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华慈善博物馆

2015-10-15 00:10李玉林
慈善 2015年5期
关键词:慈善事业展厅慈善

李玉林

慈善的历史之眼在注视,注视慈善的历史与现实;注视历史与现实的慈善。

慈善从容且庄重地走进历史,慈善微笑着在历史与现实中熠熠闪光。

(一)

中华慈善也将有自己的国家级的博物馆了,就坐落在全国著名的文博之乡——南通。

人们对中华瑰宝、对优秀民族文化历来有一种依恋、青睐、崇敬之情。正因为如此,“中华慈善博物馆”这个厚重又响亮的名称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地被人们提起;“中华慈善博物馆”筹备与建设的步伐被越来越多关心慈善的人们关注、追踪、向往。

2015年6月中旬,一直关注和支持中华慈善博物馆筹建的天津市慈善协会的荣誉会长陆焕生、会长曹秀荣、副会长兼秘书长佟树海等几位领导和相关同志在江苏省慈善总会领导的陪同下,专程到南通,实地考察中华慈善博物馆的筹备建设情况。我有幸一同前往,有幸和天津市慈善协会的同志们一起走近筹备、建设中的中华慈善博物馆。

之前一两年间,我曾两次参加由民政部和中华慈善博物馆筹建处召集的有关“中华慈善历史文化展陈列大纲”专家论证会。对中华慈善博物馆的筹建工作多少有了一些了解,而这种了解使我对建设中的中华慈善博物馆有了更多更迫切的向往。

我们注意到,中华慈善博物馆是国家批准建设的首家慈善主题博物馆,2012年2月经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准机构冠名,《民政部办公厅、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支持“南通中华慈善博物馆”开展文物征集工作的通知》下发到全国各有关单位。2013年11月,《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华慈善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方案 藏品征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和专家指导组成员名单的通知》又下发到全国各地。

中华慈善博物馆是在中国由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公众对慈善事业空前关注的背景下进行建设的。这也是大家对中华慈善博物馆如此关注的一个原因。

中华慈善博物馆选址江苏省南通市。去过南通或对南通有所了解的人大约都知道,不是很大的南通的博物馆挺多、挺出名,目前已建成的各类上规模的博物馆就有30多家,是我国著名的“文博之乡”,也是我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发祥地之一。这次去南通之前,我就听民政部和南通民政局的同志讲,中华慈善博物馆具体地点在近代著名实业家、慈善家张謇先生创办的大生纱厂旧址,位于南通市新老城区结合部,占地约40亩,总建筑面积约30000平方米,投资超过三亿元人民币,规模大、位置好、质量高。

提起清末的张謇先生许多人都不会陌生,这位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先驱不但是近代化过程中影响巨大、声望颇高的民族实业家,而且在南通创办了大量慈善机构,在中国近代慈善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这样,中华慈善博物馆就更具魅力和吸引力了。

(二)

哈!我们已经到达中华慈善博物馆的建设工地啦。担任过南通市市长的南通市慈善总会会长程亚民也和我们一起到达这里。中华慈善博物馆筹备处、南通市民政局的负责同志陈坚、顾增山等正热情地迎候天津市慈善协会的几位领导。

陈坚等几位领导先是在建设工地向我们介绍了中华慈善博物馆的馆舍建设。大家看到中华慈善博物馆的土建工程已经基本完成了,尽管尚未装饰,工地建设的痕迹也还不少,可中华慈善博物馆的规模和特色分明已经显现出来了,这无疑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建筑水平。既有现代的宏伟气派,又有古朴的文化因素,这是在张謇原有的厂房建筑基础上重建的,特别保留了原有建筑中梁、柱、屋顶等有特点的部分。所以,这个博物馆应该具有其他博物馆不可复制的特色。

