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线”50年

2015-09-22 13:33段崇政
齐鲁周刊 2015年37期
关键词:民丰军工山东

段崇政

上世纪60年代,国际局势紧张,国内国防工业资源稀缺,为加战备,中共中央决定施行“三线建设”,山东民丰机械厂,作为曾经的“小三线”工厂,在2015年迎来了第五十个生日。近八百位曾经的老职工如同当年被选调入厂一般,应邀从四面八方赶来。这座沉寂了近20年的老厂房,重现了当年的历史画面。

从废弃的老厂房,到如今的工业旅游度假胜地,民丰厂的变迁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意味着一个商机的崛起。

岱崮:

一段深山里的军工回忆

记者的行程始发于山东省会济南,三个小时的车程直奔临沂市蒙阴县,接下来还有一个小时的山路,民丰厂的回忆从这里开始。

时值素秋,从济南到蒙阴凉意渐行渐浓,而这份凉意自入山开始陡然加重,甚至重得有些过分。

山间水汽湿厚,伸手似乎可以捏出水来;山路蜿蜒,道旁是一望无际的翠色,一直延绵到远处的崮顶。

崮,是中国地貌中的一种,顶部平坦,四周峭壁,远看像山头戴了一顶新疆帽,岱崮地貌被列为中国第五大地貌。记者此行的目的地——民丰厂就是在岱崮镇。

相传,当年玉皇大帝在沂蒙山区插上的72根擎天石柱,后因海龙王的龙子龙孙们经常顺着柱子爬到天庭去骚扰宫女,玉皇大帝一怒之下,挥剑斩断了这些擎天柱,因此留下72个柱桩,演变成今天的七十二崮。

七十二崮中,除了孟良崮,岱崮是另一个因战争而闻名的地方。岱崮分南、北两崮,只要控制了这两个制高点,就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其地势之险要可见一斑。然而,就是在这样险要难行的深山中,一座用于军工生产的民丰厂存在了30年。

记者一行到达民丰厂旧址已近黄昏,山间的冷风让所有人都不自觉裹紧了衣襟。如今的民丰厂已改造为“上山下乡”的旅游胜地,说是改造,只不过增盖了具有时代感的大门和城楼以及一些基础设施。会议室、大礼堂、宿舍等建筑还保持着1965年它们刚建好的模样,原封不动地矗立着。

1964年8月,国家建委召开一、二线搬迁会议,提出要大分散、小集中,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简称山、散、洞)。有的还要进洞。

岱崮镇依山,隐蔽,岩层适于凿洞,绝对满足要求。

于是,1965年专业人员开始勘察兴建,1966年开始投产。工厂命名代号9381厂,名字叫山东民丰机械厂。彼时,“三线”厂都有分工,民丰厂主要生产子弹,其主要产品:一是高射机枪子弹;一是穿甲弹。

在1964-1980年期间,国家在三线地区共审批1100多个中大型建设项目。大批原先位于大城市的工厂与人才进入西部山区。

现年88岁的德州人李安敬就是这样来到民丰的。在来民丰厂之前,李安敬在部队做军工科研,曾参与新疆核爆炸试验。1970年转业调配到民丰厂工作,一直到退休。“当时民丰厂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都是很强大的。大家没白没黑的工作,工作劲头很强。”李安敬说。

民丰厂的技术来源主要来自四川“老、大三线”和东北“老、大三线”,领导班子基本是青岛来的骨干。之后又从当地退伍军人中招了部分,这些退伍军人分布在蒙阴、沂南的周边县区。建厂伊始,军民工农关系特别好,逢年过节,村民没有面,饺子都吃不上。民丰厂里职工都省出面来,匀出来一口人几斤面,无论过春节,还是过八月十五,都叫村民吃上一顿饺子。正如口号说的:“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重聚民丰:

一代人的青春战场

由于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活动当天,岱崮镇的天空展现了美得惊人的“阅兵蓝”,山风习习间,近八百位老职工在儿女的陪伴下互相“认领”曾经并肩“作战”的旧相识。

“你还认得她是谁不?”

“想不起来。”

“赵永慧啊!”

“谁?哎呀,真没认出来!”

“从厂子里走了之后就找不着你了啊!”

