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莱臣和他的“虚斋”藏画

2015-09-28 03:51鲁珊珊
文物天地 2015年3期
关键词:名画藏品书画

鲁珊珊

清末至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处于巨大的变革和动荡之中,清宫收藏的大批历代书画珍玩流落在外,社会上各色古董爱好者和收藏者,包括东洋人、西洋人都对这些清宫旧藏虎视眈眈,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一大批本土收藏家应运而生。在书画鉴藏界,庞元济与吴湖帆、张伯驹、张大千、王季迁、张珩以藏品丰富、品类精全、影响深远而被后人誉为“20世纪书画收藏六大家”。

庞元济,字莱臣,号虚斋,浙江湖州南浔人,家境殷实,号称“南浔四象”之一。庞莱臣子承父业,与人合资在杭州、德清、上海等地开厂办公司,并在南浔、苏州、绍兴等地开设了众多米行、酱园、酒坊、中药店、当铺、钱庄等商店企业,拥有大量田产和房产,为江浙地区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果仅仅作为一名商人,庞莱臣在历史上的名声最高可能也就止于“南浔四象”了,然而他自幼爱好收藏,孜孜以求数十年,垂克不倦,逐步发展成为当时商人中数一数二的大收藏家和鉴赏家。成就一个收藏大家需要机遇和雄厚的财力,庞莱臣恰恰两者兼备,收藏领域涉及青铜器、陶瓷器、玉器、鼻烟壶、碑版和文房器具等,对古代书画尤其钟情。庞莱臣心气极高,一般藏品不屑入目,对于心爱之物却往往一掷千金,终得坐拥书画名迹数千件,其中不乏唐、宋、元三代名迹,明清各家名作更是应有尽有,令人叹为观止。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庞莱臣在家乡南浔修建园林,名曰“宜园”,这里既是庞莱臣的私家园林住宅,也是历代名画收藏之所。抗日战争爆发后,庞莱臣携家人迁至上海,藏品也全部带到上海成都北路世达里寓所的藏画室,并沿用“虚斋”之名。“虚斋”在民国年间可谓是响当当的名号,显赫一时。

庞莱臣的“虚斋”藏画主要有几个来源。首先是上海等地收藏家散出的旧藏。清末上海滩最有名的收藏家首推狄平子,他从清代同治年间开始收藏书画,藏品中不乏众多鼎鼎有名的大家真迹,“虚斋”早期的很大一部分藏品就来自狄平子。狄著有《平等阁笔记》五卷,所藏书画除了王时敏、王鉴、王晕、王原祁、吴历、恽寿平等“清六家”外,还有一些唐、宋、元三代的名迹,如尉迟乙僧的《天王像》、王齐翰的《挑耳图》、王蒙的《青卞隐居图》、董源的《山水》,赵孟頫的《龙神礼佛图》和《簪花仕女图》、柯九思的《竹谱》、黄公望的《秋山无尽图》、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等都是赫赫有名的杰作。书画家的成就高低不单是看藏品数量的多少,更重要的是看藏品的质量。一般收藏明清书画相对容易一些,想要收藏宋元真迹却是有难度的事情,原因有几方面:一是宋元书画存世量少,弥足珍贵;二是即使碰上了,价格也是明清书画的数十倍甚至百倍,非一般人所能涉足;三是这些书画年代较早,加大了鉴定难度。而狄平子的收藏中不止包含明清绘画,更有宋元精品,甚至连难得一见的唐代真迹也囊括其中,在那个时期说是“独领风骚”绝不过分。可惜这风光仅是一时,晚年的狄平子生活落魄,只得靠典当旧藏度日,而此时的庞莱臣正如日中天,他斥巨资大量收购狄平子的旧藏画,这些作品之前经过狄平子的鉴定和收藏,省去了除粕留精、去伪存真的工作。与此同时,郑孝胥、张大千、吴湖帆、谢稚柳、王季迁、徐邦达、张珩等人均是“虚斋”的座上客,与庞莱臣相互之间书画交藏频繁。与上海本地以及流寓上海的这些鉴藏家、古董商人保持着良性的互动,这是“虚斋”藏画来源于“南北鉴藏之家”重要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清末社会动荡,清帝宣统逊位之后,皇宫的书画藏品开始流向民间,一些皇室成员及官员也纷纷选择避乱上海,为了维持生计,这批故旧官员只得将自家藏品出让。庞莱臣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凭借雄厚的实业支撑,每每遇到古代名迹,便不惜斥巨资购藏。有时候,他还亲赴北京收购散佚的清宫旧藏,或是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的散佚之物。于是,一批“三希堂”、《石渠宝笈》著录的清官旧藏历代名画流入“虚斋”,如夏珪的《灞桥风雪图》、李嵩的《西湖图卷》、郭熙的《秋山行旅图》等。