参观了博物馆的主体建筑之后,就在工地旁边一处板房会议室里, 我们和中华慈善博物馆筹备处的几位同志座谈。座谈中,我们对他们的工作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为筹建筹备中华慈善博物馆,在民政部、南通市委市政府的关怀领导下,筹备处的同志们做出了异常艰辛的努力,真可谓是呕心沥血。为使陈列内容真实、准确、丰富、完整,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他们聘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参与编写,在民政部的主持下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听取意见,深入研讨中华慈善博物馆布展方案;与此同时,他们自己都潜心学习、专研,收集资料,参与编写、修改布展大纲,并最终圆满完成展览脚本的编写工作 。几年下来,他们个个都成了慈善历史文化的专家了。据说,他们组织负责编写的“陈列大纲”先后修改了三百多稿。博物馆的藏品征集无疑也是一件异常繁重而艰难的工作。为了更好地完成藏品的征集工作,南通市民政局曾抽调30多人分成8个小组,分赴各地协助开展征集藏品工作。到目前,他们征集到的各个时期的藏品已经超过2000件,征集到有历史价值的照片8000余张。陈坚同志介绍情况时,特别介绍了他们征集藏品时如何克服各种难以预料的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成果。我们《慈善》杂志社和天津市慈善协会的同志都曾和他们征集藏品的同志有所接触,也都为他们的执着、认真、诚恳,对慈善文博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所感动。事实上,他们到各地收集有价值慈善藏品,对许多单位特别是各地慈善组织也是一种教育和启发,因为我们不少慈善组织多年来并没有注意对能够反映慈善事件的重要物件、资料的保存、收集,在这次藏品收集中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多么重要。同时,也是在他们不厌其烦地宣传中,我们才意识到:一件有价值的慈善藏品如果放在个人或某个单位那里,其作用和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甚至还有可能遗失或损坏,而放到全国唯一的中华慈善博物馆才能使其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和教化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它的价值。陈坚说,我国港澳台慈善组织都十分重视慈善文物、档案、重要物品、资料的保存、收集、整理,说他们在与港澳台慈善组织的接触中很受教育和启发。

中华慈善博物馆收集、整理和展出的是中华五千年丰富的慈善文物、史料,包括古今代表性慈善人物、典型的慈善活动、慈善事件、慈善思想精神等,展示中华慈善事业的历史源流,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慈善事业提供综合性的场所。

讲到中华慈善博物馆与其他传统的综合性博物馆的不同之处,陈坚同志说:“中华慈善博物馆,是以信息文化传播为主的一个博物馆,它最关键最重要的作用是传播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另外,我们这样的博物馆可能缺场景,可不缺情节、不缺故事。所以,在展出藏品、图片,确定好解说词的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多媒体的手段,提升慈善博物馆的展示效果。先进的多媒体手段直观、生动、受欢迎,特别受青年人的欢迎。”陈坚介绍说,他们正在与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节目组合作,筹备拍摄一个能够体现慈善文化的专题影片,比如在表现汶川地震中慈善发挥的作用方面,就要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展示当时的情景,丰富这方面的内容,强化展示效果。再比如,他们还计划采访对新中国慈善事业创建和发展起到过重要贡献的人物,留下珍贵的资料。陈坚还谈到了“互动”的想法,说中华慈善博物馆不只是让观者被动地参观,而是让观者在参观的过程中主动地参与进来。他们和布展公司合作,正在搞有关“互动”的策划文案,要有一个系统化的从头到尾,每一个展出节点都有的互动的规划。这是一个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能接受都会欢迎的互动规划。

陈坚说,布展深化方案总体上以征集到的慈善藏品为基础,以丰富的艺术创作为支撑,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充分运用与观众的互动项目,提升展陈效果,力争以多样的展陈方式实现视觉上的震动、心灵上的感动和行动上的触动。

(三)

中华慈善博物馆以展示源远流长的中华慈善历程为主线,大力弘扬仁爱向善、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它将是我们中华慈善文化的展示窗口、先进慈善理念的教育课堂、慈善名人名企的交流平台、公益慈善事业的活动阵地、慈善学术理论的研究基地。

