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从MOOC开始

2015-10-16 13:03陈昌杰
大学生 2015年19期
关键词:奇葩事情大学

陈昌杰

大学开始并不美好

简单讲讲我的四年大学生活。大一,我努力学习,成绩平平。参加了一个社团,在策划部担任干事,一年后退出。此外,在班上担任心理委员一职,算是打了一年的酱油。大二,当同学们都积极参加科技立项时,我认为会耽误学习没有参加,真实情况是我沉迷于电脑游戏,有时一天玩五六个小时。大二下学期,我感觉到长期玩电脑,很少跟其他同学交流,与同学们开始脱轨。为了能重新振奋起来,内向的我主动联系老师、同学,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大赛。大三,我成绩依旧平平,爱玩电脑。大三下学期,我开始听有关创新的课程,并尝试做一些新奇的事,将所感所得应用于生活中。我的生活开始转变,玩电脑时间大幅减少,花更多时间观察周围,关心他人。大四,我的成绩有所进步,但绩点不高。不过我有了衡量自己学习成果的方法,不再看中学校所谓的平均绩点、平均分。到了大四下学期,找到了一份与本专业不相干的工作,认真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设计。

说实话,我不像学霸、大神那样拥有丰富的经历、一张张含金量很高的奖状和证书,以及令人羡慕的成绩单。相反,我“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走了一些弯路。大一、大二时,听过学长、学姐分享经验,希望我们能少走弯路。那时,我常常在思考:我到底想干什么?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大学所学课程是否对我真的有帮助?为什么我所学的知识不能用于日常生活中?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无助,我犹如一根在天空中飘荡的羽毛,漫无目的地随风飞舞。那种痛苦与纠结,相信不少同学都深有体会。大二,我参加了水利创新大赛,这应该算是我大学生活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奖状。但比赛结束后,我觉得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就是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比赛的模型制作中,同时加强与同学的交流。相反,我是茫然地跟从老师的步伐,慌忙完成布置的任务。比赛前夕,由于身心疲倦,意见不合,我常与其他成员争执不休。我更加烦恼,但也更加坚定了我要摆脱这一困境的决心。

大三下学期,我去找了心理老师,老师明白我的焦虑,建议我要勇于多尝试,不要害怕失败。大道理谁都懂,真正做起来却很难。求助心理老师后看起来没有什么变化,不过我留了个心眼,平时多关注一些信息,希望能找到一些感兴趣的事。

在MOOC上学创新课

真正带来变化的是,我在MOOC上学习有关创新的课程(creative problem solving)。我最先是在《大学生》杂志上看到了关于MOOC学习的文章,当时MOOC刚刚进入中国,平台很少,我选取了网络流畅的Coursera开始学习。在选学creative problem solving之前,我选过两门课程,但都没有坚持下来。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是由明尼苏达大学开设的,英文授课。别害怕,只要大学认真学习英语课程,听老师讲解并结合英文字幕去理解,课程内容并不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差别之处,就是这门课程的理论讲解很少,视频绝大部分都是展示学生的作业。作业是学习这门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每周都要做一些新奇——确切地说是奇葩的事,然后把做这些事的感受和总结发到网上与其他同学分享。在MOOC上学习过的同学应该都有体会,坚持学完并拿到一门课程的认证证书不容易。我在这门课程拿到了证书,开始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选了课程,完成作业必须用英文,通常每周要写500字左右的心得总结。MOOC课程的评分标准与我们熟悉的大学课堂差别很大,平时分占较大比重,特别是在creative problem solving上,如果你认真完成作业,你的总成绩将会超过60分,即使不参加最后考试也可以拿到证书。

Brad Hokanson 博士希望选课的同学能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和世界各地的同学分享,他在视频中讲解创新内容,通过分享我们所做的这些挑战性的事例来激励大家,去认识和思考创新。课程中对创新的侧重点在于多元化思维,所谓去做奇葩的事情,其实就是去做一些你几乎不可能会干的事情,并体验这是怎样的一种感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了以后,无形中我的思维有所扩展,向多元化发展,并学会了与其他人一起相互激励,保持这种多元化思维的发展。开始,我对课上布置的作业毫无头绪,毕竟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奇葩的事情,而且我脸皮薄。我一直都比较内向,在集体中不怎么出头的那种,一般有什么活动就在旁边看热闹。现在,我必须做一些不仅是自己不可能去做,而且即使一般外向的人也不会去做的事情,还会让别人看热闹,去谈论我。我确实不能接受。所以,我开始做的作业并不怎么奇葩而且也不在公众场合去做。我最开始是用勺子吃面条,再将照片传到空间里。没想到同学们感觉很新奇,浏览量大增。我发现,原来做点出格的事情没那么难堪。我将照片上传至MOOC课堂,提交了作业,世界各地的同学给我的平均评分竟然有4.5分(满分5分)。于是,我慢慢放得开了。

