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吴晗误把迷信当忠诚的悲剧命运

2015-09-23 01:12谢文璇
卷宗 2015年9期
关键词:吴晗政治

谢文璇

摘 要:吴晗(1909-1969)是著名的明史专家。建国后,以学者的身份从政,历任北京市副市长、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务。吴晗是个悲剧性人物。他的忠诚,使他陷入是非不分;他的身先士卒,积极投入反右派斗争,误伤了一些朋友和同事。忠诚的人犯了忠诚的错误。他响应号召,七易其稿写《海瑞罢官》,终至获“罪”,惨遭凌辱,家破人亡。学术文人陷入政坛误区,吴晗注定悲剧。

关键词:吴晗;海瑞罢官;政治;迷信

1949年11月,时任清华大学军管會副代表、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的吴晗应邀到苏联参加“十月革命”32周年纪念活动。途中当他听到自己当选为北京市副市长的消息时,立即给周恩来发了一个电报,要求不当此职,想继续从事史学研究和教育工作。这不是吴晗在表示谦虚推辞,而是他的真实想法。吴晗“他并不懂政治”。回国后,在周恩来的劝慰下,吴晗成为了主管文教的北京市副市长。此后,吴晗便以学者身份从政,摇摆于科学史学与革命史学思潮二者之间。身处于现实政治之中的他为了符合当时社会政治形势的需要,高举政治史学的大旗,追随执政领袖们的言论,在追求史学经世致用价值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 书生从政却不懂政治

吴晗说到底是一位读书人,他一心向学,长期不问政治。即使当了官,思维仍旧是读书人的思维。可他哪知道,政治家和学者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标准是不一样的。政治家的标准是现实的得失和影响,而学者的标准主要是史料的准确性和分析问题的科学性。原本只是学者的吴晗,被推到政治中心,便陷入了一个文人不该进去的误区,吴晗的悲剧终是避无可避,这就是读书人的宿命。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对于政治斗争的严酷性也不是毫无所知。这只要看看他在《朱元璋传》里对朱元璋有计划整肃文人的一场政治游戏的描述,就可知道他的眼光不俗。但文人往往在评论政治时头头是道,一旦陷入政治现实活动,难免要变得昏头昏脑、不知所措。吴晗便是如此。1959年8月,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八届八中全会,错误地开展了对彭德怀的批判。9月,吴晗在《人民日报》发表了《论海瑞》一文就体现了毛泽东的这个意图。《论海瑞》完稿于6月到7月即庐山会议前,会后胡乔木把毛泽东在庐山会议提到的“精神”同他说了。吴晗对于这种形式的变化,并非毫无所感,为了使文章符合毛泽东的最新指示精神,便在文章的结尾有意识地补上一段批判假海瑞即“右倾机会主义者”的话,以此表明他提倡的是“左派海瑞”,与庐山会议上出现的彭德怀完全不同。但是,吴晗毕竟是书生从政,他不了解政治斗争中的机变,还抱着领导人原来所说的那几句话不放。他不知道领导人在反“左”时所说的话,到反“右”时是并不适用的。这种画蛇添足的举动,无疑使吴晗为成为文化大革命不可或缺的批判对象,为他的悲惨命运种下了祸根。

2 误把迷信当忠诚

吴晗建国后已经逐渐把毛泽东的言论奉为金科玉律或者把历史当成为毛泽东言论的注脚。关于吴晗对待毛泽东的态度,千家驹在缅怀吴晗的文章中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他对毛泽东绝对信仰,对党绝对忠诚,这是吴晗一贯的政治态度。这一点吴晗和郭沫若颇有点相似,二者皆以学者身份从政,并且官位不低,对毛泽东崇拜得五体投地。

吴晗并不太明白,他的学术观点和政治观点形成的历程并不一样的。学术观点是经过长期探索中形成的结晶,并不会轻易改变或放弃;而政治是非观点是受周围环境变化而形成的,本身充满着许多变异,盲目坚持或者放弃都有可能导致失败。吴晗早在与国民党统治斗争中就形成这样一个观点:“凡是共产党作的一定是好事,国民党干的一定是坏事。”这种片面的观点对吴晗的影响是巨大的。正面影响就是吴晗义无反顾地支持共产党,负面的影响就是对于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部署与当时实行的“左”倾路线,不仅无条件服从,而且不折不扣地盲从。这种错误认识,使吴晗从思想上到政治上造成了许多失误,甚至局部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

例如吴晗在“反右”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愚忠、盲从、唯上不为实的错误,是应以反思、批评的。1957年7月7日,吴晗在全国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了《我愤恨、我控诉》的长篇报告,报告措辞尖锐,声色俱厉地批判了章伯钧、罗隆基这些民盟的老上级、老朋友,吴晗控诉这个所谓的章罗联盟:“章伯钧、罗隆基的反党、反社会主义活动是一贯的,有组织、有部署、有计划,有策略、有最终目的的,并且还和各方面的反动分子有配合,异曲同工、互相呼应。”吴晗之所以在“反右”运动中一马当先,是有些许原因的:一是他对毛泽东的无限崇拜已变为迷信;二是在民盟内部,他与章罗二人的政治理念、价值追求、工作关系等方面,本来就存在分歧、芥蒂,公愤私愤此时交织在一起,使吴晗显得异常亢奋、理智全无。不仅如此,在后来的“大跃进”运动中,吴晗也表现得颇为突出。不过,吴晗在“大跃进”的表现颇具特色,主要表现在拼命突出写文章。仅1959年一年,他就写了47篇文章。1959年9月11日,吴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个倡议》,向机关干部和有志于写作者倡议:“大家来响应党的号召,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写一点东西,每人每年写一点东西,为社会建设服务吧!”文章说,“写文章得有干劲,有这股干劲,挤固然要写,不挤也非写不可。”毫无疑问,吴晗对“大跃进”是深信不疑的,正如他向来对党的任何方针政策从来没有一丁点怀疑一样。

此时的吴晗显然已是参与政治运动的政治家了,政治目的的驱使让历史学家的科学严谨荡然无存,为现实政治服务而扭曲自己的吴晗注定失去自我,一步步的步向悲剧的深渊。

参考文献

[1]苏双碧,王宏志选编.吴晗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2]李华,苏双碧选编.吴晗史论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3]北京市历史学会.吴晗纪念文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4]北京市历史学会主编.吴晗史学论著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6]苏双碧主编.吴晗自传书信文集[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

[7]夏鼐,苏双碧.吴晗的学术生涯[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8]苏双碧,王宏志.吴晗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吴晗政治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不谈政治的政治智慧
“吴晗”与“吴哈”
“吴晗”与“吴哈”
人民公社好!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