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古村落情结

2015-09-30 08:05辛布尔
焦点 2015年8期
关键词:摄友白象千岛湖

辛布尔

我是2014年8月加入民间的摄影爱好者的自组团队,穿行在江南千百年的古镇村寨中间,拍摄古朴民风、建筑风格及原始的生活方式所保留的历史习惯等。我们的家在江南,摄友们寻觅这里的青山碧水,领略这里的人杰地灵,着意弘扬中华先贤遗风和人文精神。

历史记忆中的龙门古镇

去到龙门古镇,便可领略到孙权家族千年来形成的浓厚的孙氏文化。这里有江南地区保留最完整且极为罕见的明清古建筑群。村里到处是卵石铺成的小路,还有卵石作墙垣的民宅民居。那些用原木本色建筑的厅堂门庭宽广、通风,处处散发着山村的粗犷与清新。这些明清时期的功能各异的建筑物在历经沧桑和战乱之后,仍在保留并发挥着生存作用。年复一年的伴随着乡村田野、山色水声、义门流芳、砚池夜月、深巷幽居、参天古木、溪畔人家和小桥炊烟而渊源流长。

龙门古镇建筑以两座孙氏宗祠为中心,共建有孙氏厅堂40多座,砖雕牌楼3座和1座古塔以及1座寺庙。镇内屋舍房廊相连,长街曲巷连贯相通,镇外的人进入镇里,如入迷宫。有条穿村而过的龙门溪濡养着千年古镇,宅舍傍溪而筑。这里的民风质朴淳厚,邻里和睦可亲,世袭耕读传家遗风。古色民居沿溪排列,参差高低,前后呼应,错落有序。还有区别于其它古镇的地方,就是在古镇溪道两旁没有一家店铺,谢绝了市侩商陋习气的烦杂。人们在这里生活,感受到清淡、安逸而单纯。

龙门古镇是浙江富阳最大的自然村落,现有居民2000多户,6000多人口,其中90%以上为吴王孙权的后裔,沿袭至今已是65代了。龙门古镇是我国古代宗族聚居形态的典型,明清风格建筑与古街风貌至今保存完好。这里周边的龙门山及主峰杏梅尖雄伟峻拔。龙门瀑布有虚悬白练、飞珠溅玉、声如雷鸣、势态壮观。东汉名士严子陵曾游龙门,观山势异常,赞叹“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古镇也因此得名。

千岛湖观白落日象霭湾霞

今年元旦,群里摄友自驾去淳安千岛湖的白象湾摄影。那是游览千岛湖途中的一处景点,有一座几百米的白象湾大桥。它呈C形的弯势,大幅度地连接着山水两端的洼地。洼地草泽丰满,田径纵横,有郁绿的菜地,森森的桑木和微微流淌着的塘溪。已是傍晚时分了,见河塘对面的村子里炊烟正在袅袅升起。我们归心全无,追随着残阳余辉,四散各自取景。在构图上有夕阳像咸鸭蛋黄挂在树梢上的,有落辉散漫在桥岸灯杆上罩着的,有余光霞晕在骑族背后用光圈托出的剪影,还有西阳落在水里搅出片片银鳞闪烁着波光的,等等。大家正摄在兴头上且行且远。

忽听得领队江南清风老师在桥旁的一处高高的土石坡上呼唤大家集中,说这里是拍摄日落最佳的地理位置。摄友们迅速从四方聚集过去,追逐着千金一刻的落日余辉,按下快门。眼看着太阳快沉没了,忽然间,拽扯空中的暮云,它又倔强地泛出绚丽的色彩。时而艳红,时而淡灰中夹着炫紫,时而绛红中有蓝色和金色的图案,一眼望过去,前景是满满的一大片哦!我们欣喜而惊叹,浑身就像披上霓裳,坐在色彩缤纷的云朵上缥缈,从心里享受并辨识着老天爷给予的那块神秘的画板和涂料:大红、橙红、浅黄、金黄、杏黄等等。此时我不由想起上小学时,有篇课文叫《火烧云》,今天总算眼见为实了。随之这份前铺后涌伴之而来的激情热辣辣的,真让人热血沸腾。群里摄影构图一贯以“简约”为理念的天一老师及时提醒我们后退几步,用低机位拍摄站在高坡边沿摄者的身影,成像效果是以人物做前景,以瞬息万变的霞彩为衬景,真可谓“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样的构图好有味道!摄友阿梅的这张构图,人物抓拍适时,整体布局丰满,背景霞色璨烂,获得师友们的一致赞扬。

