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民俗资源 激活乡村旅游甘肃文县大做旅游好“文”章

2015-09-23 07:44刘军民金树军刘二银
环境与生活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文县天池陇南

◎本刊记者 刘军民 特约记者 金树军 刘二银

挖掘民俗资源 激活乡村旅游甘肃文县大做旅游好“文”章

◎本刊记者刘军民特约记者金树军刘二银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天池,明镜般的湖面清澈见底。 刘军民/摄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素有“蜀陇咽喉”、“秦巴锁钥”之称,历史上曾是兵家必争之地,留下了邓艾城、阴平古道、文昌宫等多处人文景观。历经千年历史变革和民族融合,目前境内有汉、藏、回、满、羌、壮、朝鲜等12个民族,形成了铁楼白马人民俗风情、中寨古曲弹唱、兴隆龙灯、玉垒花灯戏等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2015年10月,《环境与生活》记者来到文县,一睹古城新貌。

大型歌舞剧追寻千年秘史

今年7月2015年第21届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召开之际,以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白马人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歌舞剧《白马·印记》,在兰州黄河剧院隆重上演。参加兰洽会的白俄罗斯代表团及数十家新闻媒体现场观看了表演。《白马·印记》成为文县的文化名片,激活了当地的乡村旅游事业。

早在周朝,文县就居住着氐族部落,是全国白马氐人的主要居住区之一。文县白马人传统祭祀活动中的民间舞蹈“池哥昼”,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3月5日,第一届中国(陇南文县)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在文县召开,大型歌舞剧《白马·印记》首次亮相后,受到好评和热捧。该剧以“追寻千年秘史,传承优秀文化,守护精神家园”为主题,至今已在甘肃省内巡回演出15场次,数百万群众通过现场和电视直播观看了演出。文县白马山寨悠扬悦耳的“天籁之音”,白马藏族绚丽的服饰,原始古朴的面具舞“池哥昼”和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也因此走向世界。

抓住“文”字大做文章

不仅如此,近年来,文县还先后邀请中国社科院、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兰州大学等机构的学者,深入文县实地调查研究,举办了三届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研讨会,出版了《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系列丛书,以及《文县白马人》、《白马人民俗文化图录》等专著,《白马人语言词典》也即将出版。文县组织文化工作者成立了工作组,已收集翻译白马文8000余字,拍摄白马服饰工艺8种、白马舞蹈12支,记录白马传说故事10段,录制白马歌曲168首。他们注重活态传承,完善了8个民俗文化传习所和3个表演场所的配套设施,培养民俗文化传承人60多人,发挥他们在民俗文化发展中的带动、示范、传承和引导作用。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白马人民俗面具舞“池哥昼” 刘二银/摄

除了“池哥昼”列入国家“非遗”名录以外,文县还开展了5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和3个省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

2014年10月底,文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之乡”,2014年12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白马人民俗)”。草河坝、入贡山、案板地3个白马民俗新村及哈南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碧口镇水蒿坪、马家山2个茶园新村被评为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为全县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共同推动下,白马山寨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山乡绿色食材也通过电商平台和旅游开发,走进全国的百姓家。文县去年旅游收入实现3.25亿元,农家乐达到80余家,仅去年就新增20余家。

村民农家乐生意火爆

在今年旅游旺季,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来到文县铁楼白马藏族乡。

池哥昼、火圈舞、琵琶弹唱、情歌对唱等活动,每天都在乡里轮番上演。木雕面具、沙嘎帽等手工艺品,腊排骨、水磨杂粮面、山野菜等食品备受游客青睐。目前,铁楼乡已接待来自北京、江苏、新疆、宁夏等地游客1.4万人次。

去年以来,铁楼乡先后建成草河坝、石门沟、寨科桥等一批民族特色鲜明、居住环境优美的白马人民俗风情村寨。据该乡负责人介绍,在旅游旺季的七八月份,每天接待量均超过200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千万元,群众增收效果极为明显,乡村旅游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

李双全是石门沟村农家乐的老板,第一届中国(陇南文县)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举办后,他建起了“椿树山庄”。他脸上透着热情的笑容说:“在拜水节后,来村里游玩的人多了,山庄的生意火爆起来了,每天都有五六千元的进账。”

在草河坝村,曹宗哲家的木屋最具特色,他把物美价廉的农家客栈开得有声有色。“到我家来住的客人有北京的、兰州的、绵阳的……”曹宗哲等人都是在节会后,在县里的扶持下经营起农家客栈的。当地农家客栈深受欢迎,有的外地客人一住就是一个多月。

说起曹辉,远近来山寨游玩的人都熟悉他。他养的高山冷水鱼成了游客的必点菜。《环境与生活》记者问起他的生意情况,他乐呵呵地说:“今年的生意很红火,每天都能接待近百十人,到了周末客人还得提前预约,都担心没有桌位,吃不上冷水鱼。今年,我把农家乐扩建了,依照现在的经营状况,不出一年半的时间就能回收成本。”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碧口镇茶农采摘春茶 刘二银/摄

茶园成了生态旅游景区

文县碧口镇石龙沟流域内有水蒿坪、马家山、豆家坝、磨河坝4个村,是文县茶叶的主产区之一,茶园面积7100亩,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20元。石龙沟流域生态良好,茶园风光独特,被确定为全县生态旅游示范区。

今年,石龙沟流域内的水蒿坪、马家山被评为全省“千村美丽”示范村,成为甘肃、四川、陕西三省交界处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风景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今年以来,接待游客2万多人,拓宽了区内农民的增收渠道,成为文县招商引资的名片。

碧口镇目前已累计改造2万亩,并成立了马家山茶叶种植合作社、水蒿坪碧螺春茶叶合作社,扶持购置8台茶叶加工机器,打造了“云雾露”“青崖关”等地方品牌,发展夏秋茶加工,形成了“合作社+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模式,提高了茶叶产业的质量和效益。碧口镇还发展魔芋、木耳等特色产业和茶园生态养殖,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预计今年水蒿坪、马家山的村民人均纯收入将达6400元。

文县天池景区持续升温

在文化旅游的带动下,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文县天池景区也持续升温。“在旅游旺季,每天接待的游客都在200人以上,仅门票收入5月份上半月就有近10万元入账。”天池景区管理所负责人介绍说,“同时,当地的农家乐和住宿业等服务行业也火爆起来。”

文县天池在天池乡境内的天魏山中,距县城约100公里,海拔2400米,面积约20平方公里,有9道大湾108曲,水深近百米。天池就像一块浑然碧玉,镶嵌于峻秀山峦之间。游客可乘舟坐船,环湖而游。

文县正在按照创建4A级景区的要求,着力抓好天池景区各项建设,拓宽景区道路,修建门楼、停车场、民俗博物馆、宾馆,完善了天池栈道、走廊亭阁、旅游指示牌(图)、游艇码头,配备游艇,发展特色农家乐、农家客栈,成立天池景区管理所,配备专业人员,全力推进天池景区规范化管理。

本栏目责编/郑挺颖 zhengtingying@vip.163.com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的白马人民俗舞蹈火圈舞。 刘二银/摄

猜你喜欢
文县天池陇南
今夜的天池
黄天池
甘肃省文县城关中学师生优秀书画作品选登
唯有爱和美食不可辜负——甘肃省文县城关中学烹饪社团课侧记
青青之岛 悠悠陇南
陇南市武都区无刺花椒考察报告
探秘天池
天池
升级电商水平助推文县农民增收研究
陇南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