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背景下茶农职业化发展研究

2015-10-21 19:13屈锡华刘洋王红波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20期
关键词:茶农培训

屈锡华 刘洋 王红波

摘要 在茶产业逐步走向产业化,茶农也正在实现职业化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对广西三江县茶农职业发展的实地调查,从教育培训、专业化、市场化和组织化4个方面分析了茶农职业化进程的特点及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促进茶农的职业化发展。

关键词 茶农;职业化发展;培训

中图分类号 S-01;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20-383-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ea industry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and tea grow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of Sanjiang County in Guangxi Provinc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in tea grow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 from fours aspects of educational training, professional, marketization and organization,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 growers.

Key words Tea grow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rain

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和粮食安全面临“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一方面,随着城乡统筹战略的实施,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务农兼业化日益严重,部分地区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利用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局部地区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已经显现[1]。为了解决这一矛盾,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并于同年12月由农业部正式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试点工作。从本质上讲,职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在劳动力分化层面上的具体体现。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生产链条的延伸以及劳动分工与协作深化。农业产业化即农业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关联,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链接起来[2],并向非农产业延伸而形成产业链。而产业链不断延伸促使原本分散的、互不联系的农民个体逐步走向专业化分工,从而形成不同的专业部门,进而实现农民职业化。概言之,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实质上在不断促进农民专业化、职业化。因此,研究以茶产业发展为切入口,通过问卷调查,从教育培训、专业化、市场化和组织化4个方面对茶农职业化进程的特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建议。

1 三江县茶叶产业发展情况

三江县位于广西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土地总面积2 454 km2,其中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0%以上,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由于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水、热、光、土壤条件好,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优势使该县成为茶叶的优质产区。三江县政府因势利导,将茶叶生产作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从1989年开始至今的20多年间,三江县茶叶产量不断提高(表1)。

当前,三江县全县15个乡(镇),有154个行政村种植茶叶,通过政策引导,奖励扶助,三江的茶叶生产快速发展,涌现出八江、同乐、独峒、良口、林溪5个万亩茶叶大乡以及布央、八协等超过40个千亩茶叶生态村,建立形成八江乡布央茶场、同乐乡黄家能茶场、独峒乡大塘坳茶场、良口乡燕茶村茶场、林溪乡程阳茶场等大规模经营茶场。茶叶种植户每户平均拥有茶园面积3 733 m2,种植户拥有的茶园面积最小的有2 333 hm2,最大的有133 333 m2,拥有6 667 m2左右茶园的种植户较多。茶场中包含有茶园、茶基地和茶叶加工厂,茶农分布在不同的茶叶产业链环节中,分别从事着茶叶种植、茶叶采摘、茶叶加工、茶叶销售以及茶叶经营管理的工作。由此,三江县被列入国家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农业部茶叶标准园建设县、广西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

2 三江县茶农职业化发展的概况

三江县茶叶产业的发展促进茶农职业化的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1989年至1999年间,三江县地方政府开始探索茶叶产业化发展,引导和帮助农民走上规模化、专业化种茶的道路。这一时期的茶叶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种植环节,而销售主要依靠外地的茶叶收购商。相应地,茶农文化素质水平普遍较低,缺乏专业生产技术知识,主要依靠传统经验种茶,市场经营意识薄弱,茶农内部的职业分化不明显。

进入2000年后,三江县与国家地方特色农业扶植政策衔接,扩大茶叶种植面积,综合开发茶叶产业链,重点扶持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的茶叶村、茶场以及茶户。随着茶叶产业化速度加快,产业链从生产环节拓展到加工、销售环节,茶农内部开始出现显著的职业分化,部分茶农脱离种植领域,开始从事茶叶产业链其他环节的业务,如经营茶叶加工厂、销售公司、茶楼茶庄等。与此同时,随着农民“绿色证书”教育开始实行,这一时期茶农接受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范围扩大,茶叶技术和技能水平进一步提高,部分茶农由于经验丰富、熟练掌握技术,成为种植能手、加工能手、茶叶技术推广人才。

2010年之后,茶叶产业已经成为三江县的主导产业,呈现出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经营和组织化发展4个特点。①规模化种植。全县分区域建立茶叶生产基地,现有5个万亩茶乡,154个茶叶种植行政村。②标准化生产。至2013年全县已经新建两个大型茶厂,引进两组全自动化红茶加工机械,引进茶叶专用色选机20台,兴办了12个茶叶色选厂和大小茶叶加工企业540家。③科学化管理。三江县分类对老茶园进行品种改良、病虫防治管理,建立标准生态茶园。全县9 200 hm2茶园全部开坡改梯,實行施肥和管理标准化,推广实施应用茶园生态管理技术。至今全县通过无公害基地认定、A级绿色食品基地认证、有机茶基地认证等标准化茶园种植基地认证已经超过450 hm2。④组织化发展。三江县采用“公司+农户”和“合作社或协会+农户”等组织化模式推动产供加销一体化经营格局的形成。此外,三江县还扶持成立了48家茶农专业合作社,并通过表彰种茶大户、产茶大户和销售大户,树立榜样示范,推动农民职业化发展。

