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时期中小学教科书中的“辛亥革命”

2015-09-23 17:07卢骏
卷宗 2015年9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中小学

卢骏

摘 要:对于中国的近代社会而言北洋军阀历史时期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一重要历史时期中辛亥革命爆发。而对于辛亥革命的记载以二次革命(1913)作为分界线有着不同的论述,尤其是在这个时期中小学的历史教学课本中,辛亥革命呈现出了不同面貌。其中在二次革命之前中小学的历史课本将辛亥革命赋予了较为积极的革命意义,但是在1913年之后历史课本则是将辛亥革命的意义范围逐渐缩小,甚至是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革命党人也缺席了历史课本的演讲舞台。而这一时期辛亥革命记载的重大变化无疑参杂着较多的政治因素,当然也和当年的历史观以及教学课本审定制度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而本文正是基于此探讨在北洋军阀历史时期中,中小学其历史教学课本对于辛亥革命的描述。以二次革命前后作为研究分析点进行详细探讨,以期为后续关于辛亥革命以及北洋军阀方面的历史研究提供相关理论上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我国的历史研究献出自己的一份研究贡献!

關键词:北洋军阀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辛亥革命

一个国家的民族与社会的认同主要是通过教育这种手段来实现的。而教育发展与实现又是建立在教课书的教育功能基础之上。通过教科书向广大受教育者进行各种知识的传播与规范,同时也通过教科书这种教育方式成功构建起了一种民族与社会的集体记忆。辛亥革命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影响力较大的历史事件,因而被划入当时中小学的历史课本无可厚非。通过历史课本对现代教育给与一定的形塑也显现出了教育对于国家社会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受到当时时事政局的变动影响因而不同阶段中历史教科书给与了辛亥革命不同的阐述,而这种较大差别阐述也对后世民众的集体记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1 初探二次革命之前中小学的教学课本对于辛亥革命论述

在北洋军阀历史时期中辛亥革命的爆发成为了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而在辛亥革命产生之后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成为了当时中小学中教学课本的重要引入素材,同时也成为了当时合法规范性观念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引入的辛亥革命事件不仅仅是在国文课本中出现,同时也在修身以及地理课本中呈现,但是从事件完整性记录上来讲还要数历史课本。在1912年教育部门就将民国建设这项要求纳入了当时的中小学历史教育标准当中。同时规定了辛亥革命重点知识点的地位。因而在我国的历史上无论是北洋政府历史时期还是到新中国的成立这段时间的中小学中历史课本均添加了辛亥革命事件。

据相关研究考证在辛亥革命事件产生之后对其进行较早引入的教学课本是“《中学历史教本》”这本历史教科书是由当时开智编译社进行引入进而编辑完成的。据记载这本最早记录辛亥革命的教科书出版于1912年的十月份。其中第二十课具体对辛亥革命进行了描述性记载:“自满清入关满汉两族长期处于不平等待遇关系,社会聚集民众积怨已深,迄乎于近世之间有汪兆铭、吴樾、胡瑛皆为民族大义而牺牲。满汉之仇因未有合宜时机而重未成事。自武昌愤而举义旗可谓全国民众相应,激愤之声响彻大地。清廷自然知战争已久故而以议和之名与民军定和平之约。时孙文正值海外归来,满腹才学幸而被举为临时性大总统管理南京事宜,磋议有近两月议事有待于皇室,故而清帝逊位而举袁世凯,故有南北皆统一为第一共和之国。”从上述这寥寥的二百字记载中可以看出这本中学历史课本对于辛亥革命的前因后果进行了大致概述,其中对于革命原因也进行了阐述“自满清入关满汉两族长期处于不平等待遇关系,社会聚集民众积怨已深”。同时也对一些历史事件中的重要人物给与了提及,例如袁世凯以及孙文和汪兆铭等等。从总体上看这段辛亥革命的记载具有较为正面积极性的意义判断,从最后“故有南北皆统一为第一共和之国。[1]”中可以看出这本最早记载辛亥革命的历史课本将其影响力定为是“统一为第一共和之国”。可以说在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产生短短数月之后就给与此事件较为正确客观的阐述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而这种尊于历史本身的教育态度也与当时南京政府提出的“使知历史明于进化,建国之教育根本”的教育方针较为吻合。

