岁月的遗产,更是大溪沟人几代人共同的时光记忆……

从张家花园看重庆性格

在涂国洪位于渝北家中的画室中,有幅关于老重庆的画作,画布上鳞次栉比的老房子一直蔓延到了天边。老房子中间,有古老的城门和佝偻的老人。这是涂国洪为他的长篇小说《卯城》创作的插图。

所谓卯城,指代的就是重庆。子、丑、寅、卯,卯就等于四,而重庆是中国第四直辖市。其次,重庆多雾,俗话说“麻麻亮”,像极了卯时(清晨5~7点)的天色,所以他称重庆为“卯城”。而《卯城》的舞台,是一个叫庄家花园的地方,也就是涂国洪长大的张家花园。

一说起张家花园,涂国洪便开始滔滔不绝。他说张家花园的具体由来如今已经无法考证,不过重庆开埠前,通远门外这一带基本是个“棺山坡”。所谓棺山坡,也就是埋葬死人的地方,重庆城中那些猝死的无业闲杂人员或是被官府处决的人犯大多就埋在这里。

不过因为此地离嘉陵江不远,地势又坐南朝北,草木生得葱郁,风景着实不错。便有人将此地买下,更名怡园,又名魏家花园。后来,魏家花园易手给了川军师长王缵绪,又用回了当年张家花园的老称呼。1933年,王缵绪在这里兴办了大名鼎鼎的巴蜀中学,而富商刘子如也在此处捐办了张家花园孤儿院,这是重庆历史上第一家私立孤儿院。随着这一校一园的设立,张家花园周边渐渐就有了人气。

到了1937年,全国各地的人们跟随着国民政府往陪都重庆躲避战乱,重庆城开始往通远门外扩张,张家花园的优越风景被不少有钱人看中,于是纷纷选择此地安家。连带着央行印钞厂、党政机关、军统处、科研机构、抗战文艺协会也一并进驻,张家花园的人气达到了顶峰。

有了富人,当然还要有帮工。长工短工、手艺人、商贩一窝蜂跟到了张家花园。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随之而来的还有社会上的袍哥、江湖术士以及无业混混。一时间,张家花园三教九流云集,好不热闹。

左右页图:现在的张家花园街是最有重庆特色山城步道之一,在这条蜿蜒的石阶一旁,有老旧的砖房、历史的遗迹以及悠闲的老人。

这种热闹的状况甚至一直持续到了涂国洪出生?的50年代。在涂国洪看来,张家花园代表着重庆民俗文化的缩影,这条街巷中的人们来自全国各地,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社会身份,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更是时有碰撞,但最终呈现出的都是一种生猛但是鲜活的性格。他在《卯城》的前言中写过:“重庆是水码头,水码头必然是各色人等一锅煮。走进了张家花园也就等于走进了重庆。”

《卯城》中的老城记忆

年少的涂国洪最常出没的地方是马鞍山一带,这是大溪沟一带地势最高的地方,在这里涂国洪和小伙伴们可以玩到一种惊险而又刺激的游戏——滑轮车。这种车其实就是一块木板加上几个轮子,小而轻便,就成了当时重庆孩子中最流行的“耍事”。虽然危险系数也很高,涂国洪说操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车毁人亡”,但是那种惯性和加速度以及你追我赶带来的惊心动魄,无疑是当时孩子们最喜爱的极度刺激。可以想见,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大溪沟,孩子们的尖叫声伴随着滑轮贴地飞旋发出的“哗哗”声响,在马鞍山上回荡。

左右页图:涂国洪根据自己对张家花园和老重庆的记忆创作了《卯城》的插画(右页图)。虽然如今的重庆城处处都是高楼林立,不过在大溪沟街道深处,依然还能寻觅到《卯城》书中描绘的情景,传递出几分大都市里少有的恬静和悠然。

除了滑轮车还有踩高跷。在一般人看来,在平地上踩高跷已经相当厉害,但是张家花园的人们显然把踩高跷上升到了一种艺术,不仅可以用高跷在平地上通行无碍,在坡坡坎坎之上都能如履平地。涂国洪说起其中的高手,可以踩着高跷下一大坡石坎去到江边,然后又顺着石坎回来。甚至踩着高跷,肩挑一百多斤的水爬坡上坎都没问题。

