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用长远眼光看孩子的职业

2015-10-15 20:40小单
现代家长 2015年10期
关键词:职业家长孩子

小单

【古典简介】

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曾任新东方首席词汇讲师,2007年创办北京新精英生涯国际教育科技中心,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培训、咨询与顾问服务。现为国家一级职业指导师,国家认证“生涯规划师”导师,全球职业教练(BCC)中国区首席导师,全球职业规划师认证培训师。著有《拆掉思维里的墙》《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等。

古典先生是国家一级职业指导师,对青少年成长、职业规划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家庭教育都有独到的见解,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他。

教育不是制造螺丝钉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问古先生,您认为教育的根本涵义是什么?

古典(以下简称古):“教育”的英语单词是“education”。这个单词是怎么来的呢?追根溯源,这个单词是苏格拉底发明的,由三个词根组成,“e”是“向外”的意思,“duca”是“引导”,“tion”是名词后缀,即“引导出来”。由此可见,“教育”在古希腊先贤看来,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为他自己的样子。

记:这是古希腊时期的涵义,现在教育有没有不同?

古:西方对教育的认识一脉相承,根本涵义没有改变。我来讲一个故事,便知此言不虚。1956年,美国一个黑人小姑娘想去她家所在社区里的白人学校上学,被拒绝,因为当时白人学生和黑人学生是不能混合的。小姑娘的父亲是一名律师,愤而起诉。官司一直打到了美国的联邦大法院,6位大法官坐在一起讨论,把黑人和白人隔离开来是否违背美国的宪法。法庭引证的心理学测量结论认为,当把白人和黑人隔开来,虽然孩子只有4岁,依然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白人比黑人好。于是这些大法官就做出判决,终止了学校的种族隔离政策。该法案第一次清楚地在法律文件中阐明了教育的观点:“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而教育不是为社会机器制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该法案就是著名的美国《1956年教育法》。

记:中国人的教育观好像恰恰相反,学生从小被教导,长大后要成为社会有用的人,甘做社会机器的螺丝钉。

古:螺丝钉只是一个比喻。无论愿意不愿意,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分子,都在发挥我们的作用,说我们是螺丝钉也不为过。但是,如果当真把孩子当成没有自我、不需要幸福的冰冷配件,教育肯定失败,因为这是不人道的。好的教育,应该是遵循教育规律,倾听孩子的心声,把孩子心中最好的自己引导出来,帮助他在未来生活中找到他想要的幸福。实话实说,中国家长在这方面要深刻反思,家庭教育不能稀里糊涂,这个问题不想清楚,容易在很多方面犯错误。

未来世界会是什么样?

记:平心而论,中国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因为没有过硬的文凭就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所以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古:“起跑线”也是一个比喻,比喻早期教育。关于怎么才叫输,怎么才叫赢,专家们谈了很多,这里不再赘述。我想说的是“终点线”,即孩子的未来世界。人的一生,35岁左右达到职业的顶峰,从小到大学习的各方面知识和技能会在这个时期得到集中展现,所以,我认为所谓人才,是适应其35岁时的社会,而不是适应18岁时参加的高考。那么,孩子35岁时的世界是什么样?现在家长让孩子拼命奔跑,但是如果未来世界可能出现全新的规则,家长和孩子的努力都将宣告无用。

记:您说的太可怕了!您能预测一下未来吗?比如2040年的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