除了“《中学历史教本》”对于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给与了正面积极革命意义的论述之外,在1912年十二月份出版的“《共和国小初国文教本》”中也引入了辛亥革命同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论述。而这本“《共和国小初国文教本》”主要是由当时的商务印书馆进行引入同时由沈颐以及庄俞进行编辑而完成。据相关研究其编者对该本教学书进行了评论,认为,“此国文教本具有养国民人格之目的,以修身处事爱物重人道强化国民之德之影响。[2]”因而在其课本中有添加“共和平等以及民主自由和共和国”等相关向教学篇目,同时对于辛亥革命专门以国庆日和革命纪念日两个教学篇目给与了具体性的描述。其中在描述过程中首先将辛亥革命的“革命”二字给与了阐述,“拂逆于民众之公意不谓之政治,民众无奈之下以武力抗命于政府,颠覆于政府管理可谓之曰为革命”。而后对辛亥革命的产生原因也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季年前清正值政治动荡纷乱遂有革命之说而日渐兴盛。”最后对革命过程进行了阐述,概述为“恰逢辛亥之秋季,武昌首起革命得全国之响应,清廷迫于革命之圣火故而清帝退位,中国民国得以建立。[3]”相较于“《中学历史教本》”而言可以说“《共和国小初国文教本》”也是给与了历史事件辛亥革命比较正面性以及积极性的革命意义描述,但是两本教科书在论述辛亥革命上也有着一定的区别,从上述中不难看出“历史教本”(简称)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意义,即因为辛亥革命的产生进而共和之国才能真正的建立,而“国文教本”(简称)则是强调了辛亥革命的“革命”意义,即革命圣火的蔓延与革命形势的兴盛。

总结来讲无论是1912年十月份最早引入辛亥革命的“《中学历史教本》”还是在同年十二月份出版的“《共和国小初国文教本》”,这些中小学的教学课本均给与辛亥革命较为公允的历史性描述,同时也赋予了辛亥革命一定的积极历史意义和正面性影响。

2 探析二次革命之后中小学的教学课本对于辛亥革命论述

1913年之前中小学的相关教学课本给与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的是积极性革命意义论述,但是在1913年二次革命之后,辛亥革命在中小学相关教学课本中的革命意义以及教学重点等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1914年的“《共和国单集历史初小教本》”中辛亥革命被引入同时进行了详细记载,具体为,“国家正值革命之际,辛亥之秋遂起而后成立临时政府。清廷虽表明议和但是历时均未决断,适逢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在其调停阶段中宣统皇帝宣布让国逊位,而之后临时政府由南京迁移与北京。公众均念总理功劳故而推举袁世凯为临时性质大总统并于翌年正式推选为大总统,事后政府重新改组而周之列帮均表赞同,此后我国基础始定。[4]”在该描述辛亥革命的教本中还同时附加有袁世凯的一张身穿总统装照片。可以说这段历史事件的描述相较于1913年之前的“《中学历史教本》”以及“《共和国小初国文教本》”对于辛亥革命论述具有较大的差别。后者明显在论述该历史事件上沒有对事件本身做出正确性的论述取舍。尤其是对于革命党人的公正正确性取舍。众所周知在辛亥革命中重要历史人物孙文对于整个历史事件扮演着较为重要的影响角色。但是在该中小学教本中却没有出现孙文的字眼,而是将袁世凯的功绩给与了放大,并且将清廷议和以及清帝让位均划在了袁世凯的功绩上,这种有意避谈孙文刻意放大袁世凯的历史事件描述与真实的公允的历史相违背。从证诸事实的角度来讲袁世凯相关赞成共和的行为实为是具有政治性的投机行为。此外上述在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论述中也没有显现出其积极性正面性的革命意义,可以说这是对辛亥革命其革命意义的有意性缩减。