腌风萝卜干炒的二刀肉回锅肉则是他记忆中的家常美食,他至今都记得这道菜的做法,把煮过的二刀肉切成可透亮的薄片倒入烧烫的铁锅,再倒下姜蒜,待到肉成卷状的时候,加入适量的甜酱和郫县豆瓣,在倒下切成短截的风萝卜干,就做好了。晾风萝卜则是张家花园曾经的一景,据说太阳出来的时候,屋顶上、外墙以及院坝上都会铺满待晒的萝卜块,远远望去,画面相当的养眼,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接下来,涂国洪还讲述了张家花园上的种种方言俚语、种种市井民俗,以及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民国匪事、袍哥、红军、大轰炸……这些老重庆的记忆全都被他写进了《卯城》一书。虽然成书的时候,他早已经搬离了长大的张家花园,但是他觉得自己早就和张家花园以及重庆绑在了一起,在《卯城》的后记中有这么一段,“我只属于卯城,它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是非常生猛鲜活、荒诞离奇、有盐有味、天下无双的中国都市。卯城不能被遗忘,卯城不该被遗忘。”

那些年,我们一起翻的巴蜀校门

站在迷雾办公室一侧,恰好能俯瞰到巴蜀的操场,学生们正在上体育课,跑步的,踢球的,哪怕隔着老远,都能感受到年轻的气息。迷雾指着操场回忆,2001年,他第一次背着书包来学校报道的时候,巴蜀连校门都没有修好,学生们要沿着如今校门旁边的斜坡进入校园。坡比较窄,一遇到开学或者放假的日子,这条路便会被家长接送孩子的车子挤得水泄不通。学校如今漂亮的塑胶操场,在那个时候还是一片水泥地,作为临时停车场使用。

那时迷雾是住读生,每天过着“朝六晚十”的生活,只有周末的时候才能获准回家。不过年轻人肯定是耐不住寂寞的,他很快就发现学校不只有一个校门。广为人知的有两条可以出校的路,一条位于学生宿舍上面的巴蜀大厦,那是教职工小区,学生可以偷偷乘坐电梯到十多楼,来到大厦的“平层”,从这里可以沿着马路穿过熙熙攘攘的农贸市场,一直走到枇杷山正街。

另一条学生一般称为“后门”,就在巴蜀初中教学楼一侧,后门的街道往上能一直走到观音岩骨科医院,往下走则是人和街。不过让迷雾惭愧的是,当他在这条山城步道上飞奔的时候,其实并不知道这条街的名字叫做张家花园,在街角一侧,伫立着巴蜀的老校门和曾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所在地的棫园。当然还有其他隐秘路线,比如学校食堂旁边一条杂草丛生的小道或是巴蜀小学旁边的巷子。迷雾说,“如果你和教学楼下卖开胃粉的老板关系不错,还能拜托他打开旁边居民楼二楼紧密的铁门,那里同样可以通往张家花园。”

如此大费周章的溜出校门,倒没有太多复杂的理由,“其实就是出去闲溜达。”一般是活动范围就在人和街附近,偶尔来了兴致也会穿过大溪沟菜市场,越过人民大礼堂广场,然后在枣子岚垭的街巷中乱蹿。或者一路爬坡上坎走到观音岩,跑到枇杷山上或者朝解放碑行进,这种行进基本上是漫无目的,惟一要担心的是在某个小巷会不会被相熟的老师抓住。许多年后,迷雾又回到了大溪沟,如今的巴蜀校园已经看不出多少当年的样子了,不过那些通往校外的小道还在,不知道学生们会不会沿着它们,继续在大溪沟的街巷中飞驰。

食在巴蜀的日子里

除了溜达之外,学生溜出校门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吃,“实际上,从张家花园到人和街这段路,几乎成了巴蜀学生的第二个食堂。”迷雾至今不忘的是后门的“假女儿面”,这里是巴蜀学生经常光顾的食肆,得名是因为老板声音尖细,所以被学生私下里这么称呼。这里的面食味道一般,盒饭倒是相当不错,一盒3元,2荤3素还可以添菜,而海带烧肉的味道至今都难忘。

