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宁远县种植业区域布局优化研究

2015-10-20 00:01刘英金龙新祝琪雅
天津农业科学 2015年10期

刘英+金龙新+祝琪雅

摘 要:宁远是传统农业大县,农业发展事关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事关农民增收,事关宁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种植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种植业的空间分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农业的空间布局。笔者采用聚类分析法和比较优势指数法,对宁远县种植业布局条件进行区划和主要农作物的比较优势分析,对种植业生产空间布局进行优化,以期为宁远县不同区域现代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布局优化;聚类分析法;比较优势指数法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10.010

Abstract: Ningyuan county is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oun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volves food security and the available supply of principal farm products, the peasant incom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Planting industry is a main part of agricultur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lanting industry largely determines the whol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e. The paper has applied clustering method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analysis. It divides the conditions of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planting industry into three classes and optimizes the planting industry's layout. It also analyze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staple crops. The aim of study is to provide the basic data for nudging the modern agriculture towards regional, more compet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Ningyuan county .

Key words: layout optimization; clustering metho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analysis

农业种植系统有着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布局优化受到区域农业资源、社会经济状况和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1-2]。如何充分利用地区资源、区位优势,发展优势农作物,引导农业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聚集,实现稀缺资源优化配置是种植业区域布局研究的重要课题。科学合理的区域布局可以很好地指导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结构优化和地区经济发展[3]。对此,笔者立足宁远县不同区域的种植业资源禀赋,结合种植业生产布局现状,对全县种植业生产空间布局优化进行探讨。

1 研究区概况

宁远县位于湖南南部,永州南六县的中心位置,是湘粤两省的结合部、过渡带。地处东经110°42′~112°27′,北纬25°11′~26°08′之间。全县总面积2 526 km2,现辖17个乡镇,总人口为85.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8.88万。农业总产值20.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579元。

境内地形为四周高、中间低、南北狭长的舟型盆地,境内北方冷空气难以入侵,热量不易散失,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8.4 ℃,≥10 ℃的活动积温为5 200 ℃以上,日均稳定超过10 ℃的初日为3月8日,终日为11月27日,相间255 d,无霜期297.3d ,年降水量为1 250~2 048 mm,既具阳光丰富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又有雨量充沛、空气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目前,县域种植业以粮食、蔬菜、烤烟、油料、水果生产为主(图1)。

2 种植业区域布局优化

2.1 种植业布局条件分区

2.1.1 因子选取 以系统论、土地报酬递减理论、农业区位论、集约经营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4-6],从自然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技术因素等方面综合考虑,选取土地面积、农用地面积、耕地面积、园地面积、高产田面积、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规模、有效灌溉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村人均纯收入、农田设施配套率、总人口、农业从业人员、农技人员、农林牧渔业投资等14个因子。

2.1.2 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是对样品或变量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目的在于将相似的事物归类[7]。笔者运用SPSS22.0软件对各因子进行Z-score标准化处理(表1),实现指标的无量纲化,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进行种植业布局条件分区,得到树状图(图3)。

2.2 种植业比较优势分析

比较优势指数法既可用于一个地区范围内不同作物品种之间比较优势的测定分析,也适用于同种作物在不同地区之间的竞争优势的测定分析。比较优势指数包括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综合优势指数[8-9]。由于效率优势指数的计算主要取决于单产数据,就县域尺度而言,各乡镇差异甚小,因此,本研究采用规模优势指数从地区规模化、专业化程度反映农作物比较优势。指数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SCAij为i区j作物的规模优势指数,GSij为i区j作物的播种面积,GSi为i区主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GSj为宁远县j作物播种总面积,GS为宁远县主要农作物播种总面积。

当SCAij>1时,意味着i地区发展j作物具有规模优势,其值越大,规模优势程度越高;当SCAij<1时,意味着i地区发展j作物不具有规模优势。

根据2010—2013年宁远县统计年鉴数据,对全县主要农作物规模优势指数进行测定与分析(表2)。

3 结果与分析

对17个乡镇按照种植业布局条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欧氏距离15处,宁远县种植业布局可划分为3个区,即优势发展区、较好发展区、一般发展区(表3和图4)。结合上述宁远县主要农作物规模优势指数测算结果,确定各发展区内乡镇的规模优势农作物。