随着茶叶产业的发展,三江县茶农的人数逐年增加,由最初的几万人扩大到现在的三十多万人。不仅如此,茶产业链的延伸和专业化还促进了茶农进一步分工分业,参与到包括品种改良、茶叶采摘、生产加工、营销储运、经营管理等各个茶产业链的环节(表2)。

3 茶农职业化发展调查

研究对三江县228名茶农进行调查,了解其职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被调查者男女人数相差比较大,男性居多,占被调查者总数的66.2%;年龄以41~50岁居多,占被调查者总数的52.6%,其次是31~40岁,占21.1%。而且从从事茶叶产业年限分布来看,从业时间5~10年的较多,占58.3%,其次为10~15年,占23.2%,由此可见,茶叶种植能手培养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的生产实践与锻炼。茶农要想实现农民职业化,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成组织”的现代职业农民,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与培育。被调查者大部分是群众,占55.7%;非村干居多,占86%;被调查者家庭年收入以1万~5万比例最高,占62.7%,其次是5万~10万,占21.5%。由此可见,茶农中应该大部分人通过茶叶种植或者加工获得收益,部分人通过茶叶公司运营管理获得高收益。

3.1 教育培训方面

在受调查的茶农中,具有初中、中专文化的茶农占到85.1%,并且主要是通过参加农校、农广校及中专院校的成人教育获得学历,基础教育较弱。

职业培训方面,尽管三江县积极组织农民参加阳光工程、绿证工程、科技培训星火计划等培训项目,并且每年至少举办3次针对茶叶种植、茶叶加工、茶园管理的培训。但是在受访茶农中,参加过8次及以下培训的占到82.9%,8次以上的只占26.1%,这与大多数受访茶农10年以上的从业经验不相匹配。茶农不愿意参加职业技术培训的原因主要在于“与生产生活相冲突,浪费时间”、“技术已经很熟练”和“培训形式化,不适用”。另一方面,80%以上的茶農表示是通过参加政府组织的培训和参加农广校、农业职业技术学校等获得相关技能的,并且意识到需要进一步掌握科学种茶技术,否则难以适应未来茶叶生产科技化、机械化和标准化的更高要求。由此可见,职业培训是茶农获得技能的重要途径,多数茶农也有进一步学习的意愿,但由于培训安排不合理、内容缺乏针对性、方式单一等问题,降低了茶农职业培训的积极性。

3.2 茶农专业化方面

3.2.1

茶叶产业经营管理、销售及技术服务推广专业化人才相对匮乏。如前文所述,三江县的茶农已经参与到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但是分布非常不均衡,种植、加工环节上的农民已经远远超过了管理经营、服务环节、销售环节。根据三江县茶叶办和农业局提供的信息,全县茶农逾30万人,但是经营管理类茶农、茶叶经纪人和技术服务推广人员分别只有约360人、250人和130人。在问及“茶场发展最紧缺哪些人才”时,受访茶农将“茶叶经营管理人才”“市场销售人才”“种植技术人才”列在了前三位。

3.2.2

茶农职业技能认定不够。三江县近几年加强茶叶生产管理的标准化和产业化,促进了茶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据调查,84.2%的茶农专注于茶叶的生产经营,77.2%的茶农能够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茶叶种植、茶叶加工和茶叶管理。尽管如此,茶农的职业技能认定远远落后于茶农职业化的发展需要。据调查,46.9%的受访茶农没有任何职业技能认定证书,另外53.1%的茶农获得的证书主要是短期培训后的结业证明,而非专业技能资格认定。究其原因,虽然与茶农对于职业技能认定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缺乏茶农职业技能认定相关的统一的培训、考核、评价、认定管理体系。

3.3 茶农市场化方面

目前三江县茶农的生产经营呈现出“重政策轻市场”的特点。根据调查的结果,89.5%的茶农都比较了解相关政策,83.4%的茶农表示会经常关注政策信息。茶农对政策的需求程度依次是政府资金扶持(32%)、信贷支持(18%)、土地流转服务(16%)、农业信息和技术服务(11%)、农产品销售服务(10%)、农业保险扶持(7%)、解决设施用地占(3%)和农资价格优惠(3%)。另一方面,茶农对于市场信息的敏感程度较低,仅有46.9%的受访茶农表示会通过电视或网络了解茶叶市场,并且主要目的限于对比茶叶价格。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包括:①三江县的茶产业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推动,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直接关乎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茶农的直接利益;②茶叶市场管理体制不完善,未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致使无牌小型茶叶加工厂以及小型茶叶企业“搭便车”,以及次茶和假茶滥竽充数等现象严重,加大了茶农市场经营的风险;③茶叶市场信息化建设滞后,茶农缺乏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