除了“《共和国单集历史初小教本》”之外在1915年出版的“《中华女子国文教本》”中也将辛亥革命给与了重新论述,具体记载辛亥革命为,“民军于武昌开始革命得到了全国十余省响应,以号召政体改革为革命旗号深得民心。清兵南下累战于民军数月之久。斯时各省纷纷林立军队南北之间相持,时有周邦列强眈眈而视。袁世凯深思战祸将累及于广大民众,长久之下举国糜烂而后力持停战故而协定皇室有待条件,终清廷逊位而袁世凯受民众举而为大总统,各国承认此之谓民国成立”[5]。而在同年出版的“《新制单级国文教本》”中将辛亥革命论述为是,“清季由于不良政治导致武昌革命而起,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忧患国之纷扰采取力持停战之策,遣使与民军商讨议和提出皇室有待条件故而中国民国得政权。是时藩属离心军队纷扰几欲分崩而自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故而秩序日渐恢复事物得以重新整理,故袁世凯为大总统周邦承认民之固本。[6]”

可以说无论是从“《中华女子国文教本》”还是从“《新制单级国文教本》”教本中都可以较为明显的看出课本中均有意的将袁世凯的作为进行了放大同时将辛亥革命的积极革命意义给与了弱化,而这种之所以会出现辛亥革命意义被强烈弱化同时革命党人缺失的状况正是因为二次革命的产生。当时袁世凯已经和革命党人产生了严重的分裂,而这种政治意义上的分裂使得袁世凯直接对当时的中小学教育部门给与了教育指令,“严查商店编撰售卖教科书,于叙述孙黄有功于民国成立之奖饰言辞,今众全国之所见彼等叛乱之举应将其奖饰言辞悉行删除,以正民之视听祛民之误惑。”从袁世凯下令以来在1913年之后,一直到1916年这三年间几乎所有的中小学在记录历史事件辛亥革命的时候都将革命党人进行避讳,同时也将革命的积极意义给与了较大程度的弱化,从上述1913年之后出版的中小学教本中就可以看到孙文以及黄兴等革命党人已经消失在教学课本中同时几乎所有中小学教本均一致性的给与了袁世凯功绩上的放大。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对于辛亥革命缺乏公允性的描述则严重影响了教科书的客观性以及权威性。此外除了当时的政治环境的影响,教学课本审定制度也是造成辛亥革命在1913年之后严重差异性论述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清朝末期一些较为新式的学堂已经出现并且建立,而此时的国人对于教育持有较为积极的态度,对于教科书的社会需求也开始逐渐扩大,因而清政府为了将政权紧紧把控进而规定所有教科书必须要经过审定之后才能出现在各个学堂之上。也就是说个人编辑以及相关出版社进行编撰的教科书都要提前进行政府审定,核定合格之后才能使用。之后南京政府也对这一规定进行了继承。这也是为何在1913年之前中小学的教学课本能够较为公允的对辛亥革命论述,而在1913年之后出于政治原因对于辛亥革命“一边倒”的教课书论述大面积出现的原因之一[7]。

3 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在北洋军阀历史时期中小学的教学课本对于辛亥革命事件的出现了不同性质描述,二次革命之前教学课本能够对辛亥革命给与比较正确的历史性评述,而在二次革命之后由于当时出版审定制度以及相应政治环境的影响,进而辛亥革命的正面性革命意义被大范围的弱化,而这种缺乏公允性的历史事件记载也对后世民众关于辛亥革命的集体记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鹏.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辛亥革命”书写[J].教学与管理,2012,27:80-83.

[2]李良玉.失败的革命?——中国革命意识形态中的辛亥革命评价[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73-86.

[3]瞿骏.重大问题的再历史化——对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一些思考[J].学术月刊,2011,06:131-140.

[4]冯春玲,冯长春.中国近代新历史文化的滥觞——辛亥时期历史文化巡礼[J].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04:21-26+50.

[5]彭南生,万明伟.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民族主义的内在转换[J].江海学年性周刊,2011,06:173-180.

[6]李辉.传教与新闻的角色替换与辛亥革命中国方式的历史变化兼以卢斯与《时代》为例[J].上海文化,2010,01:78-87.

[7]龙琛.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普通教育发展概况[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317-318+321.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中小学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辛亥革命的法国认知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在军事上的成功与不足
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