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打造“赤金足银”的“两山”互动新标杆

2015-10-09 02:14单锦炎
中国生态文明 2015年3期
关键词:银山安吉绿水青山

□ 单锦炎

着力打造“赤金足银”的“两山”互动新标杆

□ 单锦炎

照着这条路走下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如今不但被镌刻在南太湖畔的一块石碑上,也正在全国各地得到践行。

2015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正式把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进中央文件。这一科学论断正在美丽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走下去,美丽中国前景可期!

2003年4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安吉考察调研时提出:“像安吉这样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要把抓特色产业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努力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再次来安吉调研视察时,对安吉的生态建设给予了高度肯定,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这些年来,安吉全县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定不移地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在坚持生态立县、建设美丽安吉、发展生态经济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先后获得了全国首个生态县、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区、全国首个县域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县城、全国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决策部署以来,安吉县抓住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演进的历史机遇,突出转型升级,坚持改革创新,放大美丽品牌,将生态特色转化为后发优势,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2005至201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88亿元增长到285亿元,年均增长12.5%;财政总收入由7.8亿元增长到50.05亿元,年均增长2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4.57亿元增长到29.5亿元,年均增长2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4688元增长到3796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7034元增长到21562元,年均分别增长10%、11.9%。

产业升级驱动绿色发展

以产业质量提升带动经济总量扩大,通过要素优化配置激活内生动力,实现了发展速度和发展效益的“双提升”。一是转变一产方式。以经营乡村的理念盘活农村资源,加快一产“跨二进三”,积极探索农村休闲旅游发展新模式,推动农村变景区、农业变商业、农民变老板,将农村沉睡的资产资源转化为生产经营的资本资金。全县15个行政村创建乡村旅游示范村,已有3个行政村被评为3A级景区,建成三星级以上农家乐109家,建成农林生产与休闲观光融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85个。二是优化二产结构。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在经济危机中顺势淘汰落后产能,一大批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型企业腾出发展空间,实现涅槃重生。坚持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不动摇,释放生态品牌吸引力,一大批“大好高”项目纷至沓来,先后引进安工机械、中策橡胶、鑫鹰通用航空等重大项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引育创新人才,永艺等三家企业研究院成为省级企业研究院,实现零的突破,引育“国千”项目6个、“省千”项目3个,引进60名名校硕博人才挂职任职。三是提升三产层次。把全县作为“泛自然博物园”来规划建设,作为“大景区”来管理经营,以县域中部25公里休闲产业精品带为主轴,重点打造以省级灵峰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的“一核一环五区”。坚持高起点定位,大手笔布局,瞄准国际级休闲项目,推动休闲产业脱胎换骨。“乐翻天”水上乐园、戛纳电影城等一大批大好高项目先后引进,港中旅等15个重大旅游休闲项目快速推进,全国首家凯蒂猫主题乐园建成开业,省自然博物院顺利落户安吉,中德工程师学院如期开学。

环境优化支撑绿色发展

依托环境优势,安吉从区域竞争的“洼地”一举成为外来投资的“热土”。一是优美的生态环境释放生产力。自2001年确立“生态立县”以来,几届党委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抓,不仅甩掉了“污染太湖”的帽子,还在全国率先形成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内涵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全县农村实现了“全覆盖”基础上的再提升,安吉也成为全国唯一美丽乡村规范标准制定县,并与新华社联合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幸福指数。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五水共治”的战略决策以来,安吉坚持“寸山青、滴水净、零污染、无违建”的更高标准,全力打好“三四五”联动组合拳,强势推进治水、治乱、治气,倒逼转型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治污减排等环境效益、招商引资等经济效益和制度示范等社会效益。二是高效的政务环境产生竞争力。加快推进简政放权,构建“四张清单一张网”,发布安吉部门权力清单,清权减权幅度达56.9%。深化效能革命,建立“一窗式办证、二手房过户联办、联合会审、联合测绘”等具有安吉审批特色的个性化服务模块。强化问题导向,建立县领导领衔的项目破难机制,加大现场督战、定期督查的考核力度,实行半月一报、每月一听、一季一评。建立重大项目审批全程代理、高效代办机制,专门制定旅游项目服务手册。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极大降低了投资成本,扩展了企业利润空间,提升了区域竞争力。三是逐渐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放大新引力。打通对外联系大动脉,杭长高速建成通车,申嘉湖高速、商合杭高铁取得重大进展。完善县内交通体系,在全市率先推出公共自行车系统,加快改造提升190公里旅游交通环线,完成绿道网建设23公里。推进了一批增后劲利长远的项目,新客运中心建设加快、长龙山电站(天二)、西苕溪清水入湖取得实质性进展。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安吉缩短了与大都市的空间距离,凸显了生态环境优美的后发优势。

