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商业空间的现代回归

2015-10-21 17:15周岸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28期

周岸

【摘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现代大型商业综合体已大大地改变了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展开关于现代市井商业空间的讨论,通过分析归纳,旨在希望更多现代市井商业空间的构建能够丰富城市生活形态,提升城市活力。

【关键词】市井商业空间;现代回归;城市生活形态

引言

暮然间,已看不见旧时的老城。

近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人口向城市加速聚集,众多大型商业项目也伴随出现于各地城市(表1)。据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14年中期(表1所示),(我国所拥有的购物中心数量是美国的近3倍(约1200家),而在未来10年间还会有近7000家新的购物中心开业——商业的飞速发展已经大大地改变了城市人的生活方式。

特借此机会尝试展开对市井商业空间的讨论,希望有助于商业项目开发的多维度思考和促进城市循序渐进的发展——我们的城市还不需要被强加过多庞大的陌生形体。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中便有了“前朝后市”的记载,不难看出,当时的“市”已经成为了“城“的重要构成要素;后来发展至隋唐时期,长安城中出现了定时定点开放的封闭式商业区,此时的商业已表现出街区式的空间形式;盛唐时期,社会空前繁荣,市井中的酒肆茶楼,书场戏园已经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商业场所,盛唐的商业区虽然还被规定于坊墙之中,却较之隋唐更具有规模和特色;宋代以后里坊制解体,商业店铺开始可以面向街道开门,并逐渐沿街道或沿河流呈带状分布,商业发展开始变得越发活跃——这时的市井商业形式可谓是现代街区式商业空间的“原型”。

表1

从商业发展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见,城市的发展是与商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而且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商业会不断地聚集,同时商业对于城市而言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是城市人必要的生活场所,而“购物”行为便自然地成为一种重要的城市生活形态。

正是由于商业对城市的这种重要性,如今的商业已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源动力”,促使了“购物中心”这种始于上个世纪 50 年代美国的商业模式在当下的中国迅速崛起。近期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CCFA) 与德勤中国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14 中国购物中心与连锁品牌合作发展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在建的购物中心面积“最大”的前20个城市中,中国就占据了13个,其中上海,成都和深圳在建购物中心面积为 330 万平方米、320 万平方米和 260 万平方米,分列全球前3位——我国在建购物中心规模空前。

让我们回头看看我国传统的城市肌理(见图1),传统的市井商业空间正是在这样小尺度的城市肌理中自然而生的。不可否认,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现代购物中心的确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显著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也由于它们的出现,使得原本的城市肌理被很多陌生的形体所打破——地块被化零为整,合并后的地块降低了街道的密度,大底座的购物中心随即凌驾之上,城市空间变得越来越“均质”,原本市井商业空间中人们摩肩接踵,闲适安逸的“街道美学”正受到弱化,甚至可说是这种类型的商业空间正在消失。

21世纪以来,“购物中心”类型的商业模式已大大地改变了我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原本人们出门就可以沐浴着阳光在附近的市井街道中购物,而如今人们都会习以为常地驱车前往各种购物中心——兴建的购物中心的规模越来越大,压迫了以市井商业空间为代表的其他商业类型的退化,我们的城市生活形态被飞速的城市化进程裹挟而行,逐渐变得单一,这是需要反思的。

图一

2 现代市井商业空间——丰富城市生活形态

法国社会学家亨利·列菲伏尔认为,城市不只是一种空间的聚集,聚集空间的本意是为了创造一种生存形态;人们需要城市生活,除了这里有更好的教育,医疗等生活基础配套之外,影响人们更多的是他们几乎每天都会接触的城市商业空间,他们认为那里会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画作《清明上河图》描绘出了当时城市发展的繁荣景象,画面中的人们穿梭于市井之间,或驻足交谈,或招揽生意,或忙于奔走送货,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只要往来行走于市井之中,不需要特意去赶,便已经进入了一个商业的集,商业行为伴随着阳光雨露,就着河畔的微风,到处都是生活的节日——这就是城市对人深层次的关怀,这也正是生活在如今的城市人所缺失的。传统市井商业空间使人们自然地聚集在一起,创造了“鸟趋于木”的生活形态,商业空间的地位是退居其次的,商业行为是一种自然地发生,这是当时人们的一种“活法”。

这种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具有深层意义的市井商业空间是需要保护并发展的,城市需要市井商业空间的现代回归,需要它的回归来丰富城市商业空间的类型从而丰富城市生活的形态。现代城市有能力通过运用现代的材料和技术将它营建,创造出“不散的生活节日”, 使之成为人们城市感情的“高潮”。成都市宽窄巷子(见图2)经过改造后的积极效应证实了这点。

1986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将宽窄巷子片区纳入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畴,该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是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3条平行排列的清代老式街道及之间的四合院落群组成,位于成都古时少城的中心地带,占地约6.7公顷。

宽,窄,井巷子三条老街平均宽度4到6米,是整体空间的东西主轴,另外约33条宽1至2米的南北向巷道依次排布于主轴之间,形成极具特色的鱼脊骨形道路结构,这种保留自清代的空间结构天然地为商业空间提供了所需要的环形通路并具备大量的临街面,这些都为构建现代市井商业空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宽窄巷子的改造工程始于2003年,竣工于2008年,改造的第一步是