第二天拂晓,当村庄还在沉睡中,我们便简装出行,前去白象湾拍摄晨景。走不一会儿,雾露就把我们团团围住了,细蒙的湿气铺面而来,睫毛沾上了清柔的水珠,凉凉地润到了心底。透着朦胧腾升的雾气,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跨越在田埂中。望中前山苍翠,田野微茫。近前垄上的蔬菜大叶布满了霜,溪流也结有薄冰,那座千岛湖白象湾大桥在弥雾中若隐若现。这次虽然没能如愿拍到日出,却意外拍摄了晨雾下的村庄,静美而不失气韵回肠,犹如画卷一般。那些草木、青桑、村落看似层层叠叠,隐隐约约,浓浓淡淡,远远近近,其实距离就在咫尺间。画者山庄水磨老师眼光独特,他以为“照片的色彩以棕色,灰色组合最为高雅”。我的这版以浅灰色为主调的晨野构图典雅、素净、委婉,在以后群里的作品讲评会上,得到了老师和摄友们的认可和鼓励。摄友们有寄托、有爱好、有辛苦、有付出、有收获,我也是不虚此行哦!有诗词感之。

乙未元月千岛湖淳安行

【行香子】江南古村行

一列裘装,凤起龙翔。淳安道,千岛湖光。土花娥黛,石卵烟桑。正沿山溪,过村陌,到前庄。盈虚斋舍,承恩香殿。酒黄旗,村口桥旁。松风偕兴,梅鹊同冈。看夕霞里,华胥地,古贤乡。

【清平乐】观白象湾晚霞

参差日落,光绪从谁错?望里寒山云漠漠,天有红霓一角。

趁如意越年年,五羊迭起风烟。乃敢皇城不谒,此时梦里霞间。

【采桑子】晨摄

微星晓露齐轩宇,君早山边。君早山边,满目清平气韵宽。亦将风水安怀抱,紫瑞添鲜。紫瑞添鲜,飞镜重磨无限看。

【清平乐】观千岛湖白象湾水雾

蓬莱小寄,阅尽平生意。鸥鹭过云鱼跃水,惹起弥波玉霁。

曙月浮岭山巓,雾星卧水桥湾。十里桑麻带廓,且行且远天边。

大山中的世外桃源阳产土楼群

跟随江南摄影群,我曾先后两次探寻大山中的阳产古村落。阳产土楼群属于新安徽派文化,迄今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了。相传宋时孟留公狩猎到阳产,跟随猎犬卧于阳产山坳不愿返回。郑公见其四面环山,溪泉清澈,古木参天,认定是方风水宝地,决心率郑姓部落迁移定居阳产。这便有了如今这个依山而建的村寨。

阳产古村的地势恰如一个“瓢勺”,围绕在周围的是连绵不断的山峦,这里茂林葱郁,轻雾缭绕,空气新鲜。以前出山是靠翻山越岭,行走于羊肠小道,交通十分不便。现在进山的道路坑洼颠簸,也只有一车驶向。所以两头进出车辆发车的时间段是固定的,当地车都知道尽量避免在途中交会。深山中的土楼是阳产的最大特色,一座座,一排排,层层叠叠,栋栋相连令人目不暇接。土楼以黄土砌墙,青石板铺地基,巷子或青石梯阶曲曲弯弯、高低不平,直矗眼前。无论是一座单体的土楼,还是整个村落的土楼群,都扬洒出一种古朴、神秘、雄浑的乡土气息。

当我们扛着脚架早出晚归,沿着挑夫经过的阶梯蜿蜒而行的时候,抬见山巓红迈,竹木绿殷、流水有意、禽羽相还。从清晨见到的第一缕阳光一直捱到傍晚满目的余辉,日头从各个角度落洒在“瓢勺”的溪桥土巷和柴扉老屋之间。这里的老人们伴着鸡鸣狗吠,或三五成群在村口望风聊天,或独自坐在门口用着大碗就着咸菜喝粥。我们沿着土巷寻觅,见到在泥墙上有些“文革”时期或更久远年代的书墨遗迹,曾一度作为国策的计划生育的宣传标语是处可见。作为徽派建筑特点的白墙黛瓦,马头墙及砖雕门户、宅院和祠堂也剩几家,想必此原是大户人家的居舍,如今看来已是茅草丛生,黄粱梦远。回味巷里昔日忽风忽雨的往事,年代留给了人们苍凉之感。现巷的两侧多数大门已铁锁紧闭,当地人中的年轻人和儿童为谋求自身发展,多数去了外地打工或上学。也有本土人家看准了旅游发展的商机,留在此地办起农家乐,提供吃住行一条街的旅游服务。

千百年来,阳产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经历了独自的民居建设和发展,体现了人的意志和自然环境的融洽,创造出了山区浓郁的民居建筑风格特色。土楼冬暖夏凉,人们习惯了鸡叫出工,日落炊烛的田园生活。在四季中,红红的是秋叶,青青的是玉黍,黄黄的是柿子,白白的是雪霁。冬去春来,秋高夏爽,它无时不在画卷中与梦时同。土楼群地处的偏远和静谧更是为它蒙上了神秘的色彩。随着一批批摄影爱好者、画者和学者的到来,它已经在世人的眼光中焕发出新意,从而翻开并解读了新安文化在历史长卷中神奇、壮观的一页。

猜你喜欢
摄友白象千岛湖
《千岛湖-2》
白象
杭黄铁路沿线车站探营
——千岛湖站
小白象休假
千岛湖旅行记
《今日重庆》摄友汇
劳动最美
暖冬
《今日重庆》摄友汇
千岛湖上江埠大桥总体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