“假女儿面”对面有一家做蛋饼的摊子,老板是位大娘。因为生意实在太好,现成的蛋卷不一会儿便能卖完。迷雾感叹那位大娘做蛋卷的手法简直是艺术:一口烧好的平底铁锅,调好的蛋液往里面一滚,不一会儿蛋皮就能成形,然后铺上自己做的馅料,三两下把包好馅的蛋皮叠成长方形,蛋卷便做好了,整个过程不超过20秒。蛋卷馅料种类很多,有麻辣的三丝,也有肉末豇豆。但最受欢迎的是酱肉,宰成颗粒状的精瘦肉,搭配切成小丁的豆腐干,是他吃过最好吃的酱肉馅。在2002年左右的巴蜀校报上有人写过评论:“这个蛋饼摊,温暖了巴蜀师生的肠胃。”

至于人和街上的陈氏面庄和哈尔滨饺子馆就是迷雾平日不能常去的地方了。前者是一家面馆,在那个小面普遍1.5元,牛肉面不过3元的年代,它家的牛肉面已经卖到了8元的“天价”,但是这里的红油抄手味道相当不错,类似成都的龙抄手,作料中混入了芝麻酱,入口相当醇厚,还带着一丝回甜。至于哈尔滨饺子馆,饺子倒不算太贵,不过店内的东北菜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些奢侈,毕竟3个年轻人轻轻松松就能解决的一份锅包肉,一顿饺子饭钱,在张家花园上那家著名的“假女儿面”可以吃一周的盒饭了。

左右页图:重庆知名学府巴蜀中学就坐落在大溪沟,现代气派的学院与莘莘学子也自然成为了这里的一道风景。

那时黄花园附近还有一家大名鼎鼎的田园酒家,主要是吃青蛙的地方。迷雾跟着父亲去吃过几次,典型的江湖菜色,不过当时可是闻名全市,每天都有无数的车停在那个不起眼的小巷子外面。老板处理青蛙的手段相当多,剁椒蛙、香辣蛙应有尽有,在那个口味远远没有如今重的年代,那种刺激的味道确实让人印象深刻。有意思的是,许多年后,迷雾在渝北遇见这位老板,在他的新店当中,居然遇到了许多年未见的老同学。

迷雾回到大溪沟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这些当年的美食。有些遗憾的是,蛋卷铺子早已不在,现在的学生们已经无福消受。不过陈氏面庄还在,它们家的牛肉面价格终于和市场看齐,而红油抄手还是那么美味。至于张家花园上的“假女儿面”,老板还是当年的模样,吆喝起来声音依旧尖声细气的,不过他似乎已经记不得,许多年前,迷雾曾经在他们家吃了整整一个学期的午饭。

左右页图:从张家花园通往人和街的这条路,是巴蜀学生最喜欢的地方,这里基本上算是他们的“第二个食堂”,“假女儿面”和陈氏面庄都是远近闻名的食肆。

三峡博物馆里的大世界

钟谷菁与大溪沟的牵连还得从8年前说起。2007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正在筹备了一场《印度瑰宝展》的临时展览。为了让游客能够更细致地了解《印度瑰宝展》的内容,三峡博物馆决定招纳一批临时志愿讲解员。钟谷菁的朋友就在这个被招纳的志愿者名单中。事后,钟谷菁通过朋友了解了此事,而三峡博物馆在这次活动中也看到了志愿者在展览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遂决定正是对外招收志愿者。于是,钟谷菁就成了三峡博物馆的第一批志愿讲解员。

在采访中,钟谷菁告诉笔者,她当志愿讲解员的初衷仅仅是为了逃避本身的工作。但当她真正进入到志愿讲解员这个角色之后,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三峡博物馆里的展品她连一件也不认识,要背诵几万字的讲解稿再讲给观众听,对连中国有几个朝代都说不清楚的钟谷菁来说,实在太难。

但真正的困难还不是背诵各个展厅的讲解稿,而是来自观众的提问。比如汉代盐井画像砖,讲解稿上面介绍它是反映了巴人制盐过程的画像砖。但是,热心的观众就会问钟谷菁:“这很重要吗?为什么它反映的史料价值很重要?”随后,钟谷菁就会去了解,“哦,原来汉代内陆地区缺盐,巴蜀地区能够独立制盐,这对巴蜀制盐业乃至巴蜀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接下来,问题又来了,“那么,这一块井盐画像砖反映的是巴蜀哪个地方哪家制盐厂的制盐过程呢……”问题一个接着一个,环环相扣。为了不被观众问得哑口无言,钟谷菁私下里就必须不停地查找相关资料,来丰富自己。