古:2040年的职业环境与现在相比会出现四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个改变:从信息时代进入概念时代。在过去20年间,在信息时代的很多重要工作,在未来20年会极大程度地被电脑所取代,而到那个时候,所有做这些工作的人都有可能失业。众所周知,人类顶级高手跟电脑下国际象棋难以取胜,而富士康公司早在5年前就确立了研发机器人的战略,因为机器人可以每天24小时不停地工作,不抱怨,不跳槽,不要求涨薪。概念时代需要高概念化、高感性的人才。举个例子:麦肯锡是全球最大的企业咨询公司,1993年员工有67%是MBA,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降到了41%。现在十多年过去了,还在继续往下降。那么是什么人替代了麦肯锡这些头脑一流的MBA呢?是麦肯锡增加了很多MFA,即艺术硕士,因为麦肯锡意识到,他们的调查报告必须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苹果公司的成功靠的是什么?靠程序员和工程师吗?不,靠的是好的理念,它的成功是概念的成功。还有小米公司。小米没有雄厚的产品工厂,它依靠的是粉丝营销和参与感,也是靠概念取得成功的。总之,信息时代向概念时代转变的时候,那些原本仅靠知识和逻辑工作的人,会逐渐被电脑替代,而那些只有人能做的工作,才会有前途。比如,计算可以被电脑完成,但是创意不能。

第二个改变:改变会更多、更猛、更快、更不可测。2010年,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7年,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平均寿命是40年,世界一千强企业的平均寿命是30年。如果您的孩子25岁参加工作,65岁退休,正好40年。这意味着如果您的孩子一毕业就创业,一创业就创成了世界五百强,那么在他退休的那一年,公司正好倒闭。这样一想您就明白了,孩子将来不可能不换工作,换五到七份工作很正常,而且要换两到三个不同的行业。其实不仅公司命短,行业的命运也如此。

第三个改变:幸福与自我实现将成为职业生涯的核心。经济学认为,人均GDP3000美元是一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起点,意味着人民挣脱了贫困,开始进入小康社会,而人均GDP8000美元是公认的拐点,在这个点之后,幸福和经济收益没有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不管再赚多少钱,都不会过得更幸福。权威统计显示,2008年中国人均GDP是3400美元,2013年人均GDP为6470美元。预计到2016年,中国的人均GDP将达到8000美元,2025年中美的GDP就会接近,2040年将会持平。但是很遗憾,从1994年开始,中国人的平均幸福感就没有明显上升,甚至有几年还有所下降。所以我预测,下一代肯定不会像我们一样拼命赚钱,追求房子和生存安全感,他们会直接追求幸福。现在的孩子没有安全之忧,内心强大,认同感和自信心都很强,自然而然会有自我实现的需求。所以我认为,在未来世界,孩子追求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是历史趋势,与外界环境完全符合。

孩子需要怎样的教育

记:听您这样说,我忽然有了深深的担忧:未来世界风云变幻,现在的家庭教育能胜任吗?现在的家长要求孩子追求成功,但孩子的需要却是追求幸福,如此尖锐的矛盾是否在困扰着两代人?

古:是的,您所担忧的正是中国家长面临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家长首先要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成功究竟是什么?其实,家长都希望孩子幸福,与孩子的需要并不矛盾。其次,家长要更新观念,用长远眼光展望未来世界,恰当地定位孩子的职业。

记:您认为家长需要更新哪些观念?未来的职场需要现在的孩子做哪些准备?

古:未来的职场与现在的职场有很大不同,要求家长和孩子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改变:

第一,从理性到感性的改变。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认为,未来的职场需要就业者具备6种技能: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会玩、有生活的意义感。简单地说,到2040年,当中国和美国的人均GDP持平的时候,幸福的人应该是这样的:有品位,会讲故事,能跨界,有人味儿,会玩儿,而且有点自己的小追求。在20世纪90年代,家长们希望孩子成为公务员、银行职员或建筑工程师,有一技藏身,有一个组织,即能自食其力,也有安全感。近些年,家长们鼓励孩子学国际贸易、金融和计算机工程,说明家长的视野在扩大,但教育理念没有改变。到2040年,社会中最核心、最优秀的一群人,在我看来一定干着像产品经理、导演、旅游设计师这种人文和科技交融的职业,这种职业才是未来的大趋势。

