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氧氟沙星不同给药方案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比较

2015-09-26 01:54彭永生
上海医药 2015年17期
关键词:序贯氧氟沙星性肺炎

彭永生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一人民医院 赣州 341400)

左氧氟沙星不同给药方案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比较

彭永生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一人民医院 赣州 341400)

目的:比较左氧氟沙星不同给药方案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呼吸科收治的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134例,随机分为序贯组(n=69)和静脉组(n=65),分别给予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口服序贯治疗和左氧氟沙星单纯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临床症状恢复正常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序贯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及细菌清除率分别为66.67%、91.30%和84.62%,静脉组分别为64.62%、87.69%和83.33%,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体温、咳嗽、咯痰、肺部啰音、胸部X线检查结果等恢复正常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静脉组患者为23.08%(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静脉组滴注-口服序贯治疗成人CAP患者的疗效与单纯静脉滴注相仿,但安全性较单纯静脉滴注高,值得临床推广。

社区获得性肺炎 左氧氟沙星 序贯治疗 疗效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性反应,是各级医院的常见和多发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咳嗽或不伴咳痰和胸疼,对健康造成较大威胁[1]。左氧氟沙星是新一代广谱氟喹诺酮类抗病原体药物,已广泛应用于由敏感菌所致的各系统细菌性感染疾病,并取得良好疗效,但亦存在因广泛应用而产生的耐药性和不良反应[2],而序贯疗法可通过缩短药物静脉给药时间,进而减少静脉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具有显著优势[3]。为寻求左氧氟沙星更合理的给药方案,本研究对134例CAP患者分别给予左氧氟沙星序贯治疗、单纯静脉滴注治疗进行对照研究,观察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口服序贯治疗成年CAP的临床疗效、细菌学疗效及安全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9月我院呼吸科收治的CAP患者134例,均经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确诊,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的CAP相关诊断标准[4]。纳入标准:①参考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的CAP相关诊断标准诊断为中、重度肺炎;②年龄为18~70岁,性别不限;③无喹诺酮类药物过敏史,服药和治疗依从性好;④临床资料完整,治疗前后均行痰培养;⑤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患者均了解本研究相关事项,自愿参加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意识模糊,需行人工通气治疗或伴休克的重度肺炎患者;②治疗期间需使用其他抗感染药物治疗者;③合并支气管扩张、活动性肺结核、肺癌等影响治疗效果的疾病,具有癫痫发作史或伴有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⑤试验前30 d未曾使用过喹诺酮类药物治疗者。将上述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序贯组和静脉组,其中序贯组患者69例,男33例,女36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52.04±6.12)岁;体质量42~76 kg,平均体质量为(62.17±6.23)kg;中度肺炎患者47例,重度患者22例。静脉组患者65例,男31例,女34例;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52.17±6.80)岁;体质量41~78 kg,平均体质量为(62.46±6.20)kg;中度肺炎患者42例,重度患者2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经确诊后均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给予基础对症治疗,包括化痰止咳、吸氧、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呼吸道通畅及营养支持等。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静脉组患者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050)0.3 g静脉滴注,1次/d。序贯组患者先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用法用量与静脉组一致,待患者病情稳定或好转及体温恢复正常后改为左氧氟沙星片(南京正科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7685)0.2 g口服,2次/d。两组患者总疗程7~10 d。

1.3 观察指标

用药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咳嗽、咯痰、痰量、痰色质及肺部啰音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分别于用药治疗前和治疗7 d后行血、尿、便常规及胸部X片、心电图、肝肾功能检查,并分别于用药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清晨取患者漱口后深咳出的痰送检培养,并对左氧氟沙星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用药治疗期间,密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不良反应出现时间、类型、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及处理措施,并对不良反应与所用药物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和评价,分为很可能有关、可能有关、可能无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很可能有关+可能有关)/总例数。

1.4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临床疗效判定标准[5]:①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胸部X片检查结果均恢复正常;②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正常,实验室检查、胸部X片检查结果显示基本恢复正常;③进步: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胸部X片检查均有所改善,但改善程度不显著;④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胸部X片检查均无改善,甚至出现恶化。总有效率=(痊愈+显效+进步)/总例数。根据痰培养结果进行细菌清除率评价,细菌学评价标准[6]:①清除:停药后痰标本中原有病原菌完全清除;②部分清除:停药后痰标本中原有病原菌仅1种被清除;③未清除:停药后痰标本中原有病原菌均仍存在;④替换:停药后痰标本中分离出新的病原菌,但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体征,无需采取干预措施;⑤新感染:停药后痰标本中分离出新的病原菌,并出现相应感染症状、体征,需采取干预措施。细菌清除率=(清除+部分清除)/总例数。

1.5 统计学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经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序贯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6.67%、91.30%,静脉组分别为64.62%、87.69%,两组患者在痊愈率、总有效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例, (%)]

