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中的看与吃

2015-09-27 00:25熊永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9期
关键词:酒客小伙计掌柜

“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酒店的小伙计‘我的眼光讲述孔乙己的故事”,这一问题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讨与练习”里的习题,弄清了这个问题,实际上等于找到了解读《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密码。由谁来讲述这个故事,本文可以有四种选择:第一,孔乙己。第二,酒客,掌柜。第三,作者。第四,小伙计。作者之所以要通过一个酒店的小伙计“我”的眼光讲述孔乙己的故事,显然与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追求有关,与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有关。我们可以通过研读文本寻找答案。

在文章第十节,鲁迅着意通过酒客与掌柜的议论来叙述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这件事,这是为什么呢?孔乙己被丁举人吊起来打,以致打折了腿,作者写其惨状,没有从正面渲染。而是通过酒客讲述这个故事,为什么呢?这显然不是一个单纯的所谓“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而是表明,鲁迅所关注的不仅是孔乙己横遭迫害的不幸,他更为重视的是人们对孔乙己的不幸的态度和反应。掌柜就像听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再的追问“后来怎么样?”“后来呢?”“打折了怎样呢?”没有半点同情,只是一味的追求刺激。酒客轻描淡写地讲着一个与自己无关的新闻,还谴责孔乙己“发昏”,以显示自己的高明。“谁晓得,许是死了”,没有人关心孔乙己的生与死。说故事的人在说故事,听故事的人也只听故事,没有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同情。相反,而是把孔乙己的不幸当作笑料,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

孔乙己的最大不幸不是没有进学,也不是打折腿,而是得不到人们的认可、理解、同情。鲁迅先生把孔乙己放在众目睽睽之中来写,放在与周围人的关系中来写,这样,形成一种“看与被看”的模式。孔乙己处于被看的地位,当然要选小伙计这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叙述这个故事。随着对课文的更深入的解读,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会更加明晰。

一.掌柜与酒客“看”孔乙己

酒店的氛围通常会因孔乙己的到来而发生变化:“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样过”。文中有多处类似的概括性描述,这些叙述表明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是可有可无的人,如果有点价值的话,那就是成为人们无聊生活的笑料罢了,甚至他的不幸也成了人们的谈资。他的唯一的价值,就是供人取笑。鲁迅把描写的重心放在了掌柜与酒客如何看孔乙己上。

掌柜与酒客是如何对待境遇凄惨的孔乙己的呢?掌柜反复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可见掌柜没有关心孔乙己的死活,他关心的是钱。孔乙己在掌柜眼里连十九个钱都不如。掌柜与酒客见到用手走路的孔乙己,依旧是取笑他,甚至逼问他折腿的原因,当众揭他的伤疤。掌柜与酒客的哄笑与孔乙己的哀求形成对比,他们把孔乙己的不幸当成笑料,孔乙己的不幸的血腥味在哄笑中消解。正常伦理情感的自然反应(同情)扭曲为一种审美的反应。除自身以外的任何痛苦都能成为赏心悦目的体验,别人的不幸和痛苦成为他们娱乐、慰藉自己的东西。通过“鉴赏”被看到的痛苦,使自身的痛苦得到排泄、转移,以至最后遗忘,这也表现为一种麻木。这就是看客的本质。通常看客从别人的不幸中寻求审美的满足,而忘却了自身的痛苦。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是说孔乙己大约死了也罢,的确死了也罢,是没有人关心的。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活着只给人取笑,死了也无人关心。

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是可有可无的人,他活着只给人取笑,死了也无人关心。掌柜与酒客甚至在孔乙己最悲惨的时候也不忘通过取笑和挖苦他来取乐,这表现了掌柜与酒客这些看客的麻木。

二.孔乙己“看”自己

文中有些句子能够体现孔乙己对自己的认知与评价:“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君子固穷”。这些句子表明了孔乙己对自己的定位:“站着”,表明孔乙己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短衣帮”一样,生活贫困,没有社会地位。“长衫”,代表一种身份,代表自己是读书人,硬摆“读书人”的架子。他强调自己是读书人,是有身份的人,是君子,是能安守穷困的君子,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是国家,社会不可缺少的君子。

我们发现:孔乙己的自我评价与周围人对他的评价,也即与孔乙己的实际地位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这是不幸,这是悲剧。(这时,我们不禁会问:历朝历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又如何?当代知识分子又应该怎样看待自己呢?)

三.小伙计“看”孔乙己

在故事的开端,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小伙计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与角度“看”孔乙己的。但后来,小伙计对孔乙己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

“我”对孔乙己教我写字,采用了三不政策:不理会,不耐烦,不热心。孔乙己却是恳切的、高兴的教我写字。对“我”的态度,他显出极惋惜的样子。“我”的态度与孔乙己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显然,小伙计最初确实是一个不相干的旁观者。但随着不断附和着笑(这是掌柜允许,甚至鼓励的),小伙计对孔乙己的态度就逐渐发生了变化。终于,这位天真的小伙计就这样被掌柜和酒客同化,最终成了看客中的一个成员——这也是小伙计自身的悲哀。

小伙计变成“看客”是个悲剧,悲剧不仅仅属于孔乙己和小伙计,还属于麻木、冷漠的酒客与掌柜;等级森严的、人吃人的社会,黑暗的时代;病态的人性,卑劣的国民性。

四.作者“看”孔乙己、看客、小伙计

在小伙计的背后,还有一个“隐含作者”在“看”,不仅冷眼“看”看客怎样看孔乙己,而且“看”小伙计怎样看孔乙己和看客。作者对孔乙己、看客、小伙计遭遇不幸表示同情,悲悯,对他们深受苦难却又懒散不知奋起感到愤慨,激愤,可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者对看客、小伙计的“看客心态”持批判态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国民性批判”、“国民劣根性批判”。

五.读者“看”孔乙己、看客、小伙计、作者

我们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自身立场、态度、情感有什么变化呢?开始,我们认同叙述者,对孔乙己的命运采取有距离的旁观态度;随着叙述的展开,隐含作者的眼光、情感逐渐与叙述者拉开距离,而靠拢、认同隐含作者,从孔乙己的可笑中发现了内在的悲剧,不但对掌柜、酒客,而且对小伙计的叙述也持怀疑、批判的态度,可能会引起我们更深远的思考,甚至反省: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生活中他人的不幸?我们是不是也会像小伙计这样逐渐被“看客”同化呢?

中国是一个“文字的游戏国”,是一个“大游戏场,大剧场”,一切真实的思想与话语一旦落入其中,就都变成了供看客鉴赏的“表演”。而中国的看客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看与被看”的模式也就是“吃与被吃”的模式。“游戏国”的看客也就是无意识的“杀手”。文章不仅是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更是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知识分子的人生图景的观照,更注重对国人“看客心态”的批判。作者之所以要通过一个酒店的小伙计“我”的眼光讲述孔乙己的故事,显然与作者这一写作目的和追求有关,与形成“看与被看”的叙事模式有关。

鲁迅先生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历史文化、国民性等的深刻体认与剖析,能够探测到历史和人性的深处与隐蔽处,后人可以不断地向其反归,回省,激发出新的思考与创造。

熊永华,语文教师,现居海南海口。endprint

猜你喜欢
酒客小伙计掌柜
元宇宙大爆炸
报你“哎呀”之恩
被优待的驴子
一只蛐蛐一张犁
是谁害死了孔乙己
《孔乙己》人物的言说方式及思考
梅信
哪壶不开提哪壶
哪壶不开提哪壶
剁肉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