庞莱臣不仅以收藏书画之丰富名冠东南,更在收藏之余颇费心思地将一生所得著录成书,编有《虚斋名画录》16卷,从唐开始一直到清,总共记录了历代藏画538件。这些藏品被分为卷、轴、册页三大类,按时代先后顺序,每件作品详细记录了材质、尺寸、题跋以及印章,甚至连题跋文字的高度、宽度,印章钤盖的位置,残缺细节或者受损程度,都有具体说明。在编辑《虚斋名画录》时,庞莱臣遵循了六条原则:一、不是家藏、非经披沙拣金所目见者,不录入册;二、书画合装珠联璧合并出名家,而且又是前人所配合者,为了不失其原式,并录入册;三、世间显赫名迹,虽经前人编录,仍然首尾登载,使人知道此真迹仍在人世;四、画中跋诗文如与街坊本有异同的,仍然录原题,以存庐山真面目;五、文字损坏模糊不能辨认的,均以方框代之,不作臆改;六、书画的印章均用楷书依文录入,并下注朱文、白文,以便后人按图索骥于此可考。这就保证了著录有着准确严格的选录标准与清晰的编写体例,严整性与规范性兼具。可见,庞莱臣秉持尽量尊重书画作品本身、尊重前人的态度,务求真实还原书画作品的自然状态。后来经庞莱臣编辑整理,又陆续出版了《中华历代名画记》(72件)和《虚斋名画续录》(92件),显示出一代收藏大家的勤奋和惊人业绩。至此,庞莱臣在鉴藏界的地位已定,加上资金雄厚,收藏珍品不遗余力,因而社会上的书画藏品纷纷涌向了庞莱臣。虽然“虚斋”藏画数量大增,但是由于保持着严格的审核标准,藏画质量依然相对较高,故有“披沙拣金”之说。

从鉴藏古代书画的审美趣味上来看,庞莱臣是商人、实业家出身,他的收藏趣味倾向于上海地区传统书画收藏圈,从《虚斋名画录》《虚斋名画录续》《历朝名画共赏集》《中华历代名画记》与《名笔集胜》等著录来看,他的书画收藏基本取向于唐、五代、宋、元名家作品和吴门画派、“明四家”、董其昌为代表的晚明文人画、“清四王”及其传派等,在收藏喜好上一定程度地延续了清官庋藏书画的选择标准,代表了清末至民国年间传统鉴藏家的整体收藏趣味和偏好。书画鉴藏家们历来对晋、唐、宋、元书画趋之若鹜,并以藏品中有无晋、唐、宋、元画作为鉴藏家水准、级别的判定标准,因此元代以及元以前的书画是“虚斋”藏画的首选目标。而元代以后的画作,庞莱臣注重以“南宗”文人书画谱系为主脉的收藏,这批文人画的杰出画家主要有明中期的“吴门四家”、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晚明文人画家、“清六家”及其传派。总的来说,庞莱臣“虚斋”藏画在审美鉴赏上的趣味有以下特点:一、不遗佘力搜集晋、唐、宋、元绘画作品,名家名迹是首选,技艺精湛的优秀画家也未尝不可;二、重视以“南宗”文人画体系为主脉的名家书画作品的收藏,包括名家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三、对于“南宗正脉”之外大家作品的收藏,如八大山人等,采用浅尝辄止的态度,非精品力作不藏。

凡是庞莱臣“虚斋”藏画,均钤盖有“虚斋”印章以示鉴藏流传。庞莱臣的鉴藏印有“虚斋鉴藏”“虚斋审定”“庞莱臣珍藏宋元真迹”“庞莱臣珍赏印”“虚斋珍赏”“莱臣心赏”“臣庞元济恭藏”等,在书画扇面上则钤盖“莱臣藏扇”印。宋代宫廷及清代宫廷或古代一些收藏大家,对于所庋藏的书画作品会按照自己定制的规范进行重新装裱。庞莱臣沿用古制,“虚斋”藏画大多经过重新装裱,而且装裱有一定规制,极其讲究:立轴用湖蓝色花绫为天地头,淡青色绢圈,深米黄色副隔水,两条惊燕与副隔水同色;浅淡青色或米色绢包首;轴头用牛角、象牙、漆器、瓷质或紫檀等名贵硬木,有的轴头上有“乌程庞氏珍藏”字样;配色雅致,用料高端,工艺水准极高,代表了中国南方传统苏作书画装裱技艺的极高水准。

历数大收藏家们的收藏经历,都有一个“以藏养藏”的过程,庞莱臣生前也转卖“虚斋”藏画,像韩斡《呈马图》、李成《寒林图》、郭熙《峨眉积雪图》等,这些作品部分流入国内藏家手中,部分流向了海外。抗战之前,庞莱臣通过外甥张静江、大古董商卢芹斋等人利用参加巴拿马博览会的机会,将一部分藏画运送到了海外。《中华历代名画记》就是一本以向外国宣传介绍“虚斋”藏画为主要目的的画册。今天,美国的弗利尔美术馆、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底特律美术馆、纳尔逊·艾京斯美术馆、克利夫兰美术馆等均有“虚斋”藏画。尽管如此,庞莱臣的大部分藏品仍然一直留在他身边。