2.2 两组患者各临床症状恢复正常时间的比较

两组患者体温、咳嗽、咯痰、肺部啰音、X线胸片检查结果等恢复正常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各临床症状恢复正常时间的比较[( ±s),d]

表2 两组患者各临床症状恢复正常时间的比较[( ±s),d]

组别 例数  体温  咳嗽、咯痰 肺部啰音 胸部X线检查结果序贯组 69 3.18±0.756.80±1.72 7.01±1.1210.82±1.96静脉组 65 3.54±0.666.68±1.86 7.35±1.4211.13±1.85 t  1.175 1.063 1.096 1.795 P 0.763 0.841 0.803 0.087

2.3 两组患者细菌学疗效的比较

患者用药治疗前,134例痰标本中共74例痰细菌培养阳性,细菌阳性率为55.22%,其中序贯组患者39例(56.52%),静脉组患者35例(53.85%),两组患者细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4例痰培养阳性中,共分离到菌株56株,其中肺炎链球菌15株(26.79%)、流感嗜血杆菌14株(25.00%)、肺炎克雷伯菌11株(19.64%)、大肠埃希菌8株(14.29%)、变形菌属5株(8.9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株(3.57%)、铜绿假单胞菌1株(1.79%)。56株病原菌中,序贯组26株(46.43%),静脉组30株(53.57%),两组在分离出病原菌株数及病原菌分布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6株病原菌中,共11株病原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耐药率为19.64%,其中7株为肺炎链球菌(63.64%),2株为肺炎克雷伯菌(18.18%),1株流感嗜血杆菌(9.09%),1株为大肠埃希菌(9.09%)。11株耐药菌株中,序贯组5株,占该组所有病原菌的19.23%,静脉组6株,占该组所有病原菌的20.00%。两组患者病原菌耐药率及耐药菌分布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疗程结束后痰培养结果显示,共清除了47株病原菌,总细菌清除率为 83.93%;其中流感嗜血杆菌13株(27.66%)、肺炎链球菌9株(19.15%)、肺炎克雷伯菌9株(19.15%)、大肠埃希菌8株(17.02%)、变形菌属5株(10.64%)、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株(4.26%)、铜绿假单胞菌1株(2.12%);其中中度患者16例(34.04%),重度患者31例(65.96%)。两组患者细菌清除率、清除细菌分布及中重度患者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用药治疗期间,序贯组69例患者中有3例(4.35%)出现轻度恶心,2例(2.90%)出现皮疹,1例(1.45%)出现头晕,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静脉组65例患者中,有6例(9.23%)出现轻度恶心,4例(6.15%)出现皮疹,3例(4.62%)出现头晕,1例(1.54%)出现失眠,1例(1.54%)出现注射部位疼痛,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08%。序贯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者细菌学疗效的比较

3 讨论

CAP是目前各级医院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之一,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具有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等特点。使用抗菌药物是治疗CAP的主要方法,但由于早期存在普遍的抗菌药物滥用现象及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失控等,导致耐药菌株的频繁产生,使大量广谱抗菌药物应用于临床治疗却不能达到以往所发挥的良好抗菌疗效[7-8]。此外,不恰当的治疗还可加重患者病情,进而延长住院时间,导致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和医疗费用的产生。因此,寻求一个更合理的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对减轻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抗菌药物序贯治疗的概念是1987年由Quintiliani 等[9]首次提出,是指对于感染早期症状较重者,先给予抗菌药物静脉滴注治疗,待临床症状、体征等基本稳定或有所改善时,将静脉滴注给药改为口服给药治疗,其优势主要表现在可明显缩短静脉用药时间,进而减少静脉炎、静脉滴注部位瘙痒、疼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及耐药菌株的产生等,同时还可缩短患者治疗时间,节约医疗资源[10-11]。CAP常见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本研究在痰培养阳性中分离所得的菌株亦主要为肺炎链球菌(26.79%)、流感嗜血杆菌(25.00%)、肺炎克雷伯菌(19.64%),与既往研究结果[12]相符。左氧氟沙星是新一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通过抑制细菌DNA消旋酶和拓扑异构酶IV活性来抑制细菌DNA的复制,抑制细菌生长,进而发挥抗菌作用,其抗菌谱广,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及不典型病原体等均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故其对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均可覆盖[13-15]。此外,本组分离到的病原菌中仅19.64%的病原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呈低水平耐药。据相关研究[16]证实,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和口服给药在人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几乎完全一致,因此尤其适用于静脉滴注-口服序贯疗法。