浙江八大水系之一苕溪印象

改革创新保障绿色发展

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激活了各类要素,释放了巨大的政策红利,为安吉绿色崛起提供了无穷的内生动力。一是抓好区域规划完善顶层设计。编制完成安吉县环境功能区划,按照“生态优先、生产发展、生活宜居”的原则优化生产力布局。起草《安吉县落实湖州市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2014-2015年行动计划》,明确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推进时序和工作任务。二是优化资源配置激活内生动力。实施工业企业效益综合评价,突出“亩产论英雄”导向,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入开展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试点项目,开展全县中层干部交流轮岗,优化配置干部资源。盘活农村资源,扎实推进以“农村三权确权”为重点的8项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工作任务。深入推进金融创新,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取得突破,永艺公司成功在上交所主板上市。三是完善考评制度调动主体积极性。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完善乡镇考评制度,对《安吉县生态文明示范建设考核办法(试行)》作出重大调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各乡镇(街道)在建生态环境类项目补助,并优先考虑水气污染防治项目。完善干部综合考评体系,突出干部“生态实绩”考查,涉及生态文明、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山青水净等项目的“绿绩”考核达到20%的比重。

这些年来,安吉县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战略思想,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做到不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回顾这些年的工作,我们深刻感受到,经济后发地区跨越发展的根本在于立足自身特色,原则在于扬生态之长,补工业之短,关键在于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高度融合,以先发优势弥补后发劣势、以特色优势强化实力软肋,努力把生态特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生态优势转为核心竞争力。在发展中,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几对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始终牢固树立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互为补充、互相依存的和谐共赢观,扬生态之长,补工业之短,提开放之速,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高度融合,从而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实力快步提升、生态保护良好、人居环境优越、百姓富裕殷实。二是要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把“好”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把好与快辨证统一起来,以绝对的“好”去支撑相对的“快”,“快”字当头、“好”字优先,快中显好、好中求快,切实把发展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高度统一起来。三是要正确外源拉动与内源驱动的关系。一方面,必须打开山门,广借外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集聚资源,承接发达地区的资本、产业、人才、技术等深度辐射。另一方面,必须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激发干部群众创业创新的活力,努力营造好自身“小气候”,最大限度地激活可持续发展因素。

美丽中国、安吉先行。这些年的绿色实践,让安吉尝到了优化生态环境的甜头,也进一步坚定了全县上下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信心。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走下去,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继续坚定不移地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按照“创美环境养护绿水青山、抓实项目转化绿水青山、惠及民生共享绿水青山”总思路,坚定不移优美环境,坚持不懈经营美景,为打造“赤金足银”的“两山”互动新标杆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我们相信,只要经过全县上下不懈努力,安吉一定会成为生态文明全国示范、城乡统筹全国样板,真正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嘱托铭刻在1886平方公里的安吉大地上,在生态文明道路上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作者系浙江省湖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安吉县委书记)

猜你喜欢
银山安吉绿水青山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既要GEP也要GDP 普洱的绿水青山正成为金山银山
国外是如何保护“金山银山”的
绿水青山
小丑拉绳
绿水青山
看到了什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