第二,从规划到创造的改变。我们先来看一个著名的案例。1953年,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关于人生目标和人生结果的调查,发现27%的人没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目标清晰但比较短期,3%的人目标清晰且长远。在过去了25年后,发现目标越长的那群人,活得越好,目标清晰且长远的3%的人成了顶层,而没目标的那27%的人活得很糟糕。这个调查看上去合情合理,但却是一组编造出来的数据。为什么编造出来的数据广为流传?因为它符合人们的错误判断。家长总是希望未来被计划、规划、设定,希望孩子能够很早就定下来,不要动。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也是错误的。在我看来,家长对孩子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在所有需要他做决定的时候不让他做,上哪所小学、上哪所中学、学文科还是学理科、大学学什么专业,甚至相亲和买房,孩子都没有做主的权利,等他到了35岁,面临他的职业变化的时候,他什么都不懂,因为他没有为自己做主的习惯,更没有这个能力。所以,今天的父母和孩子都要明白,适应比规划更重要,这是一个科学且实用的人生态度。家长鼓励孩子制订一个3~5年的规划就足够了,重点是引导孩子锻炼跨界整合能力,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从容地接受时代变迁和职场变化,在恰当的时候开创自己喜欢的事业。

第三,让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在一个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世界里,一定要让你的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这句话想必家长都会赞同。什么是幸福?我认为幸福就是有意义的快乐。有些孩子可以把自己的兴趣变成热爱,有些孩子找到了工作背后的意义感。所有这一切都能让孩子觉得,自己虽然不是最成功的,但至少是幸福的。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是最成功的。

记:正是因为担心孩子未来不幸福,家长才逼着孩子学习,掌握各种技能。难道家长错了吗?

古:我用一个真实的故事来回答您的问题吧。我有一个做老师的朋友,有一天他在一家小吃店吃饭,看到一个中年男人提着一把小提琴进门,旁边跟着一个小姑娘。小姑娘噘着嘴,一副不开心的样子。坐下后,父亲开始开导女儿。原来,她刚刚参加小提琴3级考试,没考过。父亲对女儿说:“爸爸当年给你报这个小提琴班,不是为了让你考级。爸爸就是希望,有一天你长大了,爸爸不在你身边,你觉得不开心了,把琴盒打开,给自己拉一曲,那个熟悉的音乐响起来,环绕着你,就好像爸爸还在你身边一样。我就希望你有一个这样的爱好,能在那个时刻陪伴着你。”我那位在一旁偷听的朋友当即流下了眼泪,他把这个故事讲给我听时,我也感动得热泪盈眶。同样是要求孩子学音乐,有的家长是在给孩子找饭碗,有的家长是在给孩子找精神食粮,培养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家长的用意都不错,但哪个更有长远眼光,哪个更符合孩子未来的需要呢?我的回答是:因成功而幸福,人人都会,而不成功时也能幸福就要难得多,所以更重要。

记:看来,家长的心态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古:这方面,我再讲一个小故事。20世纪60年代,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一个学生问爱因斯坦:“作为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您觉得什么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科学问题?”爱因斯坦闭着眼睛,思考了一会儿,回答:“最重要的科学问题是,这个世界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学生问:“这难道不是一个宗教问题吗?”爱因斯坦说:“不是。如果一个科学家相信这个世界是邪恶的,他将终其一生去发明武器,创造壁垒,制造伤害人的东西;如果一个科学家相信这个世界是善良的,他就会终其一生去发明联系,创造链接,做能够把人连接得越来越紧密的事情。”爱因斯坦的答案第二天登在报纸上,影响了很多人,而那名学生后来成为互联网的创始人之一。

由此我认为,对孩子的职业规划,最重要的不是技术和能力,而是信心。如果家长相信未来世界是善良的,就会引导孩子去尝试更多,去体验精彩;如果家长认为未来是灰暗的,就会教孩子保护自己,死读书,熬过那些考试,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做一个老老实实又平庸的人。希望家长们都选择前者。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职业家长孩子
家长错了
我爱的职业
家长请吃药Ⅱ
五花八门的职业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