3.4 茶农组织化方面

农民的组织化即农民将分割的茶叶生产、经营环节加以续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联合体,依托各种形式的农业经济组织实现组织化发展。2007年开始,三江县开始鼓励茶农组织化发展,重点鼓励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据三江县农业局资料显示,目前三江县有茶叶专业合作社115家,另外,龙头企业48家,茶叶协会65家,已经形成了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以龙头企业和协会为辅的发展格局。其中,茶叶专业合作社在茶农组织化和生产经营方面发挥着尤为突出的作用。三江县多数茶农加入了当地的茶叶专业合作社,改变了以往茶农各家各户独自种茶、炒茶、卖茶的小农经营方式。茶农专注于种茶,合作社则统一进行销售。2013年,有53.3%的茶农通过专业合作社销售茶叶。这种组织化的经营方式不仅大大降低了茶农直面市场的风险,同时有助于形成茶叶经营的规范化和品牌化。

虽然茶叶专业合作社对茶农的组织化发展大有裨益,但是由于合作社规模偏小,100人以下的组织达到72.4%,这决定了对茶农的带动作用有限。合作社的规模受制于土地流转的规模。三江县土地由于受道路、沟壑、山梁等因素而被切块,很难形成较大规模土地流转;此外,土地流转出现的不规范行为,如农户土地流转不签订合同、不规范的自发土地流转等原因也人为地加大了土地流转的难度。

4 政策建议

4.1 教育培训方面

4.1.1

构建茶农职业培训体系。首先,由县政府牵头,专设职业培训经费,用于支持农广校培训设施建设、师资建设以及组织交流活动,对农广校在茶农职业培训项目中给予倾斜,给予其项目扶持,并且加挂茶农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牌子。其次,通过政府购买、委托、招标等方式,鼓励各类培训机构参与茶农职业培训工作。具体可以采取“培训机构+茶园(基地)”的方式,针对茶园内所需要的各种人才,联合开展定向培训。政府相关部门对社会培训机构的资质、师资力量、基础实施、培训方案等方面进行审查和监管。

4.1.2

推进职业技能的鉴定和认证管理。为了强化茶农的“职业属性”和“职业标识”,吸引更多的茶农主动参与职业培训,应该从3个方面完善茶农职业资格认证制度。①加强资质认证机构建设。建立农业部门牵头、茶叶管理部门等参加省级以上职业技能认证培训,成为职业农民的认证机构。可以借助农广校系统农民教育培训主渠道作用,对有某些特长的优秀农民进行专业化职业化培训,成绩合格的农民颁发相应资质证书。②建立考评人员队伍。努力扩充考评员队伍,积极组织茶产业相关部门人员参加有关考评人员的资质培训班;坚持考评员聘用制度,完善考评员聘用管理办法,明确考评员的职责、义务和权利[3]。③规范职业资格认定程序及管理机制。以《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办法》为依据,结合茶产业发展特点及当地茶农实际情况,制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方案,形成包括认定机构、认定目标、资格审查、考核审定等在内的职业技能认定流程。从知识技能水平、生产经营能力等方面建立茶农职业化的认定标准,形成初、中、高三级考核体系;制定茶农档案管理制度和动态考认定管理制度,对已取得职业资格的茶农进行分类建档、实绩考核与报告。此外,还应将茶农是否获得职业资格认定以及职业等级作为获得项目、资金、土地流转等政策扶持的重要条件。

4.1.3

对茶农进行分类培育。茶叶产业链细化,分为种植、加工、销售、经营管理、服务这几个环节,每个细化的环节都可以成为一种职业或几种职业。茶农通过分类,可以更具有针对性地参加相应的职业培训,提高相应的技术水平和素质,以实现茶农职业化。具体可以把茶农分为3种类型进行分别培育。

(1)生产型茶农。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的生产型茶农是三江县茶产业发展的主力军,除了进一步普及和加强现代茶叶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的培训外,还应结合茶叶区域布局规划,围绕茶叶产业的规模化、科学化和标准化,通过政策扶持,重点培育具有多年从业经验、生产技术较高的种植能手和加工能手,鼓励其扩大规模经营,进而带动其他茶农的发展。

(2)经营管理型茶农。随着茶叶产业链的延伸、生产经营专业化和商品化的升级,三江县亟需经营管理型茶农。应该针对茶叶基地、茶叶园、茶场、茶叶企业、茶农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者,以及茶叶经纪人,开展营销能力和管理能力培训,增强其茶农市场意识、销售能力和组织管理水平。

