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对中学课堂安全感建设的启示

2015-10-21 19:45廖娟花邹秀季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5年2期
关键词:老子人格管理

廖娟花 邹秀季

课堂安全感是教育的一个重大问题,至今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课堂安全感缺失的原因,既有来自学生的,也有来自管理和教师的。老子的管理智慧倡导柔性管理和圣人长而不宰的人格,其对当今中学课堂安全感的建设具有一定的规范意义。

一、课堂安全感及其意义

高效的学习,不仅需要有名师和优秀的学生,还离不开安全、有序的课堂氛围。一个安全有序的课堂环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然而现实却是,在应试教育背景的刺激下,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制造压抑课堂的现象愈演愈烈。美国教育家卡罗尔·西蒙·温斯坦就指出:“对太多的学生来说,学校是一个让他们感到羞辱、威胁,受到嘲笑、折磨、取笑,让他们觉得无能为力的地方。想一想什么时候学校对你是可怕的。如果你牢记这些时刻,并尽力保证它们永远不会发生在你自己的学生身上,你已经开始创建一个更安全、更有爱心的集体。”[1]我们的课堂曾长期处在填鸭式教学阶段,老师是绝对主角,学生唯有服从,即便新课改实施,学生的课堂安全感依然普遍缺乏。因此,创建有安全感的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良好的课堂安全感对学生人格培养和学习改善都有积极意义。一方面,它是发展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良好的课堂安全感,往往得益于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及科学、合理的情感教育,而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开朗、自信等积极人格的重要条件。刘冬岩女士认为:“人有没有安全感、归属感必然与有没有自尊、自信联系在一起。在课堂环境里,学生正当的安全感应该得到满足,他是树立个体健康的自我形象的重要内容。一个拥有健康自我形象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积极、主动、开放的态度。这种态度正是形成健康人格、道德人格最重要的基础性情感。”[2]另一方面,它也是改善学习的需要。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见这样一种现象:当学生易于在某位教师的课上体验到轻松、愉快之类的积极情绪,就会在课堂内外表现出更大热情与动力,学习专注度提高,成绩也会相应改善;反之,成绩则可能下降或迟迟难以改善。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注意到课堂安全感的价值,他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显然,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够获得充足的安全和愉悦感,他才有充足的信心展示自己的个性,从而创造性地发挥各项潜能。

二、课堂安全感缺失的原因

需要明确的是,这里所谓的课堂安全感,并非指一般的人身安全,而是指心理安全。当然,人身安全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学生在课堂上如果能做到基本上不焦虑、不恐惧、不孤独,这样的课堂就能称得上是安全的课堂。安全感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依照精神病学人际关系理论代表认为沙利文的观点,人类行为的动力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满足的需求,一类是对安全的需求,后者是心理性的,包括他尊、自尊、友谊和爱、归属和依赖等超出身体组织和器官需求之外的一切活动的需要。”[3]那么,造成学生安全感不足的基本原因,是某方面或几方面需求得不到满足。具体地说,造成课堂安全感需求缺乏的原因,既有学生个人认知、性格的因素,也有学校管理者管理不当和教师教学方法不足的原因。其中,前者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教学管理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往往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行为加以改善调节,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功能。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教室环境的原因。教室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场所,教室的布置必然影响学生的心理体验。温馨如家一般的教室应该是一个可以供人轻松、愉快学习的乐园。现实情况则是,有些学校有意无意中会把教室布置得像战场,缺少起码的人文关怀。教室随处张贴各种夸张性标语,弥漫着应试主义和追逐个人利益的露骨气味,还有公布考试成绩,搞各种评比,这不仅给学生造成持续的压抑感,甚至还会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工于心计、不善合作的冷漠人。更有学校出奇招,把某些教室后墙打通安上镜子,方便在隔壁的教师办公室随时监视学生的一举一动,如此举动虽然可以制止学生的一些不适当行为,但也不排除会给部分学生带来极大的不自在,使学生总是悬着一颗心在学习。这些所体现出来的关键特点就是“高压”,归根结底源自于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不信任感,始终认为只有从各方面严格管控学生,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我们不禁要问,让学生害怕的爱,才是最好的爱的方式吗?或许未必如此。道家创始人老子就曾指出:“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4]因之,仅从老子角度而论,让人望而生畏的管理并不是最有价值的,而老子最崇尚的价值则是自然、无为,意在为每个人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

2. 教师的原因。学生的课堂感缺失,很多是教师的不合理行为赋予的。印度教育家克里希那穆提就指出:“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关系。教师是不是有意无意地保持着一种优越感,总是占据重要的地位,使学生有一种‘我必须被教育的自卑感,在这个格局中显然不存在关系。它导致了学生的恐惧,一种压迫和紧张的感觉。”[5]教师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首先,不合理的提问方式。有些教师提问往往不考虑问题的难度与学生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甚至为了惩罚某些调皮学生,故意出难题当众让学生难堪。殊不知,这样不仅可能使被提问学生产生挫败情绪,还可能影响其他较敏感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从而给课堂整体气氛埋下不和谐的隐患。其次,繁重的作业负担。有些老师出于教学压力,习惯给学生布置繁重的课后作业。这势必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使他们产生一定的焦虑心理。当然,这里并非说合理的作业练习不重要,而是指如果各科教师能多付出一点,制定合理的作业结构,甚至尽量在课堂内把问题解决。这样的高效课堂,更能促成学生以高昂、积极的心态应对课堂学习,有利于克服厌学情绪。再次,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方式。一般来说,可以将教师的管理方式分为民主型、放任型和专制型三种类型。民主型管理方式易形成和谐愉快、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专制型管理易导致情绪压抑、气氛紧张;放任型的管理则易使课堂教学心理环境自由散漫、我行我素。其中,最好的管理方式是民主型。最后,教师的教学风格。如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等都会影响课堂安全感的体验。

