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群众办“零距离”实现均等化
——昆明市五华区公共文化建设模式创新

2015-10-17 05:11文樊泳湄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创造 2015年6期
关键词:均等化群众文化群众

文樊泳湄(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群众文化”群众办“零距离”实现均等化
——昆明市五华区公共文化建设模式创新

文樊泳湄(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要从“政府提供,百姓接受”的“办文化”模式向“百姓需要,政府满足”的“管文化”模式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的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传统的政府唱主角的供给式“办文化”模式容易形成热闹一阵子、满足少数人的虚假繁荣,难以实现公共文化建设均等化的目标。那么,政府如何在公共文化建设中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如何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政府文化惠民政策?如何突破政府提供文化服务与群众个体文化需求之间结构性失衡的矛盾?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到昆明市五华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其近年来公共文化建设的成效有了实在的感受,特别是对其“群众文化群众办”、“零距离”实现公共文化的均等化的做法非常感兴趣,在调研的基础上,把他们公共文化建设模式创新的经验总结为“一二三四五六七”,为云南省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实现“一个转变”——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我提供,你接受”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的“办文化”模式,不可能真正实现公共文化建设的均等化。因此,要从“政府提供,百姓接受”的传统政府“办文化”模式向“百姓需要,政府满足”的政府“管文化”模式的转变。改变政府组织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方式,转向政府搭建文化活动的平台,群众登台展示、参与,把“我提供,你接受”转变为“我需要,你满足”,实现群众文化群众办,群众文化群众享,实现群众的文化权利、文化参与、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突出“二个特点”——针对性和实效性

单纯靠政府一厢情愿地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只能满足部分群众的文化需求,就会产生供求矛盾和结构性失衡,出现政府提供与群众需求的脱节,浪费了可贵的文化资源,使公共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无法实现公共文化的均等化。所以,应该尽可能解决不同群众的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群众需要、喜爱和选择的文化服务,实现政府文化提供与群众的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也才能使文化活动受欢迎、见实效。

解决“三个不高”——群众参与率不高、群众满意率不高、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

目前我们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普遍存在着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单一、形式单一、演出时间单一、参与群众单一、观众单一的情况。加之一些文化设施设备老化,功能配置简单,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差,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往往缺乏吸引力,造成演出无人看、图书无人读、电脑无人用,群众的参与热情不高,参与率不高、满意率不高、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群众文化的覆盖面小。

整合“四种资源”——政策、资金、设施、人才

办好群众文化需要整合的四种资源是政策、资金、设施、人才,要整合好四种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形成政府、社会的合力,使财尽其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做到“五个说了算”——文化活动的内容、时间、地点、形式、人员由群众说了算

“办”群众真正喜欢的文化要有“群众第一”的服务理念,检验公共文化建设的成效要由群众说了算。具体做到开展什么活动群众说了算,什么时间开展活动群众说了算,在什么地点开展活动群众说了算,以什么形式开展活动群众说了算,什么人参加活动群众说了算。这样,才能体现需求在群众、评价在群众、满意在群众的“群众文化”要求。

力求“六个创新”——文化理念、主体、内容、形式、管理、机制的创新

理念创新:抛弃公共文化必须是政府大包大揽的片面观念,树立群众文化群众办的理念,创新服务理念,将政府主动提供群众被动接受文化服务转变为政府主动满足群众的文化诉求的新型文化服务理念。

主体创新:创新文化活动的主体,倡导“群众文化群众办,我的文化我做主。”群众才是公共文化建设的主体,要改变文化策划、组织、实施由文化站、文化室的少数文化专干做的局限,让群众自我选择、自我发展,发挥群众文化建设主力军的作用,避免因政府为主体实施而导致的距离感和局限性;

内容创新:群众对文化活动就是唱唱跳跳、写写画画的简单内容已经厌倦了,应拓展文化活动的内涵,跳出群众文化就是唱唱歌跳跳舞的误区,增加一些群众喜欢的活动,如摄影、书法、讲座、手工艺等,增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

形式创新:仅靠文化站、文化室每年组织几次文化活动是难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的,应根据群众的实际需求情况,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如“错峰服务”“延时服务”“定制服务”“送门服务”等创新方式就深受群众的欢迎。

管理创新:创新文化管理方式,重点放到文化经费的管理上。国家加大了公民人均文化投入的具体标准,基层的文化工作经费紧缺问题得到解决,但目前由于文化经费管理规定过细过死,束缚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手脚,出现有钱不敢用、不能用、不会用,文化专项经费用不完的情况。对此,应该创新文化专项经费的管理办法,明确文化经费的使用范围、导向、流程、要求和管理者的责任,以经费管理调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机制创新:建立群众对公共文化需求的征集和反馈机制,及时把握其中的文化诉求,通过社区文化沟通协会促进政府和群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达成共同的文化目标。同时,群众对政府组织的文化服务有何意见和要求,也能第一时间反馈到相关部门,消除政府和群众之间的隔阂;创新激励机制,提高文化经费的使用、文化培训、奖励和表彰等调动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热情,鼓励群众自我发展,办自己需要和喜爱的“群众文化”。

强化“七个措施”——明确目标、确立重点、领导重视、培育精神、强化服务、营造氛围、搭建平台

明确目标:公共文化“权利均等、参与均等、服务均等”,项目为民所创,成果为民所享;确立重点: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群众文化需求;领导重视:资金支持、正确引导、业务辅导、资金支持;培育精神:将群众的个体爱好上升为群体文化爱好,再衍变为社区文化,最后形成社区精神;强化服务:提供多样化、个性化、覆盖面广的文化服务;营造氛围:通过宣传海报、宣传栏和报纸、电视、电台 、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多手段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搭建平台:发挥社区文化站(室)、网络培训学校、文化广场这些平台作用,吸引群众就近、就地参加文化活动。

昆明市五华区公共文化建设的这些模式创新说明,要有效防止公共文化建设的虚假繁荣,切实改变公共文化供需矛盾突出的现状,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就应树立群众文化“群众办”的理念,“零距离”地了解、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实现从“政府提供,百姓接受”的传统政府“办文化”模式向“百姓需要,政府满足”的政府“管文化”模式的转变,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公共文化建设应根据群众的实际需求情况,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图/CFP)

猜你喜欢
均等化群众文化群众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相关思考
均等化服务试点一年间
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