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机论治焦虑症理论探析

2015-10-21 18:44郭良清吴波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5年9期
关键词:焦虑症情志气机

郭良清 吴波

关键词:焦虑症;气机;情志;病机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9.029

中图分类号:R277.7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9-0103-02

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指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其焦虑与惊恐不是因为现实生活事件或刺激造成,也不是某一种躯体疾病而引起,这种紧张程度与现实事件完全不相称,或生活事件程度不能解释这种焦虑不安的严重症状,检查也没有相应的器质性病变基础。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和生活压力增加,焦虑症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且本病具有发病率高、易复发、难以自愈等特点。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具有确切的优势。焦虑症可归属于中医的情志病,涉及“郁证”“心悸”“怔忡”“脏躁”“百合病”等范畴。笔者现从气机角度阐述其论治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1 焦虑症与气的关系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身所有惟气与血,二者相比,气为一身之主导,故《难经·八难》曰:“气者,人之根本也。”

气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精神活动产生于气。《灵枢·本神》曰:“两精相搏谓之神。”这里的精就是最精专的气,“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明确指出意、志、魂、魄、神等各种精神活动,都产生于储藏在五脏之中的各种生命物质(气、血、营、脉、精)。《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论》曰:“神依气立,气纳神存。”《素问·六节脏象论篇》曰:“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说明气是神活动的基础。气的病变可致神志的异常,气虚则神衰,气逆则神乱,气散则神消,气的升降失调、出入不利必然会影响神。《景岳全书》曰:“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在外,则有六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乱。而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

基金项目: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2009-068)

通讯作者:吴波,E-mail:wubojinan@163.com

为热,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说明气机失调是百病丛生的关键[1]。焦虑症属中医情志病范畴,多因脏腑虚弱,加之不良环境、精神刺激,心神失养;或因忧思无度,气机闭塞而不行,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所致。因此,气机郁滞是焦虑症的重要病理基础。

2 焦虑症辨治宜调气为先

2.1 条达肝气以解郁

肝主疏泄,对维持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曰:“今所辑者,七情之郁居多。”而“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伸,故气之升降开阖枢机不利”。究其原因,隐情曲意不伸,导致气之升降开阖枢机不利,气机郁滞而成病。肝喜条达,若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耗伤营血,进而可引起其他脏腑的病变。如陈士铎《辨证录·内伤门》说:“夫肝气最喜条达,一遇忧郁之事,则涩滞而不可解。”

焦虑症以广泛性焦虑为多见。在国际疾病标准编码(ICD-10)的诊断要点中,除恐慌外,还包括运动性紧张(坐卧不宁、紧张性头痛、颤抖、无法放松)和植物神经活动亢进(头重脚轻、出汗、心动过速或呼吸急促、上腹不适、头晕、口干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CCMD-3)》的诊断标准包括:不安或危难感,易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或头脑空空,肌肉紧张,易激惹。若肝之疏泄失常,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筋脉、肌肉失养以致易疲劳困倦、肌肉紧张;郁久化火,或风阳上扰则出现易激惹、出汗、颤抖、头晕;母病及子,则心神失养,可见坐卧不宁、心动过速;木火刑金,则出现呼吸急促或困难;木旺乘脾,则出现上腹不适;热盛伤阴,脑海失养,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头脑空空。并有证据显示,焦虑症患者有焦虑、担心、易怒的人格特点[2],出现易激动、易怒、易恼火和易急躁。这些特点正是肝失疏泄,郁而化火的表现。因此,肝郁气滞是焦虑症发作的病机关键。

肝失疏泄引起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肝气的发散作用失常,无非肝气过强、发散太过和肝气虚弱、发散不足。因此,肝气逆和肝气郁是导致全身各种病理变化的关键因素。这在古代文献中早有论述,如《古今医统》曰:“郁为木性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证多端”,“肝气一逆,诸气皆逆。”《医碥》也认为:“百病皆生于郁……郁而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所以,焦虑症的治疗应或清或补,条达肝气。

2.2 宣发肺气以开郁

肺主气,司呼吸。《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气者,皆属于肺。”说明人身之气均由肺所主。肺的呼吸运动带动全身气的运行,对调节全身气机起着重要的作用。故陈修园认为“气通于肺脏,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