(3)科技推广及服务型茶农。这类茶农决定着茶叶产业整体的科技水平、产业链延伸交融程度和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潜力,以及对茶农的技术支持及服务。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科技型茶农从事研发、茶叶品种改良、生产工艺优化、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等工作。加大资金投入,邀请具有高技术水平的专家对茶农进行实践指导教育,突出职业技术知识培训以及技术实践。

4.1.4

培育“茶农继承人”。培育“茶农继承人”关乎茶产业的长期发展和茶农职业化的可持续性,应该重点培育3类“茶农继承人”。①18~40岁的中青年茶农。对这部分茶农的培训应该涵盖两方面,一是旨在提高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普知识水平的基础培训,二是以围绕茶叶产业运作全过程为主线,开展包括茶叶生产技术、创业理念、职业规划、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职业培训。②返乡农民工。近几年来,随着茶叶生产经营收入的提高,吸引了众多农民工返乡创业。这部分农民在外打工期间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创业的动机和能力较强,应该从资金支持、项目带动、税收优惠等方面为其从事茶叶生产经营创造有利条件,并为其提供创业能力、营销经纪等方面的培训[4]。③女性茶农。当前三江县的茶农主要以男性为主,但是在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等环节,女性茶农的作用愈发重要,因而应该选拔一部分优秀的女性茶农,提高她们在茶苗扦插、茶叶机械采摘等方面的专业技能。

4.2 规范茶叶市场管理,促进茶农市场化发展

4.2.1

建立茶叶市场管理制度。首先,由地方工商管理部门、农业局、茶叶办以及茶叶协会等各个茶叶产业相关部门及组织按照国家茶叶市场管理相关规定,联合协商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茶叶市场管理制度规定。其次,对市场经营行为加以管理,严格要求各个茶农茶商做到牌照经营、文明买卖、明码标价、货真价实;然后,对茶叶质量加以管理,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对茶叶质量进行筛检,严惩以次充好、以假乱真、销售掺色素茶叶的不法行为;最后,由工商、技术监管、农业等部门进行统一监督管理,加大对掺杂、使假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保证茶叶市场价格的透明度。

4.2.2

拓宽市场信息渠道。首先,在茶园、茶基地、茶叶市场等覆盖地区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加强网络信息建设,形成茶叶信息化管理体系;其次,建立茶农交流沟通的信息平臺,由政府部门牵头,专业合作组织、茶农协会、龙头企业等组织协助,积极引导茶农参与展会、博览会、交易会等活动,以此来增强与外界茶叶市场的接触,拓宽市场信息渠道,全面了解全国茶叶市场甚至国际市场信息,从而增进对市场的了解程度。

4.3 专业化、组织化方面

4.3.1

加快土地合理流转,夯实茶产业化、组织化发展的基础。土地流转是茶叶生产经营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基础,而后者又能促进茶叶产业经营组织的发展,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应对三江县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区域化、片区化整合土地,以依法、自愿、有偿为原则,建立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合理流转机制;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三江县发展情况的土地流转形式。除了优化以地量化入股,集体统一经营的传统流转方式之外,还可以建立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以土地经营流转为主要业务,组织农村土地存贷。农民可以把不想耕作的土地“存”到合作社,收取固定的租金,其他人也可以花钱到合作社“贷”地耕作[5],从而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利用。

4.3.2

发展多元产业化经营组织,提高茶农组织化。通过资金支持、项目支持和政策支持,在土地规模经营的基础上,以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为重点,联合当地茶叶种植大户、加工大户、销售大户等发展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引导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跨区域经营以及大规模经营,以此来吸引更多茶农加入合作社,增强茶农组织性。发展茶叶龙头企业,将茶产业链上游的种植链纳入企业生产规划和产品开发质量安全控制的技术体系,并通过合同制等利益联结机制, 把分散的茶农组织集中起来,对其种植技术实行统一规范指导,带动茶农专业化、规范化从事茶树种植。

参考文献

[1] 何小勤.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研究——基于浙江省农村的调查[J].人口与经济,2013(2):69-77.

[2] 虞锡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本质特征和实现形式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2(10):16-20.

[3] 周一波.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的探索[J].江苏农村经济, 2012(8):63.

[4] 吴小颖.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培训效果分析——以福建省茶农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4-17.

[5] 李振义.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的思考——以河南省光山县江湾模式为例[J].甘肃农业,2010(3):59.

猜你喜欢
茶农培训
欢迎订阅《中小学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
为茶农送上“及时油”
茶农创业培训现状及创新发展对策分析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茶乡人家
快乐的小茶农
基于茶农需求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
茶农茶企鱼水情 共同发展兴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