四个老姐妹看到彼此,都顾不上自己的儿女,径自围在一起聊起来。她们分别来自德州、济南、临沂和青岛,初到民丰厂时年龄最小的就是赵永慧,当时还不到17岁。

“1966年五月份我就来了,做子弹装药。刚来的时候连路都没有,房子就有个顶,没门没窗。我就是在这里成的家,孩子都在这里生的。后来跟着厂子到了临沂安家了。但是走了之后就再也没回来过,这次回来是第一次。我的整个青春都在这里。”赵永慧说。

“民丰厂的房子和车间都建在洼里、沟里,讲究隐蔽。飞机来侦察,往下一看,都看不着厂子。宿舍在北山,一开始盖了很多草房子,都伪装,伪装的就像老百姓房子一样,主要是出于保密需要。”一个和民丰厂职工打过多年交道的老农民说。

的确,作为敏感时期的军工生产基地,民丰从选址到口风最最讲求保密。

78岁的老职工杜绍祥介绍说:“本厂职工怎么谈都可以,对外不行。比如,民丰厂对外称为山东民丰机械厂,对内是国营9381厂,通信地址是山东泰安第8号邮政信箱。所以有些职工家属探亲,直接跑到泰安去了。”

虽然条件艰苦,但深山里的民丰厂还是渐渐壮大起来。

民丰厂曾一度拥有员工3000多人。厂里配套很齐全,有子弟学校,小学一年级到高中都有。各种服务部门也很齐全:银行、粮店、邮局、门市部、食品店。

最鼎盛时期是在1966-1980年。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厂里产品在战场派上大用场。“当年蒙阴县三线企业有民丰厂、802厂、工模具厂、裕华厂等,这些三线厂以民丰厂为核心,开会、干啥都在这里。民丰厂是军工企业‘学大寨典型,先进军工企业,那时候省里首长不断地常来。”一位老职工骄傲地回忆道。

这里曾经也有一支100多人的驻场部队驻扎在公家庄,“军工局会在这里验收成品。周一、三、五打靶,军代表必须在一边看着打,靶场就在南山里,靶板是两公分厚的钢板,有距离50米、100米、500米靶道。”

“枪架子就像摄像机,装上子弹可以射击。那边就检验打了多少发,有多少飞弹、多少打在钢板上没打透的。钢板都在靶屋里吊着,‘腾腾作响,基本能穿透。军代表验收产品合格,然后盖上章,最后运输子弹出厂。”

军工老厂的式微:

一段往事的结束,一个时代的开始

俯仰之间,民丰厂开始不那么辉煌。

1979年开始,由于国际武器装备愈发先进,民丰厂的产品难以跟上实际要求;分产到户之后,“集体”瓦解,工厂和老百姓冲突逐渐凸显。八十年代后,厂里职工吃不上饭,开始自己养兔、种地。

1984年停建之后,国家不再拨发军工指标,也不给拨款建设,工厂开始军转民品。各个厂根据自身情况,自主上项目。民丰厂也上了一些项目,如自行车链条、无门保险柜,还研究过啤酒罐,但是都没有成功。1993年,军工局将民丰厂移交地方。

之后临沂行署派工作组,将该厂一分为三:一是山东民丰瓷厂生产陶瓷,出盆出碟出碗;二是山东轻工安装公司,被市安装公司兼并;三是山东民丰机械厂,就是留守的老厂。山东民丰瓷厂和轻工安装公司迁厂到临沂,只剩下山东民丰机械厂,一直到2001年彻底搬完。

民丰厂最后只剩下不到1200人。职工开始各奔东西——有回了济南的,有回了上海的,有回了青岛的。一座辉煌了30年的厂子,就这样沉寂在了群崮矗立的沂蒙山中。

2012年,东蒙集团接手民丰旧厂,开始了民丰厂的重生之路。

经过悉心打造,民丰旧厂被建成了集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的“上山下乡”旅游度假村。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岱崮镇已有坡里、东峪、笊篱坪、十字涧、燕窝等村自发组织起来的舞蹈队、健身队、庄户小剧团等十多支队伍,他们在农闲、茶余饭后或夜晚活跃在村庄里。

这座临危受命、将军工和农民联系在一起、历经起伏的老厂,以另一种方式涅槃重生了。它的重生,是一段往事的结束,也是一个时代的开始。

猜你喜欢
民丰军工山东
红船起航地“民丰”迎来百年华诞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中银民丰回报发行振荡市追求稳健增值
民丰:中国特纸的摇篮民族工业的丰碑
中银民丰回报发行振荡市追求稳健增值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