民国癸未(1943年)六月,正值庞莱臣八十大寿之际,他以口述的形式由侄婿樊伯炎记录,立下了《赠与契约》(即遗嘱)分配虚斋藏画:“书画各件余积五十年之收藏,原来为数甚夥,分置浔苏沪三地住宅之内。民国廿六年中日战事发生后,浔苏沦陷,劫后检查十去其八。综余一生心血精神所寄,遭此损失,思之痛心。虽于战后稍微陆续补购,然为数甚微。平日复为充慈善等事而估去者亦不在少数。今将所存各件悉数赠与秉礼、增和、增详三人。惟此项物品为余生平酷嗜,并为娱老之技。在余生前应仍置余手头以供清玩。如在余生前再有购进者,则亦一起归入即系赠与之品,不再另外分置。”由此,“虚斋”藏画被分成了三份,但实际上是四份,除庞秉礼、庞增和、庞增祥三份之外,另有一份共有财产,暂由庞莱臣的继配夫人贺明彤监管。六年后,庞莱臣在上海去世,由遗嘱执行人,庞莱臣的堂弟庞赞臣主持分配“虚斋”藏品,此后,“虚斋”藏画逐渐开始大量散佚,中外、公私各方纷纷竞逐购藏。

庞莱臣去世那一年,即194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全国各项事业百废待兴,文博事业也不例外,藏品的征集与保护成了博物馆工作的重中之重,“虚斋”藏画自然成了全国南北两地博物馆和文博机构重点购藏的对象。

庞氏后人大多居住在上海和苏州两地。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率先开始了对于“虚斋”藏画的征集工作,由时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处长兼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徐森玉主持,历时两年时间,总共分为三次完成。第一次、第二次征集工作分别在1950年1月13日和3月14日,使用经费近7万元,征集了钱选《浮玉山居图》、柯九思《双竹图》、任仁发《秋水凫鹜图》、倪瓒《渔庄秋霁图》、王冕《墨梅图》、戴进《仿燕文贵山水图》、周臣《长夏山林图》、唐寅《古槎鸜鹆图》、仇英《柳下眠琴图》等名迹;第三次征集工作在1952年秋,徐森玉分别到庞秉礼、庞增祥、庞增和家中看画,使用了16万元经费,从约600余件画中又征集了一些精品。1952年12月,庞秉礼、庞增祥、庞增和三人又共同将一批“虚斋”藏画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1956年,庞家又将庞莱臣存放在苏州的一些成扇、扇面、名人尺牍等没有出版著录过的藏品,以6万元的价格售卖给了上海博物馆。至此,上海地区征集、捐赠的“虚斋”藏画及其他一些藏品,一同交由上海博物馆收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对“虚斋”藏画的征集工作始于1953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致信徐森玉谈及征集事宜,言辞坚决。由此,北京故宫博物院也征集到了相当数量的“虚斋”藏画,如赵孟頫《秀石疏林图》、曹知白《疏松幽岫图》、柯九思《清閟阁墨竹图》、姚绶《秋江渔隐图》、董其昌《赠稼轩山水图》、陈洪绶《梅石蛱蝶图》等名迹。

南京博物院则于1956年通过庞莱臣遗孀贺明彤之表弟,时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郑山尊与庞家多次接触,商谈捐赠“虚斋”藏画的工作。庞增和作为庞家的代表分别在1956年和1962年两次向南京博物院捐献了137件(套)“虚斋”藏画,时代自两宋至晚清,大多是赫赫名迹。这些名作成为南京博物院藏画中品质最精的一部分。对庞莱臣“虚斋”藏画的征集,无疑是南京博物院征集工作的一个大手笔。

除了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也于1953年和1959年两次接受庞增和捐赠的庞莱臣“虚斋”藏品39种,其中书画34件(套),大多以明清作品为主,如唐寅《灌木丛礤图》、王鉴《虞山十景》、王翚《仿古山水图》等。

综上所述,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中国古代绘画集藏“虚斋”藏画,目前在国内主要“落户”于四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苏州博物馆;海外则以欧美一些博物馆和艺术馆为主。20世纪很多大鉴藏家将自己一生所藏捐献给了博物馆,如吴湖帆、张大千、张伯驹等。而“虚斋”藏画最理想的归宿也应该在这里,只有在博物馆,个人心血所凝、性命相托的那些中国古代文明的物质体现才能更为长久妥善地保存、展示、研究和传承。正如庞莱臣的四世孙庞叔龄所说:“1949年曾祖父过世后,家里面比较乱,在全国将要解放前夕……当时画已经全部装箱,部队的军车也联系好了。最后一天,曾祖母、父亲还有一个叫沈哲明的总管(“文革”期间去世)一起商量,最后,认为去台湾不合适,孤儿寡母的在台湾很难保存好曾祖父这一辈子的心血,庞家的根应在中国,在江浙。或许真是冥冥之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将这批珍品留在了祖国大陆,这也是庞家对祖国的情谊吧……”

(责任编辑:李珍萍)

猜你喜欢
名画藏品书画
名画欣赏
名画欣赏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谭礼藏品
名画欣赏
罗妍妍藏品欣赏
与名画撞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