图2

确定不改变空间原始D/H≈1的宜人尺度,而是对空间序列进行优化,设计者在街区东西两端及街道中部各增加了一个可供人群集散,停留休息的小型广场,作为主要的节点空间,提高了这整个市井商业空间可识别度的同时,增强了对人流的引导;第二步是最大限度的保证宽窄巷子的原真性,街区中清末明初的院落被最大程度的保护,一些破败的院落获得了整治修复,另外还隐蔽性地维修,加固了旧时的围墙和门头,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的古井,碑刻,门墩,拴马石等得以原地原物保存,第二步的改造设计没有破坏整个市井商业空间的原有魅力,如今来自世界各地游览宽窄巷子的人们都钟爱于这些“旧物”,每行走三五十米,他们就会停下脚步,流连此间;第三部的改造目的为使街区中的建筑满足现代商业的使用需求,除了加固维护原有的木结构外,还使用了砖混结构,钢结构等结构形式加固或重新划分建筑内部空间,为了丰富街道界面感官效果和满足商业展示的需求,立面处理中采用了钢,金属板材和大面积的玻璃等富有时代特征的建筑材料。这三大步的构建设计完成了整个宽窄巷子市井商业空间的现代回归,再加上后期持续的精心维护和運营管理,如今的宽窄巷子日均接待成千上万名游客,商业活力极高,已经成为了成都市的“城市客厅”,获得了“城市名片”的美誉。

3 现代市井商业空间的构建要点

如今只要造访宽窄巷子,就会发现那里为这个城市“找回”了如同《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城市生活形态,它的整体设计运作对于现代市井商业空间的构建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以下几点是需要设计师们重视的:

1) 保留或构建传统的商业空间尺度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指出,D/H值(D是两侧建筑之间的距离,H值建筑高度)=1是空间质的转折点,當D/H值小于1时,空间开始产生近迫压抑之感,当D/H值大于1时,空间开始产生远离冷漠之感,故建议现代市井商业空间的设计尺度以D/H=1为标准(供集散休憩的广场以及建筑山墙之间的小巷除外)——因为传统市井商业建筑的层数以2层为主,故建筑高度在多在8米左右,街巷的主要宽度若也以此宽度进行控制,不仅会产生适宜的空间尺度,并且能够同时满足商户外摆桌椅的需求和人们的正常通行;以宽窄巷子(见图3)为例,设计保留了旧时街道D/H≈1的空间尺度,创造了人们熟悉并且感觉亲切的市井商业空间。

图3

图4

2) 构建商业主次动线并形成商业环路

以宽窄巷子的图底关系为例进行分析,可以清晰的发现其中的商业主次动线(见图4)——清晰的主次动线引导性强,有助于人们较快地熟悉商业空间的整体结构,其中主动线的通行道路应较宽,保证空间各处均好的可达性,聚客效果好,而次动线的通行道路可较窄,起到丰富空间尺度,增添游览趣味的作用,主次动线相互交织,形成商业环路,可以平衡整体空间中各个商铺的商业效益,使商家对铺位的选择更加自主,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游逛路径(一些城市新建的商业步行街动辄就五六百米长且少有街巷穿过,城市的活力随之消失)。同时,这种空间结构有着最接近我国传统城市肌理的图底关系,并已数百年来持续地为我们的城市创造出富有生机的生活形态,所以这是我们应当尊重和保护的,是构建现代市井商业空间时所需要坚守的。

2) 保护或构建传统建筑视觉要素提升文化感知

3)

固然,大面积的落地窗,钢结构,金属板材被现代商业所钟爱,但是成功的,人们熟知的现代市井商业案例无不重视传统建筑视觉要素的保护——成都宽窄巷子清末民初的各式院落门头,上海新天地的石库门,南京1912的民国风建筑群,成都太古里的明清古刹等等,这些传统的建筑视觉要素对于当地人而言,凝聚了他们对于生活的记忆,是他们内心深处所依附的“精神家园”;对于外来旅游者而言,这些传统建筑视觉要素具有典型文化体验的意义;对于使用现代市井商业空间的商家而言,传统诸多优良的价值观由传统的建筑视觉要素所承载,它们能够提升整体商区的品牌价值,进而又反过来促进于商业盈利;对于城市而言,一个保护或构建了传统建筑视觉要素的现代市井商业空间,不仅有着推动文化旅游的作用,还能够宣传城市的形象甚至提升市民的形象。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下,这种多方共赢,能够实现良性循环的城市商业开发方式是宝贵的。

4 结语

不同的价值标注引导不同的城市建设行为,不同的城市建设行为创造不同的城市生活形态,如今世界上关于“购物行为”的革新不断涌现,在这革新的浪潮中我们不能一直坚守着仿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商业开发模式,而是应该更加理智的分析和研究人们需要怎样的消费空间,更新我们的商业开发理念,通过更加科学的建设方式提升城市面貌,丰富城市生活形态,创造更好的城市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俞小梅 消费文化影响下都市商业空间环境设计 硕博学位论文 2006

[2]. 莫天伟 陆地 魏闽 大隐隐于市一旧城中生活的四层理由[J] 时代建筑.2002.10

[3].陈镌.城市生活形态的重塑[A]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07

[4].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03

[5].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