3. 学生自身因素。老师同样一个行为,在不同的学生心里却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如,有些学生认为老师会偏爱学习好的学生,因而课堂表现自暴自弃,平时不敢参与班级活动,也怯于回答老师的提问,所以时常被不安的心理体验笼罩;外倾型人格和内倾型人格对课堂安全感会有不同感受,敏感的学生更易受坏境的左右;一些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见到异性教师也会不自觉地产生紧张、不安等心理感受;少數学生存在社交恐惧现象。所谓社交恐惧,又名社交焦虑,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心理,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所以,表现出社交恐惧的学生,相对更容易分散精力,从而影响他对课堂安全感的体验。

三、老子思想在课堂安全感建设方面的应用

客观地说,学生的不安全感,很大程度源于学校的管理方式、教师的任课风格等。现在的中学管理尚未摆脱唯分数论的指导思想,易忽视学生的情感。同时,专制型教学方式在中学课堂依然较为普遍,缺乏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尊重的整体氛围。老子哲学包含丰富的管理智慧,其所指的圣人既是社会管理者,同时又是教育者,承担着教化百姓的角色。所以,老子的管理思想与当今中学课堂安全感管理有一定的可沟通性,其倡导的“柔性管理”、“无为管理”方式以及圣人谦退、长而不宰的人格对当今创建有安全感的课堂存在一定的借鉴价值。

1. 希言自然。学校之所以在学生身上施加各种高压政策,其实质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缺乏基本信任,因而总是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掌控学生。事实上,这样的管控往往无法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而且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容易致使其长时间沉浸在压抑、紧张的焦虑环境下。老子认为,让学生害怕的管理方式并不是最好的管理方式,“自然”是其思想中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要相信事物有自我发展完善的潜能,鼓励给予学生适当的自由发展空间。没有了自我中心,就会有非同寻常的力量和美。老子说:“我好静,而民自正”。[4]把它应用到课堂安全感管理,即是说教育者要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干预行为,让自己也学会安静一下,其实很多时候,学生是可以自我激励、自我暗示、自我成长的。比如前文提到的分数排名,其目的无非是借助排名的形式让优秀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使落后学生产生拼搏的动力。可是,这有时是建立在让落后学生不堪甚至被同学嘲讽的基础上的,结果可能给部分学生平添一丝尴尬、焦虑之情。所以换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柔性处理方式,比如只是每次测试后单独找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谈心,既可以维护他们的自尊,又能达到增强其学习动力的目的岂不是更好?而压制如果过度,更大的危险将会随之产生,“民不畏威,则大威至”,[4]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校园经常会有学生跳楼的惨剧发生。

2. 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并不是全然无所为,让教育者完全作壁上观,这样的课堂显然是不存在的。如果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错误行为也一概不加制止,课堂搞得一团糟,学生同样会缺乏安全感。据美国教育学家温斯坦调查,美国学生在管理方面对教师的希望是限制。故而,所谓自然、无为实质上只是到达无不为的手段,它与教育者适当的“为”并不矛盾,所以老子说:“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4]关键在于教育者的“为”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学习、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教育也必须考虑每位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比如前文提到的外倾型人格与内倾型人格,老师要掌握灵活的沟通策略,在全面了解不同人格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与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精神一致的,它能为感化渴望被呵护的学生心灵创造一个合宜的突破口,并最终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

3. 知不知,尚矣。在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段值得思考的话:“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这种情况,现今课堂也时有出现。有些教师往往不能把自己摆在正确位置,习惯把自己当权威,有时与学生发生摩擦,先反唇相讥,给学生穿小鞋,这只能破坏班级的整体和谐氛围。教师只有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才能真正平等地与学生交流,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越把自己往低处放,反而越是能站立得更高,“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4]所以作为老师有时主动放下架子,甚至主动承认自己的不知,反而能获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这也正是老子所揭示的道理:“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4]其实,课堂安全感的好坏,除教学技巧等因素外,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教师人格的修养,也即如何赢得学生内心爱戴的问题。而老子对教育者的忠告是,要有真正为学生服务的情怀,把属于学生的归学生,所谓“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4]

4. 圣人皆孩之。一般而言,成绩欠佳学生在课堂更缺乏安全感。事实上,没有学生是不可以教育的,而落后学生尤其需要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怀与鼓励,有时一个期待的眼神,也许可以帮助学生拾起久违的信心。这就要求老师要拥有把所有学生当成自己孩子一样爱护的修为,“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4]时刻保持宽容心,多给一些善意的鼓励,容忍其暂时的缺点与不足,而非动辄以自己的强势身份给予批评甚至冷落,这样的教学管理才不至于伤害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就有利于营造一个相互信任、共同成长的课堂氛围。所以,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4]成绩好的学生,教师要善待他,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也善待他,这就是一个教师真正应该养成的职业操守。这同样体现在第27章:“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4]而老子所以有“圣人皆孩之”的思想,乃是由其一贯坚持的平等精神决定的。

总之,造成课堂安全感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个人的原因,也有学校管理和教师的原因,后者往往是主要的,也是可以预防的。而老子的管理智慧与当今课堂安全感管理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其柔性管理思想和圣人人格能在其中发挥一定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温斯坦.中学课堂管理(第一版)[M].田庆轩,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7.

[2]刘冬岩.创建有安全感的课堂[J].中国教育学刊,2013:04.

[3]叶浩生.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202.

[4]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克里希那穆提.教育就是解放心灵[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7.

猜你喜欢
老子人格管理
以鸟喻人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漫画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智者老子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寻找老子【三】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