本研究对134例成人CAP患者分别给予静脉滴注-口服序贯治疗和单纯静脉滴注治疗,发现序贯组和静脉组患者在临床疗效、细菌学疗效及主要临床症状恢复时间上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序贯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静脉组,分析其原因是CAP早期,由于感染部位大量细菌繁殖,机体炎症反应剧烈,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给药可使药物迅速到达感染部位发挥抗菌杀菌作用,待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等基本稳定或有所改善时,将静脉滴注给药改为口服给药,而由于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与口服给药在人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基本一致,即给予口服治疗量即可维持左氧氟沙星在炎症部位的药物浓度,继续发挥抗菌杀菌作用,因此静脉滴注-口服序贯治疗与单纯静脉滴注治疗CAP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将静脉滴注治疗改为口服给药治疗可有效避免因长期静脉滴注给药而产生的静脉炎、滴注部位瘙痒、疼痛等或因血药浓度过高而可能产生的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17]。此外,本研究两组患者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患者均可耐受,不需停药处理,表明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口服序贯治疗应用于成人CAP患者的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左氧氟沙星静脉组滴注-口服序贯治疗成人CAP患者与单纯静脉滴注的疗效相仿,但安全性较单纯静脉滴注高。

[1] 陈文婷, 沈辛酉, 施雁. 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30(29): 5-8.

[2] 王金彩, 郑继海, 杨海楠, 等. 左氧氟沙星的使用频度与常见细菌耐药相关性分析[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3, 33(12): 1010-1011.

[3] 王素霞, 王静, 任常军, 等. 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4, 34(5): 133-135.

[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6, 29(10): 651-655.

[5] 张晓兰. 莫西沙星序贯疗法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J]. 江苏医药, 2014, 40(19): 2351-2352.

[6] 温宇英, 韩继媛. 莫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序贯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观察[J]. 中国急救医学, 2014, 34(2): 135-137.

[7] 刘振千, 姜毅, 冯华松. 抗生素选择策略在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中的价值[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4): 817-820.

[8] 刘佳, 刘泽秀, 王伟, 等. 老年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菌及耐药性探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10): 2481-2483.

[9] Quintiliani R, Cooper BW, Briceland LL, et al. Economic impact of streamlining antibiotic administration[J]. Am J Med, 1987, 82(4A): 391-394.

[10] 张慧玉, 田玲, 黄光举, 等. 抗菌药物序贯疗法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24): 6099-6100.

[11] 朱峥泓, 陈峰, 于超. 抗菌药物序贯治疗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15): 3698-3700.

[12] 刘向欣, 刘运秋, 尹素凤. 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分布及致病菌耐药性的变化[J]. 现代预防医学, 2013, 40(24): 4517-4519.

[13] 曹金钟, 高炜, 王静, 等. 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反复住院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 25(1): 87-89.

[14] 黄桂柳, 黄赞松. 左氧氟沙星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耐药性与安全性[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4, 22(28): 4301-4305.

[15] Furqan S, Paracha SA. Frequency of Streptococcus pneumonia and Haemophilus influenza in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airway disease and their sensitivity to levofloxacin[J]. J Pak Med Assoc, 2014, 64(4): 399-402.

[16] 张莉, 李家泰, 吕媛, 等.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及口服片剂在健康人体内的药动学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 2001, 36(12): 834-837.

[17] 徐红冰, 谭吉良. 191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上海医药, 2012, 33(3): 36-38.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between different dosing regimens of levofloxaci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PENG Yongsheng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Nankang District in Ganzhou City, Ganzhou 34?1400, China)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between different dosing regimens of levofloxaci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hirty-four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AP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sequential group (n=69, received levofloxacin intravenous-oral sequential therapy) and an intravenous group (n=65, received single intravenous levofloxacin). The clinical efficacy, the bacterial clearance rate, the recovery time of clinical symptoms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cure rate, total efficiency rate and bacterial clearance rate were 66.67%, 91.30% and 84.62% in the sequential group and 64.62%, 87.69% and 83.33% in the intravenous group, respectively (P>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recovery time of clinical symptoms between two groups (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sequential group than in the intravenous group (P<0.05). Conclusion: Levofloxacin intravenous-oral sequential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AP is at least as effective and well tolerated as the intravenous infusion, however, its safety is higher and is worthy of promotion.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levofloxacin; sequential therapy; efficacy

R563.11; R978.19

A

1006-1533(2015)17-0023-04

2015-04-15)

猜你喜欢
序贯氧氟沙星性肺炎
一维修正弹任务可靠度的序贯截尾检验方法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相关因素
基于序贯多目标匹配滤波器的雷达信号分选方法
不完全信息议价博弈的序贯均衡分析与计算实验
老年卒中相关性肺炎应用美罗培南治疗的临床观察
人感染H7N9禽流感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
同期推量调强放疗与序贯推量调强放疗治疗老年局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比较
左氧氟沙星致癫痫持续状态1例
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米诺环素治疗老年医院获得性肺炎2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