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化物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2015-09-27 00:38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杨乐华
湖南安全与防灾 2015年10期
关键词:氰化物中毒浓度

□文 / 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 杨乐华

氰化物具有强烈的毒性,因此,在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现场处理工作中,700吨氰化钠剧毒物品的清理一直揪住万众的心。然而,在各种氰化物的工业生产和工业应用过程中,氰化物的职业危害与防护问题也不容忽视。

△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现场

氰化物的工业应用与职业接触

氰化物系指含有氰基(CN)的化合物,一般可分为无机氰化物(氰类)和有机氰化物(腈类)两类。前者主要有氢氰酸、氰酸盐(氰化钾、氰化钠、氰化胺、亚铁氰化钾等)以及卤素氰化物(氯化氰、溴化氰、碘化氰)等,后者主要有丙腈、丙烯腈、乙腈等。

氰化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基本化学合成、电镀、冶金和有机合成医药、农药及金银等贵重金属提炼等多个工业领域。常见的工业应用有:在电镀工业中作为镀铜、银、镉和锌等电镀液中的重要化学组分;在机械工业中用作各种金属材料的淬火剂,钢的渗碳,渗氮等的化学原料;在冶金工业中用于提取金、银等贵重金属;在染料工业中用于制造三聚氰氯等;在化学合成中用于制造有机玻璃、各种合成材料、丁腈橡胶、合成纤维的共聚物等;在医药工业中用于制造氰乙酸甲酯和丙二酸二乙酯等;在纺织工业中用作媒染剂的生产等。上述工业领域的有毒有害作业人员均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氰化氢、氰化钠、氰化钾等氰化物。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氰化物主要经呼吸道吸入致劳动者职业中毒,如设备密闭不严、设备事故或误操作导致工作场所大量氰化氢气体泄漏等。此外,液体氰化物也可经直接或间接污染途径导致从消化道、皮肤及眼结膜等吸收中毒。

氰化物的毒性与职业危害

真正具有强烈毒性的氰化物主要有氢氰酸(HCN)、氰化钠(NaCN)和氰化钾(KCN)三种。其他氰化物毒性主要决定于所含氰基(CN)解离出氰基离子(CN—)的难易程度等。

由于在生产过程中氰化物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因此氰化氢(氢氰酸)导致职业中毒的风险最大。氢氰酸为无色液体,氰化氢为无色气体,均伴有轻微的苦杏仁气味。熔点-13.4℃,沸点25.7℃,闪点-17.8℃。蒸气密度0.94,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爆炸限6~41%。易溶于水、乙醇,微溶于乙醚。水溶液呈弱酸性。

氰化物进入人体后,解离出氰基离子(CN—)。这种离子能与人体中细胞色素酶内的三价铁离子(Fe3+)牢牢结合,使得它不再能变为二价铁离子(Fe2+),从而使人体细胞不能再利用血液中的氧气而迅速出现细胞内窒息。最终导致中枢神经系统迅速丧失功能,使人体出现呼吸肌麻痹、心跳停止、多脏器衰竭等病理变化而迅速死亡。

氰化氢的职业危害决定于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浓度和接触时间。在空气中氰化氢浓度达到2 0 ~4 0 m g/m3时,几个 小时后可出现轻度头痛、头晕、乏力、胸闷、呼吸困难、心悸、恶心、呕吐等症状;在浓度达到50~60mg/m3时,一般人可耐受0.5~1小时;在浓度120~150mg/m3时,0.5~1小时或更长时可危及生命;在浓度达到150mg/m3时,一般人0.5小时后死亡;在浓度达到200mg/m3时,一般人10分钟后死亡;在浓度超过300mg/m3时,可导致立即(触电样)死亡。

我国现行的《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国家标准规定:工作场所氰化氢和氰化物(按CN计)最高允许浓度为1mg/m3。

氰化物中毒临床表现与急救

高浓度、大剂量氰化物进入人体发病十分迅速,甚至可在数分钟内引起死亡;较低浓度、较小剂量进入人体,则病程进展较为缓慢,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前驱期 接触低浓度氰化氢时,可先出现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流泪、流涕,喉头瘙痒,口中有苦杏仁味或者金属味,口唇麻木;继而出现恶心、呕吐,并伴有逐渐加重的全身症状,如耳鸣、眩晕、乏力。此时如立即停止接触或采取治疗措施,症状可很快消失。