她把自己比作一张海绵,将博物馆比作一片海洋,钟谷菁不停地吸收着博物馆给予她的知识。在博物馆当志愿讲解员的日子里,让她仿佛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她说:“只有博物馆是最了解历史的地方,它里面的历史文物恒定地记录着那个年代的真实细节。所以生活在博物馆这些文物中间,就是生活在真正的历史中,面对着它们,我看到了‘小我’的渺小,当我看到这一点时,我才认识到了真正的自己。”说着她向笔者强力推荐,务必静下心来,去三峡博物馆看看。

韩寒一直标榜:“我想和世界谈一谈。”而钟谷菁通过当志愿讲解员的经历,希望的是:“世界和我谈一谈。”

左右页图:在三峡博物馆当志愿讲解员的这8年,钟谷菁学到了很多关于汉代雕塑、瓷器、画作的知识,并常常将之用于生活之中,到三峡古玩城“淘宝”便成了她闲暇时的一大爱好。

最难得瓷器厅,最自豪的汉代雕像厅

钟谷菁在三峡博物馆当志愿讲解员的8年时间里,她主要负责博物馆第三楼和第四楼各个展厅地讲解。在这两层楼里,有《历代瓷器厅》《历代钱币厅》《汉代雕塑艺术厅》《西南民俗民情风俗厅》《李初梨捐赠文物厅》《历代书画厅》等6个各具亮点的专题陈列展。这其中,《历代瓷器厅》和《汉代雕塑艺术厅》是钟谷菁最感兴趣的两个展厅。

《历代瓷器厅》是从8000件历代馆藏珍品中精选200多件展出,从瓷器的产生一直到清代瓷器。钟谷菁清晰地记得当她第一次拿到厚厚一叠《历代瓷器厅》讲解词的感受:“只感觉上面单个的文字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不知道它具体讲的是什么,整个人完全懵了。”

上面详细地记录了每个朝代生产瓷器的每个窑口,以及每个窑口专属于自己的釉色和特点,洋洋洒洒写了几十页……“《历代瓷器展》是所有展厅里面最难讲解的,在博物馆上百个志愿讲解员中,没有几个人能独立完成讲解。”钟谷菁告诉笔者,“即便我在这里当了8年志愿讲解员,也只能讲解个大半。”

《汉代雕塑艺术厅》是选择重庆地区独特的雕塑作品,包括著名的“说唱俑”、“说书俑”、“巴渝神鸟”、“乌阳汉阙”等约300件展品。在去三峡博物馆当志愿讲解员之前,钟谷菁一直认为重庆只有码头文化,没有自己的文化积淀。当志愿讲解员一段时间之后,她才知道,巴蜀地区的雕塑在中国的雕塑史上是有着重要地位的。她重点向笔者介绍了巴蜀说唱俑,“在言及中国雕塑史时,必跳不开巴蜀地区的说唱俑。”

左右页图:重庆三峡古玩城紧邻文明遐迩的重庆人民广场、重庆人民大礼堂,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遥相呼应。主要分类经营民间工艺品、字画、钱币、邮票、珠宝、翠钻、刺绣、骨雕、奇石、金银铜器、古董珍玩、陶瓷器、古旧家具、古籍善本、仿古家具等,其中不乏真品。

近水楼台先得月,在闲暇的空隙,钟谷菁也会到人民大礼堂旁的重庆古玩城,看看有没有让她眼前一亮的东西。重庆古玩城是钟谷菁与大溪沟产生交集的第二个地方,因为对汉代雕塑比较了解,在三峡博物馆又看了8年的汉代雕塑,即使没有学过古玩鉴定,钟谷菁也能一眼看出古玩城地摊上摆放的汉代雕塑的真假。

钟谷菁曾在重庆古玩城淘到过一套清代末期的真品潮州青花碟。当时买的时候,她不确定这到底是不是潮州青花碟。后来,她去广州博物馆参观,看到潮州窑系列里摆放着和她买的同一款花色的潮州青花碟,经过仔细确认,她欣喜地发现她买回家的潮州青花碟确实是真品,之后,一问价格:“每个碟子450元。”而钟谷菁买这套潮州青花碟,每个碟子只花了75元。想来这也是当三峡博物馆志愿讲解员的一种隐形福利吧。

Interesting Daxigou in Chongqing people’s view

猜你喜欢
巴蜀张家花园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民國巴蜀舊體詩話知見錄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秀秀台
摄影家张家让眼中的锦屏
只对你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