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

2015-10-18 02:49周民良
金融经济 2015年13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

文/周民良

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弹性有限,服务业通常面向国内市场,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中资源性产品或者制造业产品占据重要份额。而大国经济崛起的重要标志,就是该国制造业产品在其他国家的市场占有率明显上升。

以市场开放为主线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我国过去36年的市场化改革,放开的主要是工业领域。工业部门80%以上是制造业,属于高度市场化部门,而服务业虽然已经放宽市场准入,但某些行政垄断还尚未打破。一旦加快服务业市场开放,将释放巨大的增长潜能。这就要求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开放作为重点。

其一,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生产性服务业,使社会资本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发展服务业,主体是中小企业,关键是放开市场,重点是激活社会资本。这就需要加快服务业市场对社会资本的开放,在银行、证券、保险、电信、邮政快递等行业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取消某些不合理的经营范围限制,并实现由行政监管为主向法治监管为主的转变;实质性打破对社会资本的限制,鼓励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教育、医疗、健康、文化、体育等领域;要以发展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为重点,支持公益性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领域有所作为,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加快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在城镇公用事业领域特许经营权的出让上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在行政系统服务资源配置方面规范完善政府采购。

其二,重点打破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垄断。推动服务业领域国有资本的战略性调整,将服务业领域的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中退出来,为国内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留下更大的空间。与此同时,将服务业领域的一部分国有资本主要配置在公共服务领域,使国有资本能够更多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在公共服务领域作出更大贡献。

其三,改善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环境。比如鼓励地方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服务平台。从国际经验看,生产性服务业往往需要依托一个地区集群化发展,如硅谷的信息服务业集群、华尔街的金融业集群、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集群,以及北京中关村信息产业集群、北京金融街金融业集群、上海陆家嘴金融业集群等。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间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和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性集聚式发展。

其四,以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调整教育结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关键在于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劳动力人才。为此,“十三五”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实质性降低社会资本进入中等职业与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门槛;简化设立职业教育学院的审批,在土地使用、财政支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民办职业教育机构和公办机构同等的地位和待遇。鼓励职业学校与合作企业通过学徒制、委托培养、购买合同等多种方式深入合作,对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投入部分给予税收抵扣。探索把高等学校分成综合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技术应用型大学,加快推动一批高校转型为技术应用型高校,选择一批高等职业学校升级为技术应用型大学,不断提高技术应用型大学在校生占比。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的确,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要关头,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制造2025》相关精神,有助于各地各部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凝心聚力地把中国制造业做大做强。

T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国。

国之重器制造业

《中国制造2025》开宗明义地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这一判断是反复甄别提炼的规律性总结,符合历史演进趋势与全球经济发展格局。

制造业对人类的重要性,在于制造品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不可或缺的产品。人类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衣食住行用游玩甚至经营办公,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制造业产品的支撑。在人类需求不断扩大和多样化的背景下,制造业产品进入社会大众日常的各个层面,制造品的消耗与重置、新的制造产品、甚至制造业产品的新商业模式的出现,都影响到社会公众的生产与消费。

制造业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还在于制造品是一种对自然资源连续加工后形成的产品。农业是一种土地密集型的产业,很大程度上依赖大气、降水等外部环境;服务业本身依托于社会大众的消费需求,也因其“服务”特点需要其他产业的支撑或者产业内部相互需求的支撑。只有制造业既不依托于自然环境与自然条件,可以进行工厂化的连续生产;同时又依赖于技术创新,可以不断地延伸加工链条,生产出更加精致、细密、压缩和高效的制成品。根据国际社会的统计,大约70%以上的技术创新都发生在制造业领域。所谓的工业化过程,就是某一种特性的技术创新引起深远影响的工业领域技术扩散和技术应用的过程。今天的制造业包含了丰富的多样化的技术,人类社会历史性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更多地体现出工业化或者再工业化的特点,反映出工业的领域延伸和产业扩展。

