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2015-10-21 19:02申一彤王文卉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19期

申一彤 王文卉

摘 要:在详细研究了咸阳市中山街整体空间格局、街巷空间特色及其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总结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如何出运用城市设计手法对其进行改造更新。达到了修旧如旧,延续历史的目的,并实现了保护与更新的有机衔接,为今后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咸阳中山街;生活传承

1 研究背景

咸阳作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形象对于我国文化起着重要的宣传作用。自古以来,中山街地区便是古咸阳传統城市生活区的典型代表。随着近年来咸阳市中心向北迁移,中山街地区作为旧中心区逐渐走向衰落。但是,其保存完整的空间格局、典雅的古城风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咸阳明清历史文化体系的精华,仍旧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如何将保护与开发平衡,在不破坏历史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创造出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发展方式,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研究。

2 现状解析

2.1中山街概况

中山街地区位于咸阳南部的老城区内,西起乐育路,东至渭滨路,南依渭河,北临人民路,依托咸阳渭河古渡口自发而成,与渭河有着历史性的共生关系。民国至解放初期,沿街形成热闹商市。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山街地区都是咸阳的城市中心,是咸阳最繁华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结构的变化,中山街的中心地位逐渐被人民路所取代,开始走向衰败,但仍较为完整地保存着明清街道格局和古朴、典雅的古城风貌格局[1]。

2.2特色遗存

中山街区是典型的旧城中心街区,街区功能多样化,集商业、金融、古玩、医疗、办公、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身,鼎盛时期繁华喧嚣。中山街的商业性质传承了其古街的商品多样化且都小规模的特点,避免了大商场、大超市等流行元素的侵入,进而保留了安静的环境和清幽的街道氛围,形成了其生活化的特点。

2.3功能性衰退

中山街地区延续了中国北方传统居民的生活方式,建筑内部以砖木结构为主,然而大部分传统建筑内部条件早已落后于现代生活。可想而知,大量这样的建筑聚集在此,加上匮乏的基础设施,导致该地区人民生活环境恶劣,生活品质低下,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加速了中山街地区的衰退进程,改造更新为题亟待解决。

2.4 传统特色衰退

近年来,部分居民自建房现象严重,由于缺乏统一的设计管理,导致材料和风格多样零碎,与传统街区风貌不协调,传统街区的形象遭到严重破坏。其中,西段破坏情况最为严重,尤其是文庙西侧出现部分工业厂房和现代居住小区,对老街的风貌产生较大的破坏,而拓宽后的学道门巷的街道形式和比例与传统空间格局更是格格不入。

2.5街巷空间特色

中山街地区具有有机统一的整体空间结构,脉络清晰的个性化空间肌理,层次分明的空间组织序列。中山街地区的大部分街巷具有较强的封闭性,且并道路形态曲折,沿街的宅前空地参差错落,使得街道界面富有韵律感,营造出温馨亲切的邻里空间。在更新改造时应尤其注重对于街巷空间特色的运用,保护街道的的可识别性。

3 保护策略

传统生活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是历史街区的灵魂 ,失去了传统生活,不仅割断了历史街区的人文活动,也割断了物质环境的人文内涵,历史街区的真实性和韵味将受到损坏。因此,物质环境与生活方式共同构成了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对两者共同保护,才能达到历史街区真实性、完整性与延续性的保护要求。中山街保护的规划策略为:以生活传承带动街区的活力复苏和物质环境更新,并实现物质环境与生活方式的统一融合,即以传统生活内容的传承、升华带动街区的功能提升和文脉延续,以传统活动的发生、串联引导街区的空间环境更新,从而塑造连续丰富的街区生活和空间意象,促使老城历史街区的活力复苏以及生活延续、场所延续和情感延续。

3.1 挖掘文化,恢复多样生活

深入挖掘街区的传统文化资源,提炼出街区的文化特色,保持并恢复对街区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活动,恢复街区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内容,适当注入根植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商业活动,促使街区恢复生活的多样性和文化特色。对于古物遗存建筑,如古寺庙、古台、古亭等空间标志,通过有机更新的方式使之成为观赏、旅游、休憩的场所。

3.2 延续历史,保护传统格局

对于保护传统空间格局,要从一下两个方面入手——保护中山街地区特有的整体空间环境以及保护和更新街巷传统风貌和空间环境,主要目的是保持其历史场所感不被破坏。

3.3 循序渐进,保护传统商业

采用渐进式的保护方式,保持街区功能构成与社会网络的相对稳定,以达到延续历史真实的目标。增加传统商业活动是提升街区活力的有效途径,也可以丰富街区的文化信息,并有助于实现城市的文化传承。但是,过度的商业行为往往会使历史街区演变成为传统商业街区,而失去传统生活和人文内涵特色。因此,规划通过保持街区功能形态、控制建筑改变用途和严格限定新植入商业活动的比重及业态,以延续街区原有的功能定位。同时,借助街区功能提升与环境整治,留住并回流部分原住民,延续传统社会网络与邻里关系,以保持街区的传统印象。

3.4 提升内涵,延续情感回忆

发掘街区空间环境对应的生活原型,延续传统的生活方式,提升街区空间的传统生活意象,营造鲜明的场所精神,使街区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精神相互依存,唤起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情感记忆。生活传承重在延续地域文化精神,而不必拘泥于具体的形式,针对传统生活的特性,可以通过生活继承、组织活动项目再现和场景展示等方式予以延续。

3.5出行优先,改善交通系统

交通应最先解决的问题,应是可达性的落实。对于中山街区,保持原有尺度和出行方式则与可达性同等重要。在区内应鼓励步行,严禁机动车的进入,限制摩托车的出行,在完善区内道路的基础上,加强与渭河滨江路的联系,将外部交通系统渗透进来,形成完整的步行系统。

4 总结

历史街区保护已经从最初的物质空间保护发展到对物质、经济、人文等的全面保护,不仅要求“貌合”,更要求“神似”,达到“形神兼备”的特点。本文分析借鉴咸阳市中山街为例,提出了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互助共存的整改思路与方法,为今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袁方.咸阳中山街地区空间特色解析与保护更新探索现代城市研究[J].2010(8).

[2]阮仪三,王 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12-16.

[3]阮仪三,孙 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城市规划,2001,25(10):25-32.

[4]夏健,王勇,李广斌.回归生活世界——历史街区生活真实性问题的探讨.城市规划刊,2008(4):99-103.

[5]张曦,葛昕.历史街区的生活方式保护与文化传承——看苏州古街坊改造.规划师,2003,19(6):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