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北东块三类油层三元复合驱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2015-10-21 18:55张娜柳成志
当代化工 2015年6期
关键词:砂体物性渗透率

张娜 柳成志

摘 要:首先通过单井相分析、连井相分析和平面相分析对喇嘛甸油田的沉积微相进行分析,将研究区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微相、远砂坝微相、席状砂微相和河口砂坝微相四种沉积微相。研究喇嘛甸油田储层的物性、岩性以及含油性,分析了储层非均值对剩余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喇嘛甸油田剩余油的影响因素,确定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并提出相应的开采措施。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研究区的剩余油主要分布在非主体席状砂发育的部位,其次是表外储层,最后是水下分流河道和主体席状砂等物性较好的砂体之中。

关 键 词:三类油层;三元聚合驱;剩余油

中图分类号:TE 3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460(2015)06-1392-03

Study of Asp Flooding Residual Oil Distribution Regularity of Class 3

Reservoir in the Northeast Block of Lamadian Oilfield

ZHANG Na,LIU Cheng-zhi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Daqing 163318,China)

Abstract: The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of lamadian oilfield was analyzed by single well facies analysis, phase analysis and so on, the research area was divided into four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including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microfacies, far sand dam microfacies, sheet sand microfacies and river mouth bar microfacies. Lamadian oil field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 lithology and oil content were studied; impact of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on the remaining oil was analyze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remaining oil were studied to determine the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law, an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he above study shows that remaining oil in the study area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main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and sheet, followed by the untabulated reservoir, the last is th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 sheet and sand body with good property.

Key words: Class 3 reservoir ternary;Polymer flooding;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1 喇北東块的沉积相

1.1 研究区沉积相

本文以L8-JP182井为例,由于该单井离物源较远,沉积物供给不足,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微相[1]中水下分流河道最发育,夹有支流间湾、河口砂坝、远砂坝等沉积。岩性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其次为支流间湾的泥岩及粉砂质泥岩,泥岩主要呈灰色、浅灰色。测井曲线主要以漏斗形为主,夹有少量钟形。

1.2 联井相分析

根据喇北三类油层的实际情况,本文选择一条东西连井剖面进行描述。

过L8-2437~L9-2437的连井剖面,沉积亚相以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砂坝和远砂坝等沉积微相。从剖面上可以看出砂体总体显示从西向东方向变厚,纵向上砂体总体显示由下向上变厚的趋势,砂体连通性相对较好。但由于沉积环境、河道多变及多物源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剖面上可看出有较多以透镜体[2]形式独立存在的薄层砂体[3](图1)。

1.3 平面相分析

本次研究中:

GⅡ1、GⅡ2两层以河道沉积为主,表外沉积,主体,非主体,尖灭也有一定的分布。三角洲前缘发育较好,属于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

图1 L8-2437~L9-2437剖面砂体连通图

Fig.1 L8-2437~L9-2437 Profile sand body connected grap

GⅡ3、GⅡ4两层可以看出河道沉积减少。属于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

GⅡ5层可以看出大量尖灭,河道被吞并,伴有少量的主体和非主体。属于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

GⅡ6层可以看出大量主体,非主体,伴有少量河道沉积和表外。属于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

GⅡ7、GⅡ8、GⅡ9三层可以看出大量表外,伴有少量的主体。属于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

GⅡ10、GⅡ11、GⅡ12、GⅡ13、GⅡ14五层可以看出大量表外,河道,主体相对增多。属于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

GⅡ15层可以看出以表外沉积[4]为主,河道沉积,主体沉积逐渐增多,属于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GⅡ16、GⅡ17两层可以看出以主体沉积为主,属于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

GⅡ181、GⅡ182、GⅡ183三層可以看出以主体沉积为主,河道发育不好。属于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

2 喇北东块储层特征

2.1 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

从L8-JP182以及L8-J29两口取心井统计GⅡ1~GⅡ183层的岩性,主要岩性为泥质粉砂岩(43%)、粉砂岩(22%)、粉砂质泥岩(20%)和泥岩(14%),另有少量的钙质粉砂岩(1%)。

从物性上看,两口取心井在目的层的储层以中孔中渗为主。含油性为油砂的样品均为粉砂岩,含油性为含油的样品粉砂岩占95%;油浸的样品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各占一半;油斑和油迹的样品则以泥质粉砂岩(均大于80%)为主。

统计不同含油级别样品和不同岩性样品的物性,粉砂岩物性最好,渗透率可达733.35 md,泥质粉砂岩渗透率也较高,可达207.21 md,相应的,含油性为油砂的样品孔渗性[5]也最好,其次是含油的样品,油浸、油斑、油迹物性较差(表1 和表2)。

2.2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2.2.1 层间非均质性

研究表明,在多层合注合采过程中,小层能够建立的最大注采压差直接受层间渗透率级差[6]的影响。当层间渗透率级差较小时,渗透率相对较低的小层在水驱过程中能够建立较高的驱动压差,从而得到有效动用;随着渗透率级差的增大,相对低渗透率层受中高渗层的层间干扰加剧,驱动压差迅速降低,使其无法得到有效水驱动用,从而影响最终水驱采收率。

