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管体制改革十周年基层变化之我见

2015-10-21 17:16华永凯黄慧华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30期
关键词:基层

华永凯 黄慧华

【摘 要】水管体制改革自2005年实施以来,已走过了十个年头,笔者作为改革最前沿的基层单位人员,感受颇深。本文将从基层人员角度出发,通过描述亲身经历,全面深入剖析水管体制改革给基层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对水管体制改革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水管体制改革,基层,改革变化。

2005年水管体制改革正式实施,作为水管体制改革的亲历者和实践者,笔者对改革十年来的变化感触颇多:改革初期深感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改革过程中带着种种疑虑一步步实施改革方案,一直到改革十年来喜闻乐见累累硕果。笔者一直扎根基层,基层的变化更是明显和巨大;下面结合实际谈几点个人浅薄之见。

1 改革前水管单位基本情况

根据水利部调研,长期以来全国绝大部分水管单位在改革前普遍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经费短缺、机构臃肿、管理粗放等突出问题[1],笔者也感同身受,主要表现在:

1. 1单位性质不清

水管单位缺乏科学定性,既不像事业单位,又不像企业,管理单位内部长期事、企不分,既影响了工程的管理,又阻碍了单位的发展。

1. 2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水管单位管理体制不顺,权责不明,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作为流域管理机构特别突出。内部运行机制不活,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不能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

1. 3经费来源不畅、保障不足

水管单位大都被定为差额补助事业单位,财政拨款远远不能满足工程运行费用和人员工资。笔者所在单位每年仅能通过少量岁修经费对工程进行维护,人员经费保障率不到一半,造成单位经常为经费发愁,不能很好履行自身职责。

1. 4机构设置不科学,人员结构失衡

单位内设机构设置不科学,非工程管理岗位多,水管单位真正急需的工程技术人员严重短缺,无法发挥技术优势。

1. 5内部管理粗放

工程管理粗放,管理手段落后,技术含量不高,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难以做到规范化管理。低水平的管理,导致管理成本高,影响了工程的维护管理。

在国家实施公共财政政策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对公益性工程实施规范的财政支持,水管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 改革目标和取得的成就

结合国家和上级提出的要求,基层水管体制改革主要在单位科学定性、畅通经费来源渠道和推行水利工程管养分离等方面开展,同时鼓励大力开展多种经营。

改革开展以来,基层单位通过学习改革精神、制定实施方案、推行“两定”测算等方面开展相关工作;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水管体制改革顺利通过验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

2. 1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

基层流域管理机构为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纯公益性事业单位,承担着水利工程管理、防汛抗旱等公益性任务;通过水管体制改革,改变了过去长期以来基层流域管理机构法律地位不明晰,政、事、企不分的模糊状况,回归到水行政管理这一原本应有的角色定位上来,促进了流域管理机构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加强了对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2. 2人员管理和责任落实方面

在人员管理上,改革前,政、事、企不分,改革后,对各类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其中,行政执行人员参照国家公务员进行管理,事业编制人员通过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由固定用人制度向合同用人制度转变,建立一套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同时分流的人员得到了妥善安置,为单位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水管体制改革实施后,各项工作责任的落实比以前更加到位。一方面,职工的责任主体意识普遍增强。依照公务员管理的行政执行人员通过学习《公务员法》及公务员行为基本规范等知识,依法行政、自我约束的意识明显增强,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依法处理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事业编制人员通过实行人事聘用制度改革,大家的合同管理意识明显增强,均能够按照聘用合同的约定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责任追究实现了规范化和制度化。

2. 3水管单位规范化管理方面

2.3.1 畅通了资金渠道

长期以来,由于国家投入的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不足,导致工程老化、退化,严重影响防汛安全和工程效益的发挥。水管体制改革实施以后,国家畅通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资金渠道,基本上能够满足工程实际运行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补偿了公益性资产的耗费,减少了工程老化、退化现象的发生,保持了工程的完整、安全和正常运用。

2.3.2工程管理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

水管体制改革实施以来,特别是管养分离推行以后,单位的职能定位更加清晰,管理人员职责更加明确,极大地促进了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

2.3.3管理上有了突破和创新

在管理理念上,提倡并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改革,基层单位一直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作为水管工作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实,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一切依靠职工,领导的角色和作用从过去事无巨细的直接指挥和管理中转变到主要为职工参与决策提供机会和场所。

在管理方式方法上,更多采用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在内部管理中,强制性的行政方法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诱导性的思想教育方法和行政激励方法以及科学的目标管理方法,从而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 4改革以来取得的效益

10年来,国家投入大量维修养护经费用于管养分离后的工程维护。通过该经费,基层单位在保证工程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工程面貌,加强水土资源开发,强化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在流域、区域管理结合的道路上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笔者所在单位通过10多年的经费投入,硬化堤顶防汛道路近100km,每年养护护堤护岸林10万余株(含更新),修建堤坡排水溜子500多处、堤顶纵向排水沟50多km,新建各类附属设施,包括宣传牌80余处、里程桩近1200处、路障30余处;同时开展了工程的日常养护。

維修养护资金的投入,有效保证了工程现状标准不降低,工程面貌较改革前大为改观,使直管工程呈现出“一河碧水、两岸风光”的景色;笔者所在单位先后30余次获得上级和地方政府表彰(其中省部级3次),单位取得省级文明单位称号等集体荣誉,职工获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等个人荣誉,实现了单位、职工的和谐发展,带来了工程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四赢局面。没有水管体制改革带来的机制和经费保障,这些是不可能实现的。

3 对改革进一步的思考

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也通过了验收,但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需要不断去完善,水管体制改革亦如此。十年的发展,也是十年的总结,展望下一个十年,水管体制改革需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

3. 1人员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基层管理人员的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管理业务,技术人才依然缺乏;人才引进和成长的渠道不畅,存在人才流失情况。

3. 2维修养护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

目前,工程维修养护主要以基层单位为主导,维修养护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思维方式和习惯做法一时难以改变,不能及时适应新的体制。建议转变思路,开拓创新,大力推行维修养护工作物业化管理模式,为水管体制改革深入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基尧,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研究课题评审会上的讲话,北京,2002。

猜你喜欢
基层
巴南:党建激活基层治理“红色引擎”
基层巡览
关注基层智慧治理
水泥处理的基层和亚基层再生沥青性能研究
基层部队伙食保障存在的问题与措施
基层治理的三重境界
新时代如何加强与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走基层
基层治理之路
基层管理能否少盖点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