陈坚等筹备处几位同志,一边播放中华慈善博物馆一个个展室的效果图,一边依次介绍中华慈善历史文化展的陈列内容。

陈坚先是介绍了博物馆的门厅、序厅和过道。看着门厅莲花造型和序厅的爱字造型树和微雕艺术的布置,即刻就会被一种浓郁的慈善氛围所吸引。被称为善道的过道两旁,有从甲骨文到各种文体的“慈善”两字的百善墙,颇具特色。

接下来,陈坚介绍了博物馆的六个展厅。

第一个展厅是思想厅,展示中华慈善思想。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之时,也培育了丰富多彩的慈善文化。

这个展厅里有先秦诸子对于慈善的追问;有内涵丰富的儒家思想;有道家的“乐生”“好善”;有墨家的“兼爱”“非攻”;有汉魏南北朝佛家的“慈悲”“果报”;有明清以后基督教的“博爱”“人道”等。

这些慈善思想和理念交相融汇,成为中华慈善事业的源头活水,流布广泛,浸润人心,以致慈心频频,善者辈出,推动了中华慈善事业的兴起与发展,中华慈善思想成为绽放在中华文化园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

近代中华慈善思想融汇中西,兼容并蓄,提倡教养并重,重视教养兼施;展拓了慈善的内涵与外延,变传统善举为社会公益;扩大慈善救济范围,突破狭隘的地域观念,注重以工代赈,力求标本兼治。

第二展厅是历程厅,展示中华慈善事业发展历程。

从展厅展品、图片、文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了解到,中国传统慈善事业自先秦起步,唐宋时期基本成熟,明清时期趋于鼎盛。看到、了解到及至近代,西方教会慈善不断涌入、义赈兴起以及中国红十字会的创立等都推动了近代慈善事业的发展。

我们可以从这个展厅了解到中华慈善事业走过了一个兴衰隆替的发展历程。了解到宋朝出现了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慈幼局、漏泽园等慈善机构,还涌现出以范仲淹、真德秀、苏轼、富弼、刘宰等为代表的著名慈善人物,他们的慈善活动影响深远,如富弼赈济青州流民、刘宰三办粥局、范仲淹创设范氏义庄等。1876-1879年,鲁、晋、陕、豫、直等北方五省连年发生旱荒,史称“丁戊奇荒”。为应对灾荒,晚清义赈兴起并逐渐形成了一套颇具规模的慈善赈灾组织体系和比较科学的运作模式。19世纪80年代以后,江南地区的绅商仍然经办、负责全国各地的义赈活动。民国时期,战争不断,民众饱受流离之苦;国民政府设立赈济委员会负责难民救济工作;众多民间慈善团体也行动起来,对难民、难童给予救助,使他们得以在战火中幸存。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不断,众多慈善组织和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慈善救济活动,缓解了民众的困苦。

第三展厅是组织厅,展示中华慈善组织。

这个展厅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慈善组织的街道实景,像是引导人们在历史隧道中徜徉,很有实感,很有意境,很有吸引力。

我国的慈善组织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的六疾馆。此后,慈善组织层出不穷,备荒救灾的义仓,矜孤恤寡的悲田养病坊,施医给药的惠民药局,掩尸助葬的漏泽园,赡恤宗族的义庄,拯济婴孩的育婴堂,以及普济堂、同善会、义渡局等。及至近代,中国红十字会、华洋义赈会、上海贫儿院、香山慈幼院、世界红卍字会等众多慈善组织建立,为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槥,乱者得治,它们殚精竭虑,活动于大江南北。

这个展厅展示的慈善组织有36个之多,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从古至今,慈善组织是凝聚慈善资源的堡垒,它汇聚零散的慈善资源,提高慈善活动的效率;慈善组织更是闪耀人性光辉的灯塔,它洞彻世间黑暗,指引人生航向,给身处困境中的人们带来温暖和希望。

第四展厅是人物厅,展示中华慈善人物。

这个展厅展示的中华慈善人物从范蠡到梅兰芳大约33个。

慈善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呼唤,是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是对个人生命存在的不断超越。

