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隋唐时期绘画教育的特点

2015-10-17 21:30赵媛
人间 2015年16期
关键词:师承民间绘画

摘要:隋唐时期传统绘画教育方式师徒相传和临摹都是我国传统的绘画教育方式,曾在我国美术教育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传统绘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艺术精神的传承与发扬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这种教育方式在当时的美术启蒙教育中尤其普遍,它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传统绘画的传承。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46-01

美术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它继承和发展着人类的文明成果,传播、保存、融合、发展着民族的文化,是民族形成、生存及发展的生命机制。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对人们的社会心理、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文化传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成为整个文化建设的基础。

谈到美术教育,我们也可能会想到美术本体的传承教育,这显然是不全面的。那些流传在民间的属于造型艺术的现象,其实也都属于美术现象。这些美术现象是劳动者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体现着他们的情感、理想、审美和造型观念,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典型的美术文化特征。那些被称作“美术”的作品,发展中既有明显的承传性,又在不断地翻新。这些美术在民间传承与发展的过程,属于美术教育的范畴,美术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是特殊而意义重大的。

隋唐时期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一个空前繁盛的时代,也是一个出现了巨人与全新风格的时代。这一时期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宫廷绘画力量,虽无画院之名已具画院之实,奠定了出现画院的基础。此时的绘画技能技巧的传授仍是靠师承关系,但因绘画分科的细化,出现了大量专长一科的画家,并提出了绘画应向自然学习,积累素材,才能造化在手。这一主张的提出为师徒、父子师承的美术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一、统一多元的隋唐绘画教育背景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美术教育有了重大发展。唐明皇创置了我国最早的翰林院,广招艺术人才奉于宫廷并授予官职,同时集中一些画家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宫廷绘画力量。画家一起观摩、临摹宫廷珍藏名画,营造出互教互学的氛围。佛教兴盛背景下的唐代民间绘画教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美术的兴盛,大型石窟寺的集中营建,拓展和强化了工匠师授的教育形式,培养了大批各种门类的能工巧匠,这些都为唐代民间美术教育的成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魏晋时期佛教艺术的流播与佛教中国化历程的开始,壁画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变化的时代。隋唐处在这个发展时代的峰巅。众多新题材与新手法在官导民倡的宗教热诚中化成了形色格局。魏晋南北朝绘画的繁荣,以及佛经的大量译写和古代典籍的系统抄录,产生了一大批以“卷”为形式的绢本纸本书画图籍。隋唐官办书法、绘画教育体制,以及官工美术教育体制,即是在这一文化建设的背景下,通过学校、直官制度建立起来的。

二、“学官一体”的隋唐绘画教育机制

长于书法、绘画、声乐、医药、营造、工巧伎艺,为中央各相应机构(统曰司)中“直官”。任无品直经年而有功者,可获散品而有资格转入流内,从而为身怀技艺者由伎匠晋升入流获散提供了机会。在这个过程中,直官制兼具促进技艺教育的机制。集贤院与秘书省,均为国立法书、绘画、图书收藏机构。集贤院、秘书省收藏古画名迹甚富,其间图画直与丹青直之设,主要职能为品鉴、修整古画法帖并应诏作画。经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数世搜求整理,开元年间内府馆院所藏法帖、古画和图书,卷帙浩瀚。这种以直官制带动并施行专业技艺教育的机制,在少府监和将作监中反映得比较明确而充分。少府监有“教诸杂作”的专业技艺教育职能。唐代少府监、将作监的直官制度,直接带动了官方百工绘画教育的运作。这一官方百工绘画教育机制,以完善的制度、多样的种类、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教学和人数众多,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另外,掌宫内侍奉事务的内侍省,设直官甚多,其中有内教博士直,主宫内伎艺教学。唐代习艺馆为朝廷在宫内所设特殊学校,有书画等美术教学内容,执教的内教博士水平较高,但由于限在禁中,局限性很大,故影响范围较小。

三、师承为主,师徒相传的绘画教育特色

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大都比较注重师承关系。师承关系具体表现为直接师承和间接师承两种形式。直接师承即师从某人,耳提面命,亲聆教诲。间接师承,即择取某一画法和风格予以效仿。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曾说过:“若不知师资传授,则未可议乎画。”他更是下力尤深,对从晋明帝时期到唐代阎立本这段时间里画家的师资传授做了一定程度的探讨。

伴随佛教在唐代的盛行,大规模的图壁画寺活动带动了以师徒传授和行会制为媒介的民间绘画教育,有吴道子成为画工之祖,使南北朝以来渐兴的画工美术教育,确定了粉本师授的师法,从而大体建立了中国古代民间画工教育的基本形态。这种师徒相传,父子相承的教学方式,利弊相衡,得失互抵。一方面,它有助于某种绘画技艺向精深圆熟发展,另一方面又容易形成封闭保守,拒斥新意的机制,甚至导致某一绘画技艺的失传消泯。

四、大量临摹,自然为师的绘画教育特点

隋唐时期绘画教育中临摹的方法可分为先博后约和先约后博两种。先博后约,即先广取博撷,然后再专门精心研习一二家。先约后博,即先精研一家,入其门庭,然后饱览饫看,广取精华,溶入一家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两种方法,各有长短,因人因事而异,不宜做出评判,具体实施应是各有其效的。

从各类资料看来,无论官方的还是民间的绘画教育,都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注重师承,主要师承画风与德才。2、注重观察培养,实践育成。含有宗教教育的元素和成分。3、强调大量地临摹和写生。但是,民间临摹写生注重工而细,官方临摹写生则注重记忆理解为先;官家有艺术学校,民间则直接在家中师承;画作文人气息重的为“艺”,画工精细有仿古人的就成为“技”。

综合而言,自唐太宗开始,文教昌盛,重视典藏,书尚楷法,学有制度,是唐代官方美术教育的基本特征。其学校教育体制的完备,对后世产生了主导大局的影响。相对而言,官方绘画教育仍处于比较薄弱和被动的状态。

猜你喜欢
师承民间绘画
“顾氏外科”师承教育融于中医外科学住培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师承授受经验谈
师承与独创之美
平淡自然、孤高拔俗——略谈文徵明雪景山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