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ZK研究所技术型新员工培训体系构建

2015-10-21 19:10王博薛珊珊魏文茜李绍敏
科技与企业 2015年14期
关键词:培训体系

王博 薛珊珊 魏文茜 李绍敏

【摘要】在国防科技企业中,技术型员工的“自发式”成长现象普遍存在,员工的成长成才主要靠个人的悟性和机遇,没有一套经过系统设计培训路径可循。本文课题组以航空工业ZK研究所入职两年内的技术型新员工为研究对象,以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为手段,构建符合航空研究所特点的技术型新员工培训体系,规范和促进青年员工的成长成才。

【关键词】技术型新员工;航空研究所;培训体系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ZK研究所充分把握航空工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锐意创新,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为支撑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近几年扩大应届生招聘数量,吸引了一批优秀硕士、博士毕业生的加盟,成为ZK研究所未来发展的中间力量。

然而毕业生具有着高度的同质性,有着相似的背景、经历、认知和知识结构,而传统的培养模式属于自发式或者说是“散养”模式,新员工的成长成才往往要靠个人的悟性和运气。而这正是缺少组织层面的规划、设计和干预的人才成长模式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总结ZK研究所最近几年新员工招聘和培养现状,课题组发现如下几个特点和问题:

1、宽口径选人,新员工招聘范围与数量不断增大,非航空院校比例不断提升。这些人虽促进了人才队伍结构的多元化,避免了学术上的近亲繁殖,但他们在校学习、实践经历与航空专业的结合较少,人员能力与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快速弥补。

2、国内高校研究生培养规范性不强,专业设置与毕业生个人能力、项目背景、实际经验等匹配性不好。学生的成长受到导师个人需求的强烈影响,横向课题经验较为宽泛,跨学科、跨领域交叉现象较多,与工作岗位任职资格看似匹配,实则还存在不小差距。

3、随着知识更新迭代速度加快,对新一代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新要求。工程技术人员不同于科研人员和技能人员,他们的工作性质复杂,头绪多、交叉广、难度大,需要理论知识与实践经历的结合,综合能力和个人素养的适配,而这有很多是学校里学不到的。

4、80后、90后的新员工有着区别于以往的特点,需要对他们的成长模式进行的新的探索。他们在一个浮躁的社会环境下长大,思维活跃、思想多元,学习能力强;急于求成、学徒期缺乏“学徒”心态;与管理者缺乏主动有效的沟通。对这个群体的培养周期和培养节奏要比以往更快、更短、更有针对性。

二、技术型新员工培训体系方案设计

1、培训体系设计构架

综上,可以看出ZK研究所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培养未来的高绩效员工”这一问题。经过不断的迭代与调整,课题组构建了以双导师制度为基,以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岗位实践为核心的ZK研究所技术型新员工培训体系,其实质是将组织战略导向的核心竞争能力需求进一步分解,准确界定新员工的能力要求,通过细化培训内容,设计多维的培训课程,有针对性地实施人员培训,提高效率和效果。

2、新员工“双导师”制度

由于80、90后新员工不善沟通,却渴望平等和受人尊重,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往往不知所措。对于他们的职业化过程,采用指导人计划尤为合适(指导人计划是一种基于人际互动的“结对子”式的社会化方式)。课题组为ZK研究所设计的新员工双导师制度为:委任一名技术专家作为新员工科研生产、产品开发领域的专业导师;委任一名部门领导作为新员工综合素质、职业发展领域的行政导师,以促进新员工在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双向提升。并对“双导师”的聘任资格做了明确要求:专业导师必须由副主任设计师及以上人员担任,与被培养人有较强的业务联系;行政导师必须由副主任及以上中层干部担任,是新员工的直接上级。同时要求专业导师和行政导师要定期与新员工谈话,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为其答疑解惑,做好谈话记录。双导师对新员工的指导贯穿整个培养期,对新员工的成长可起到关键作用。

3、通识课程的设计思路和课程体系

通识课程的核心是促进新员工综合发展。课题组从发展组织核心能力和提升员工内在素养出发,以ZK研究所宗旨和理念为基础,战略导向为牵引,文化特质为内涵,制定出新员工通识课程大纲,旨在引导培育新员工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培养职业精神,增强队伍凝聚力,提升员工精神风貌。课题组为ZK研究所设计的通史课程体系包括:企业发展史、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体系、职商与职业精神、素质拓展、团队协作、高效执行力、沟通与协调、项目管理、团队管理、创新思维、质量体系、安全保密等课程,涵盖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4、专业课程的设计思路和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包括两个方面:“科班化”培养和“工程化”培育。“科班化”培养强调通过体系性的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夯实专业技术平台。“工程化”培育强调的是对工程实践中涉及到的工具、流程、标准、规范的学习和培训。ZK研究所作为专注于航空设备研制的高科技企业,有着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技术领域,针对新员工专业知识结构的不足,课题组以ZK研究所专业设置为基础,深入企业各基层部门,对岗位职责要求进行分析,总结提炼出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编写各专业课程大纲。从航空类院校引进了飞控技术、液压技术、导航技术、光学技术、电子技术、机电技术、软件技术、制造技术等ZK研究所主要专业课程,新员工的专业课程设置可根据岗位需要,从专业课程大纲内提取,形成专业课程表,以此为基础开展培训。

5、岗位实践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岗位实践是在岗培训(OJT)的具体呈现,是提升新员工工程技术能力的最佳方式。为了培养新员工的全流程思考能力,促进岗位间的交流融通,课题组经过详细设计,确定了技术型新员工岗位实践方案:设计线新员工到工艺线实践,以交流实习为主要方式;工艺线新员工到技能线实践,以动手操作为主要方式。

为了使岗位实践更具实效,突出目标设定和过程控制,根据新员工的培养方向针对性地选择交流岗位,确定岗位实践时间和详细的培养计划,为新员工配备了经验丰富的指导人员,跨部门轮岗还需签订了新员工岗位实践协议,明确交流目的和组织管理,确保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液压设计人员到制造工艺线上实践,要求设计人员深入了解制造过程及加工设备特点,掌握工艺编制及流程要点,熟悉2种设备数控程序编制与加工,熟练对产检制造问题汇总与处理。制造工艺人员要求到生产一线实践,要求工艺人员能够操作机床完成各类机械加工步骤,熟练编写加工程序,取得上岗操作证,同时完成一项小的工艺试验课题,岗位实践结束后统一考核。参加人员可以此完善了个人的能力结构,拓展了专业视野,更促进了上下游技术团队的深协作、专业的深融合。

通过岗位实践,新员工充分熟悉了部门规章制度、业务规程、工作流程和工作行为准则,同时也锻炼了沟通协调、人际交往、实际操作等能力,掌握了开展具体工作的基本技能。

三、总结

任何一个组织,只要能关注年轻人的成长并产生影响力,就占领了未来。因此,企业应坚持投资于人,持续关注新员工成长,继续开展品牌课程开发,不断优化培训体系,增强员工与岗位的匹配度,使新员工在培训学习中得到关怀和激勵,增强了凝聚力和归属感,进而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彭剑锋,荆小娟.员工素质模型设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0-99.

猜你喜欢
培训体系
如何做好企业员工培训管理工作
“国培计划”下农村初中地理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体系的构建
基于学习路径图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培训体系探究
安全生产培训体系的完善与创新探讨
高校二级党校培训教育体系建设及办学质量提升探微
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训体系的构建
基于心理行为训练的警察培训体系思考
我国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系构建的思考
基于工作过程的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培训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萧山发电厂员工培训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