在完成这门课的作业时,我很用心。作业布置后,我会提前一周考虑,设计出要做的事情后跟朋友们聊聊,问他们是否觉得有趣,然后做调整,并在下周执行,写心得体会,记录改进意见。我发现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做一些娱乐大家、娱乐自己的事情,活跃了气氛,改善了心态,并从中总结,期待下一次自己的作业能够更加奇葩。我不再像大一、大二那么纠结和沮丧了,变得乐观开朗了很多。我开始关注他人,并且乐于尝试,乐于发现问题并乐于改进它。因为这真的能增添自己的成就感并优化自己的生活。回到文章开头我对好的大学生活的定义,那时的我有了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奋斗目标,就是不断创新,优化自己的生活,并且这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在创新中,我会不断改变自己,达到预定的目标,使自己更加满意。可以说,创新的理念已经融入到我的大学生活中。大四,我所要做的就是运用创新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美好!

大四上学期,我主要的任务是好好学习。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追求高绩点,不再困惑大学到底要学些什么。这个学期,我的目标是找到衡量自己学业成绩的标准体系,并努力去完成它。大四面临找工作,但我没有逃过一次课。我通过制订和调整计划,成功解决了过去生活混乱的状况。在水电站课程学习中,平时分占到了45分,我拿到了接近42分,整个专业300多人只有不到10个人的平时成绩超过了40分。一次上课,有个老师说如果有人能用编程解决这个问题,就把他所负责的15分平时分全给学生。结果,我去做了,老师给了我15分的满分,这意味着我可以不再去上老师的课。不过,我已不再是为刷分而学习了。后来我才知道,有两个学生完成了老师的编程提议,一个是我,一个是受我影响的室友。此外,在上水利工程施工课前,我会预习。不是像以前那样走马观花地浏览教科书,我会思考如何高效率的预习,使上课更加轻松,更具有针对性。我通过听课时自己的感受来检验自己的预习模式,发现不足之处就改进。

我发现这样做了以后,上课时就充满乐趣。我明白了衡量学业成绩的重点在于过程,我需要更多的关注这个弥补不足的过程,而不是敷衍自己。大四上学期结束后,我笃信找到了学习的方法,如果有更多的大学时光,我会发现更多学习方面的问题,并努力解决它,只要肯用心,不怕吃亏,学不好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

毕业时,我对大学生活满意了

大四的学生一般分为两拨,找工作的,考研的或保研的。其实,有不少同学在大三、大四时会纠结于是找工作还是读研。说实话,我并不纠结。我放弃保研,不去考研,找工作也没有尝试太多,最后签约工作也是做给排水的,与水利水电无关。我们专业的对口就业通常是去偏远地区,与世隔绝,很多人读研是为了找份在大城市的好工作。对我而言,通过creative problem solving的学习,我对创新越来越感兴趣。我是学工科的,自然对一些小发明创造感兴趣。如果读研,我想跨专业读计算机、电气或者机械,并上一所有创新氛围的大学。但当时的情况,我的学习能力和不多的准备时间很难申请成功。但如果我想今后做一名创客的话,不仅要有创新精神、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还要有结合实际的能力。踏入社会把工作做好,不正是去提高自己的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吗?综合考量,我选择了这份与给排水相关的工作。一来,在自己家乡,能与亲朋好友常来往,而且能在城市搜集更多的信息,为今后深造做准备;二来,给排水和水利水电都属于土木工程,相差不大,便于今后更好的工作。

也许我的大学生活并不波澜壮阔,但是我很满意。对于自己大学生活的总结,我想借用两个老师对我评语。英语老师告诉我:“你很热爱英语,这在我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你的执着当会有丰厚的回报。”带毕业设计的老师跟我说,像我这样这么认真的同学现在并不多。回想大学四年,我坚持早起跑步,所干的事情不多,但几乎所有的事都做成了。也许执着、认真是一种难得可贵的品质,但我觉得这一切都源于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待困难乐于迎难而上,不怕吃亏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恰恰又都归功于我对创新的理解。

猜你喜欢
奇葩事情大学
“空中奇葩”验证机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说说你家娃的那些奇葩事
奇葩少年欢乐多
《奇葩说》奇葩乐趣多
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