(2)呼吸困难期 若前驱期病人未及时脱离接触或采取治疗措施进入此期,此期特点为呼吸困难十分明显,由于前述症状不断加剧,且伴视力及听力下降,患者常有恐怖感。如能在此期脱离接触,迅速治疗,多能痊愈。

(3)痉挛期 患者意识丧失,牙关紧闭,并不断出现全身阵发性强直性痉挛;呼吸浅而不规则,心跳慢而弱且有心律失常;血压逐渐下降,体温逐渐降低;各种反射均消失,并能引出病理反射,但皮肤黏膜与色泽常保持鲜红,为重要的临床特点。此期已有重要器官功能受累,在进行解毒治疗的同时,应注意保护各重要器官功能,减少后遗症发生。

(4)麻痹期 患者陷入深度昏迷,全身痉挛停止,各种反射消失,脉搏甚弱且不规则,血压明显下降,呼吸浅慢不规则,心律失常,呼吸有随时停止的可能。此期为中毒最为严重的征兆,各种器官均明显受损,后遗症较多。

此外,皮肤或眼接触氢氰酸可引起皮肤灼伤;长期在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标准浓度环境中工作,或者经常反复地有较大量氰化氢急性吸入,均可对健康产生一定影响,可表现为慢性刺激症状,如慢性结膜炎、慢性咽炎、神经衰弱综合征、运动功能障碍、甲状腺肿大等。

由于氰化氢毒性强烈迅速,无延迟作用,故出现症状者应尽快积极处理,不应有任何延误。其应急抢救要点如下。

(1)立即脱离现场到空气新鲜处或给予吸氧,同时注意抢救人员的自身防护。

(2)呼吸、心跳骤停者,应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术,复苏后即予氧气吸入。

(3)急性中毒病情进展迅速,应立即就地应用解毒剂。如立即吸入亚硝酸异戊酯(1~2支压碎于纱布中),随后用3%亚硝酸钠10ml静注,再以同一针头注入25%~50%硫代硫酸钠25~50ml;必要时一小时后重复注射半量或全量。

(4)皮肤接触液体者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或5%硫代硫酸钠冲洗皮肤至少20分钟。眼接触者用生理盐水、冷开水或清水冲洗5~10分钟。口服者(经消化道污染摄入)用0.2%高锰酸钾或5%硫代硫酸钠洗胃。

(5)静脉输入高渗葡萄糖和维生素C、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对症治疗处理等。

氰化物中毒工程防护与管理

由于氰化物多属剧毒物质,氰化物急性职业中毒后起病急骤,严重者可在数分钟内致人死亡,故在实施工程防护与职业卫生管理等方面尤其重要。

首先,在工业企业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应严格实施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在生产工艺选择方面,应避免使用氰化物作为原辅材料,如镀铜、镀镍工艺中尽量采用无氰电镀等。在生产设备选择方面,应尽量做到密闭化、机械化、自动化,严防“跑、冒、滴、漏”和避免手工直接操作等。在生产设备布局方面,可将生产设备与操作室隔离,注意维持设备间微负压状态,以避免生产设备产生的有毒气体无组织扩散。

其次,应制订氰化物中毒应急预案,加强安全生产和物料管理。在氰化物作业生产岗位应设置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配备防毒面具和氰化物中毒现场急救药品箱等;明确就近的氰化物临床急救医疗机构,并经常联合组织应急演练。应严格安全生产操作规程,避免误操作导致工作场所氰化氢蒸气产生或泄漏。含氰废物应回收处理,严禁向周围环境直接排放。检修含氰设备或处理事故时应佩戴供气(氧)式或过滤式防毒面具,并有专人在旁监护。进入可能含氰化氢气体的密闭容器操作时,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应在充分用新鲜空气置换后才可进入。

最后,应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卫生宣传教育。通过上岗前和定期职业卫生防毒知识培训,使劳动者学会氰化物中毒自救、互救方法。通过上岗前和定期职业性体检,及早发现职业禁忌症,并应及时调离氰化物作业岗位。

猜你喜欢
氰化物中毒浓度
神医的烦恼——浓度与配比
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方法
含氰化物污染土壤成分分析研究
中毒
使用铅笔会中毒吗
爸爸中毒了
天哪!我中毒了!
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氰化物
对改良的三种最小抑菌浓度测试方法的探讨
采用LIX7950从废氰化物溶液中萃取金属和氰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