3.1 优势发展区

3.1.1 区域范围 该区包括舜陵、水市、冷水、太平、中和、柏家坪等6个乡镇。

3.1.2 区域特征 区内地貌以盆地和丘陵为主。种植业生产环境条件和排灌条件优越,耕作层深厚、土壤肥沃,灌溉方便,高产田规模较大,耕地集中连片,科技投入强,农技人员配备合理,农业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大,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潜力大,保障了种植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3.1.3 区域发展方向 重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选取耕地相对集中连片、农户土地流转积极性高以及经营主体较成熟的区域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发展家庭农场。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优越和耕地资源丰富等优势,提高种植业产出水平。重点发展水稻、油料、旱粮、烟叶、蔬菜等规模优势农作物。同时充分利用该区水源充足、耕地连片、交通便利的优势,积极引进示范、提高良种覆盖率。大力发展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生产,建立一批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名牌农产品,提升农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丰富农产品品牌的文化内涵,使该区种植业向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无公害化发展。

3.2 较好发展区

3.2.1 区域范围 该区包括天堂、湾井、禾亭、仁和、清水桥、鲤溪、九疑瑶族乡、保安等8个乡镇。

3.2.2 区域特征 区内地貌以丘陵和低山为主。种植业生产环境条件较好,高产田规模较大,耕地较集中连片,农技人员较欠缺,农业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较大,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潜力较大。

3.2.3 区域发展方向 保护好现有耕地资源,改良土壤结构,提高耕地地力,提升高产田比重,发展粮油作物。充分利用低丘缓坡的垂直地形地貌,发展立体农业经济。山丘的中上部土层浅薄,自然肥力低,可发展松树(迎客松)、杉树(红豆杉)等树种。山丘下部一般土层较厚,立地条件好,发展茶叶、油茶等。充分利用现有零星、灌木疏林隙地的荒草地,发展大豆、花生。充分挖掘复种指数潜力,利用缓坡地、缺水高岸田、天水田,发展旱粮作物。推行间作、套种,推广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如,春大豆-优质稻、春大豆间玉米套红薯、春大豆间玉米-晚稻、马铃薯-双季稻、毛豆-中稻-莴笋等。改进耕作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打造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增加科技和资金投入,提升区域种植业发展能力。

3.3 一般发展区

3.3.1 区域范围 该区包括荒塘瑶族乡、棉花坪瑶族乡、桐木漯瑶族乡等3个乡镇。

3.3.2 区域特征 区内地貌以中低山为主。种植业生产环境条件一般,耕地资源紧缺,该区耕地面积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比重仅2.47%。高产田分布稀少,干旱灌溉条件差,农业生产技术人才缺乏,新技术推广应用速度慢,农业劳动力偏少,老龄化突出,农业资金投入较弱,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潜力较小。该区交通便利,有永州-连州、永州-郴州等重要公路过境,是宁远联系永州中心城市的“北大门”。

3.3.3 区域发展方向 区域以少数民族为主,应在充分尊重当地的耕作习惯的前提下,帮助当地农民改变落后传统的观念,因地制宜的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开拓广东珠三角和港澳市场,发展高山外销蔬菜。在保持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林-茶”、“菜-果-茶”、“林果-经济作物”等农林复合系统立体种植模式。打造以特色水果、中药材、蔬菜为主的优势产业。

4 结 语

运用聚类分析法对宁远县种植业布局条件进行区划,结果将全县划分为3个发展区。针对不同区的区域特征,初步明确了各区域发展方向。

通过对宁远县17个乡镇连续4年主要农作物区域比较优势的分析,测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度较高。该方法对于区域优势农作物的筛选和选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二玲,朱纪广,李小健.2008年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与专业化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2012(8):1063-1070.

[2] 吴宫宁,朱虹,郑丽敏,等.区域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模型的设计及实现[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4,6(1):63-67.

[3] 史高江.繁昌县种植业优势产品区域布局规模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4] 马中文,谢叶荷,谢昕云,等.徽州区耕地地力评价与种植业布局[J].中国农学通报 2012,28(35):134-138.

[5] 张凤荣,关小克,王胜涛,等.大都市区农田的功能、作物种植区划与土壤肥力调控区划 [J].土壤通报,2009,40(6):1 297-1 302.

[6] 吴凯,周焱,蔡学成,等.地质条件下的农业土地利用分区研究——以清镇市为例[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69-72,79.

[7] 杜强,贾丽艳.SPSS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8] 陈俊安.四川省种植业区域优化布局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9.

[9] 陈其兵,彭治云,唐峻岭,等.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武威市县域经济作物比较优势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1):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