千百年来,中华大地上涌现出无数的慈善人物:三散千金的善圣范蠡,慈悲济世的高僧佛图澄,施医赠药的大文豪苏轼,向官府借米赈贷饥民的朱熹,赈灾恤困的大峰和尚,推广积善改过的袁黄,行乞兴学的武训,与乡绅共同捐资筹建恤嫠会的林则徐,因善举受清廷嘉奖十余次的经元善,劝人积善行德、行善消灾的郑观应,设立粥厂、善堂、义塾的胡光墉,近代著名实业家、慈善家叶澄衷,参与赈灾半个世纪的盛宣怀,助学兴学的杨斯盛,多施善行的鲍志道、鲍漱芳父子,红十字会运动在中国的开拓者沈敦和,主持善会善堂、首倡成立豫园书画善会的王一亭,恤贫救荒、育婴施医的熊希龄,多次参与赈灾义演的梅兰芳,留有用之事业于后人的状元慈善家张謇。他们身处不同时代,却都一生践行善举;他们身份不同,却都拥有“达则兼善天下”的情怀。他们是生活中的平凡人,却让我们久久的仰望。

第五展厅展示的是当代的中国慈善事业。

这一部分展示的时间从1949年到2014年,展示的内容包括“当代慈善事业的历程、慈善组织和项目、慈善人物”三个方面。

新中国成立后,慈善事业走过了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1978年以来,我国慈善事业逐渐复苏,全社会慈善意识不断提高,各类慈善组织相继恢复建立,相关法律法规陆续制定,当代慈善事业正逐步走向成熟。近年来,微慈善、公益创投、社会企业、恩派公益组织孵化器、股权捐赠等不断出现,为人们参与慈善活动、慈善组织,参与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慈善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慈善朝透明化、法制化、专业化、全民化方向发展,也预示着未来中华慈善事业的发展方向。慈善正成为影响民生、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

陈坚同志在介绍这部分内容时,特别讲到了他们的动态设计,比如当代慈善人物的多媒体查询、照片墙等;讲到慈善组织都是通过一个个孔明灯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的;还讲到了能够反映98抗洪、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中慈善行为的一些实物和一些真实场景的再现;讲到了他们收集到的希望工程的第一个课桌;慈善人物白方礼、丛飞等能够体现他们慈善行为的实物等。

这部分内容离我们最近,但如何真实、全面、恰当地展示难度却是很大的,为此筹备处的同志们付出了特别艰辛的努力并多方征求意见,同时还考虑到可能有的变化。

第六展厅展示的是港澳台及海外华侨的慈善事业。

近代以来,港澳台地区和海外侨胞心系故乡,他们捐资助学,建桥修路,赈济灾民,充分体现了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经济的发展,慈善组织的不断建立,推动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如香港的东华三院、保良局、九龙乐善堂,澳门的镜湖医院慈善会,台湾的慈济基金会、法鼓山人文社会基金会,泰国华侨报德善堂,新加坡同济医院等。近代以来,港澳台和海外侨胞中涌现出像李嘉诚、邵逸夫、汤福荣、施乾、陈树菊、陈嘉庚、胡文虎、古润金等著名的慈善家,他们热心慈善事业,情系桑梓,得到人们的尊敬。

介绍上述6个展厅内容时,陈坚、顾增山等筹备处的几位同志结合对展品的介绍讲了许多生动的实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介绍情况结束后,天津市慈善协会的几位领导与中华慈善博物馆筹备处的几位同志进行座谈,曹秀荣会长高度赞誉中华慈善博物馆的筹备工作,高度赞誉南通同志们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贡献。大家都认为建设中华慈善博物馆是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社会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开展慈善交流的重要载体。大家都认可这样一种说法:建设中华慈善博物馆不仅是一项慈善工程,也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保护工程。

猜你喜欢
慈善事业展厅慈善
推动慈善事业发展 促进社会向善向上
肩负使命的奶奶
烟草产品展厅设计
党史展厅设计
党史展厅设计
烟草产品展厅设计
慈善事业法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慈善晚会4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