悲和忧由肺精气所化生,是肺生理功能的表现形式,也是人体正常的情绪变化或情感反应,过度悲伤或忧愁,属不良情绪变化,损伤肺的精气,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素问·举痛论篇》曰:“百病生于气也,悲则气消……”《灵枢·本神》亦云:“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清代季楚重在越鞠丸方论中提到“所谓郁者,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也。然清浊升降,皆出肺气,使太阴失治节之令,不惟生气不升,收气亦不降,上下不交而郁成矣”。故《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说明肺在调畅气机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从肺主气司呼吸的生理功能出发,郁证出现气机不畅之表现均可考虑由宣发肺气以开郁来配合给予治疗。

2.3 调养心气以安神

心为五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心神能统领人的精神情志活动,《素问·灵兰秘典论篇》“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均说明心在人的情志活动中具有主宰作用。杜氏等[3]临床统计显示,焦虑躯体症状中心悸胸闷的发生率为72.4%。《伤寒论》栀子豉汤证“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可能涉及郁病中的“火郁”,而《金匮要略》奔豚病中“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提示奔豚病也具急性焦虑的特点。临床种种神智失常、神昏、癫狂、痴呆等病,前人皆从心治而取效。因此,在焦虑症的治疗中應注意根据患者病机特点,或清泄心火,或补养心气,以辨明心脏之虚、实、阴、阳来进行治疗。

2.4 调理脾胃之气以养神

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并非无源之水,必然有其物质基础,情志的物质基础来源于饮食水谷之精气。而脾胃地处中州,旁通他脏,化生气血,营养各脏,中焦如渎,亦为司水之枢。因此,脾胃功能失调必然导致气血津液的异常。《金匮要略心典·痰饮篇》云:“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提示情志异常在于气血津液的异常,而气血津液异常又与脾胃失调密切相关,临床上情志病患者多有食欲、大便异常等脾胃失调的表现。

《金匮要略》开辨治情志病之先河,其方约而多验,为世人所推崇。如“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此乃五脏阴津不济,于是郁火扰动,故神志失常,病在五脏,先健脾胃,正如《金匮要略直解》所云:“此五脏皆虚,而土为万物之母,故先建其脾土,使荣卫流行,则五脏不失权衡而中气建矣。”同样,治疗梅核气以行气开郁、降逆化痰之半夏厚朴汤,也体现了郁证从脾胃治疗的特色。

2.5 益肾气以定志

肾居于下焦,藏精而主志,与神志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肾“在志为恐”,恐为肾志,若因久病失精、房劳过耗,精气内亏,致肾志不宁则恐惧不安,发为焦虑症。《灵枢·经脉》云:“肾足少阴之脉……气不足则善恐。”从遗传学角度而言,Kendler[4]研究观察1033对女性双生子,认为焦虑障碍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其遗传度约为30%,且认为这不是家庭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与中医肾司生殖、为先天之本的观念不谋而合,正是由于先天之本不足而致后天情志不调,出现焦虑症。因此,肾之精气(包含肾阴和肾阳)的盛衰直接关系到脑髓的盈亏及大脑功能的正常发挥。所以,补肾是治疗焦虑情志病的重要治法。

总之,调整气机以治疗焦虑症、根據患者五脏虚实进行论治,为中医治疗焦虑症提供了较好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冯兴中,王永炎.论“百病生于气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 37(1):5-6.

[2] Gelder M. Psychiatry[M]. Second editio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104-111.

[3] 杜凌阳,傅正.焦虑症和抑郁性神经症的情感及躯体症状比较[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4):246-249.

[4] Kendler KS. Major depression and generalised anxiety disorder:same genes (partly) different environments-revisited[J]. Br J Psychiatry,1996,168(Suppl 30):68-75.

(收稿日期:2014-08-06;编辑:梅智胜)

猜你喜欢
焦虑症情志气机
从气机升降失调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躲进“焦虑症”的刘太太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思虑过度所致失眠症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现代人当警惕知识焦虑症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金匮要略》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研究现状
慢性疲劳综合征与抑郁症焦虑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