表1 不同含油级别砂体的孔渗性

Table 1 Pore permeability of sand body with different oil content

表2 不同岩性的孔渗性

Table The pore and permeability of different lithology

2.2.2 平面非均质性

由于研究区位于三角洲前缘,各时期均以大面积发育薄层席状砂为主,水下分流河道多呈断续状,被主体席状砂包围。由于不同时期水进水退的差异,各层的砂体类型和比例具有各自的特点。其次从研究区井位分布可知,原井网油水井分布不均,在不考虑砂体连通类型的情况下,原井网中平均每口油井受效的方向数平均为2.25,波及面积较小。

3 剩余油影响因素及分布

3.1 剩余油影响因素

3.1.1 沉积相带变化影响剩余油分布

从平面上目前含油饱和度分布情况来看,目前含油饱和度与沉积微相砂体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即水下分流河道、主体席状砂等砂体发育部位,目前含油饱和度相对较低;非主体席状砂、表外储层发育部位目前含油饱和度相对较高。

3.1.2 储层物性影响剩余油分布

统计了三元井区各小层的渗透率与目前含油饱和度的关系,由统计结果可知,对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来说,剩余油饱和度随渗透率增加而有所降低,相应的采出程度增高。

3.1.3 非均质影响剩余油分布

(1)渗透率非均质性

对GⅡ1-GⅡ183小层的渗透率级差与采出程度统计结果可知,级差越大,采出程度越低;级差小于10时,采出程度与级差的关系不明显。

(2)隔夹层影响

从统计结果上看,隔层对水驱采出程度没有直接影响,但在未钻遇隔层位置,上下砂体连通,尤其在正韵律或均质韵律[7]砂体中,注水在重力作用下更易注入下层砂体内,导致注水波及厚度减少,剩余油增多。

3.2 研究区剩余油分布规律

研究区剩余油平面分布总体上,多分布在储层的渗透率较低位置,包括在物性好的砂体边部、表外储层、非主体席状砂中以及零星分布的储层之中。

(1)物性好的砂体边部的剩余油

其中GⅡ1、GⅡ3、GⅡ6、GⅡ11四层砂体发育,中部和边部物性差异较大,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物性好的砂体边部。

(2)表外储层和非主体席状砂中的剩余油

GⅡ2、GⅡ4、GⅡ7、GⅡ14、GⅡ182五层剩余油主要存在于表外储层和非主体席状砂中;GⅡ5、GⅡ8、GⅡ9 、GⅡ15 、GⅡ183五层剩余油主要分布在表外储层中;GⅡ10、GⅡ12两层剩余油分布零散;GⅡ13、GⅡ181两层剩余油分布在非主体席状砂[8]内;GⅡ16、GⅡ17两层剩余油在主体席状砂、非主体席状砂和表外储层三者之中均有分布。

4 结 论

(1)研究区目的层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众多,就沉积相而言,主流相与侧缘相物性差异越大[9],侧缘相的剩余油饱和度越高,剩余油富集区越大;就物性而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剩余油饱和度随渗透率增加而降低。

(2)研究区目的层剩余油分布规律,从砂体的角度而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物性较好,渗透率较高,相应的采出程度较高,剩余油饱和度较低[10];从剩余油平面分布而言,剩余油包含有沉积微相差异形成的剩余油、平面非均质性形成的剩余油、大面积薄层差储层型剩余油和注采不完善形成的剩余油。

(3)研究区剩余油在平面上的分布主要可分为在物性好的砂体边部的剩余油以及在表外储层和非主体席状砂中的剩余油。

参考文献:

[1]刘宝珺,谢俊,张金亮. 我国剩余油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J]. 西北地质,2004,04:1-6.

[2]冈秦麟.论我国的三次采油技术[J].油气采收率技术, 1998, 5(4): 1-7.

[3]王启民.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实践与认识[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9, 18(4): 1-5.

[4]束青林,张本华,毛卫荣,等.孤岛油田特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技术措施及效果[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9, 16(5): 52-55.

[5]于东海,任允鹏,王真,刘利,张素玲.多层系油藏剩余油分布的精细数值模拟技术[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05:26-30.

[6]宋继梅,邓平. 荧光分析法在综合录井中的应用[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05:53-55+17-7.

[7]夏朝晖,余国清,石宁,冯英,吴淑华. 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J]. 内蒙古石油化工,2000,02:195-199.

[8]张荣华,李功华,冯锋. 中国石油地质学发展概述[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3,01:76-78.

[9]闵豫,石宝珩. 油田开发地质学与油藏研究[J]. 石油学报,1982,02:37-50.

[10] 李俊鹿. 地质开发工作中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应用[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07:153.

猜你喜欢
砂体物性渗透率
比较类材料作文导写及例文评析
我国IPTV总用户数3.07亿户,同比增长6.7%
预计明年智能网联新车渗透率达51.6%
弗雷德对极少主义的批判
食品物性学研究方法优秀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现代视阈下的商品拜物教反思
渤海湾渤中C地区分流河道砂体油气富集规律及滚动开发实践
唐公梁
纸尿裤市场每年1000亿却只开发了四成
2016年中东和北非IPTV超有线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