制造业在大国层面的重要性,在于制造业是最重要的可贸易产品。通览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大国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就是这些国家都有相对强大的制造业。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是这样,中国的崛起也首先是制造业的崛起。国家之间的贸易联系与产业分工,反映出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变化状况。由于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弹性有限,服务业通常面向国内市场,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中资源性产品或者制造业产品占据重要份额。而大国经济崛起的重要标志,就是该国制造业产品在其他国家的市场占有率明显上升。美国总统奥巴马任内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动美国制造业产品的对外出口,提升“美国制造”在其他国家市场的占有率,看重的就是制造业在贸易过程中显示的核心竞争力及其关联的就业与税收创造能力。

制造业对大国的重要性,还在于制造业可以深入到军事领域。大国在实现由大向强的转变过程中,离不开资源输入与产品输出。保护贸易通道和维护国家安全,都需要独立而强大的国防加以保障。而独立而具备创新能力的现代军事工业体系,是大国国防建设不可或缺的要素。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都有着十分强大的国防工业体系。甚至像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在火箭、导弹等军工产品领域上都了不起的技术实力和产品开发能力。

国家的强大是通过制造业的强大得以显现的,而许多国家由强转弱也往往是通过制造业的衰败得到验证。《中国制造2025》指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这是符合客观实际的。2012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一再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建设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的颁布,提供了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颁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正当其时

经过长期改革与发展,中国制造业已经形成相对独立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也明显上升。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国。目前,我国有220多种工业品年生产数量居于世界第一。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业产品,通过贸易走向全球各国的市场,满足了消费规模扩大有限和薪资增长缓慢背景下消费者的经济需求,使得全世界的消费者享受到“中国制造”的红利。同时,中国整体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功不可没。

在中国制造业整体做大的过程中,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在高铁制造、大型输变电设备制造、程控交换机制造、大型工程机械制造等行业的制造水平,都具有显而易见的国际竞争力,其中也都包含着自有核心技术。与其他制造大国的发展历程一样,中国制造快速扩张的过程,也伴随着快速技术进步的过程。国际学术界曾经有人专门研究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后发现,在中国制造业迅速扩张中,自有配套能力增强和零部件生产能力得到提升,这在某些方面反映出本土化过程中的技术进步。

当然,对于中国制造技术水平的判断,学术界看法不尽一致。一般认为,中国制造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水平都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究竟差距有多大,人言人殊,莫衷一是。最近有一篇报道提出,中国工业技术水平与日本相差60年,与德国、英国相差100年。笔者个人从事制造业研究多年,感觉到这样的评价与个人获得的常识差异较大。这不仅意味着中国与西方主要国家存在着遥不可及、需要数代人追赶的技术差距外,日本与德国英国之间的技术差距也达到40年之多。不管相关机构进行的数据对比依赖于什么样的统计资料和计算方法,但笔者从此结论获取的直观印象是,这一结论的科学性不强。如果我们一方面看到中国制造业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在不断扩大,这二者是很难自洽的,我个人认为应该只有一个方面的结论是正确的。

当然,人们也充分认识到,中国制造与全球领先的发达国家在制造技术方面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必须“突出创新驱动,制定特殊政策,发挥制度优势,动员全社会力量奋力拼搏”,来“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而在战略方针中,也明确指出,“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合乎制造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值得高度重视的国家战略。

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战略目标实现,就要创造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必须认识到,泡沫经济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成本,也是中国制造做强的外部障碍。抛弃泡沫经济,可以实现更加公平合理的资源配置,创造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稳定预期,有利于推动制造业企业的合理竞争与优胜劣汰;鼓动泡沫经济发展,将有可能削弱投向实体经济的资本与要素,以扭曲的市场实现扭曲的资源配置,不仅不利于制造业做大做强,甚至削弱中国制造的增长活力与潜力。因而,真心做大做强中国制造业,就必须把思想与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方面来,防风险,反泡沫,促创新,真正地稳中求进。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常常强调创新驱动,要求落实建设制造强国战略。在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放缓,中国制造产品的出口增速出现下降而国内需求拓展还需要时日的情况下,按照新常态的要求适度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也有利于创造制造业充分竞争的环境,促进制造业企业优胜劣汰,使更多的企业重视内涵式增长,更加依赖技术创新创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制造业企业重视创新的偏好普遍形成,也就意味着中国制造由大向强转变时刻的到来。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