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及其对国际汉语教学的启示

2015-10-21 19:34刘云霞
速读·中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第二语言母语汉语

产生于本世纪70年代的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上一个重要的突破。它彻底打破了对比分析的理论束缚,使得第二语言研究方法和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介语也是国际汉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把母语语言规则转移到汉语学习中的语言规则,即运用母语语言规则简化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的产物。这一理论的确立对国际汉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教师课堂语言输入,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及教学设计的制定,对教师对待学生语言运用错误态度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和启示。本文将介绍中介语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探求中介语对国际汉语教学的启示。

一、中介语理论及其意义

美国语言家塞林格于1969年提出中介语的概念。1972年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中介语假说,是“试图探究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中介语这一概念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学习者语言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的静态语言状态;第二层意思是指学习者从零起点开始不断向目的语靠近的渐变过程,也就是学习语言发展的轨迹,这个过程是动态。及“共时”和“历时”的统一。此后,他注意到第二种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会自觉的建立一个既依赖母语、却又不同于母语和目标语的语言系统,并提出“中介语”这一概念。根据赛格林的定义,中介语既可以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的某一个特定阶段中认知目标语的方式和结果的特征系统,即一种特定、具体的中介语言语,也可以指反映所有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整个过程中认知发生和发展的特征性系统。

二、中介语的特点

塞林格就中介语的特点归纳了五点:

(1)可渗透性:所谓可渗透性是指中介语可以受到来自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规则或形成的渗透。这种渗透来自两方面——母语和目的语。前者是指来自母语的正负迁移和干扰的结果;后者是指学生对于已经学习过的目的语规则或者形式的过度泛华的结果。在任何阶段构建成二语习得者的规则都不是固定的,这些规则有待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

(2)动态性:中介语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但这种变化不是从一个发展阶段直接跃至下一个发展阶段,而是逐渐改变过渡阶段的系统来适应关于目的语的新的假设。这种动态性也体现了中介语内在的不稳定性和接受变化的倾向。

(3)系统性:尽管中介语具有可变性,但他同样是由一系列规则组成的。这些规则在体系上虽然不同于目的语完善的语言体系,但其自身构成了一系列的过渡语言系统。

(4)反复性:指中介语在逐步想目的语的规范运动时而出现的反复和曲折。

(5)石化现象,指中介语在总体上总是达不到与目的语完全一样的水平,即目的语学习者的中介语学习在还未达到目的语的模式之前就永久的停止了。石化就是时间的停滞,并且石化的特征是持久的并有抵抗力的,出现在中介语的各个层面,包括语言、音位、词法、句法、语义、篇章和语用等层面。

三、中介语理论对国际汉语教学的启示

掌握中介语的理论和中介语特点,对于国际汉语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中介语是一种守规则支配的、系统的语言,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规则支配的系统的。这就意味着中介语能够通过教学而产生系统的变化,从而更加接近目的语的语言系统,因此它其实国际汉语教师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學方法,提高国际汉语教学质量。

而在国际汉语课程教学过程中,中介语对教师课堂语言输入,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及教学设计的制定,对教师对待学生语言运用错误态度这些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突破性影响,作为成功的国际汉语课堂教学需要中介语理论的支持。

(一) 对教师课堂语言输入的启示

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输入完成的,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外语学习者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提供高质量,多样的,有难度的目的语输入。在外语环境下,情况更是如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提供的目的语模式至关重要。这些模式不仅是学生模仿的对象。而且能对学习正确的语言使用加以巩固和强化。在课堂上,教师应最大限度的提供目的语模式,同时这种模式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种形式的,使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语言运用都能逐渐地向目的语靠拢。并且,通过对中介语理论的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的调节和灵活运用手中的教材,增加目的语输入的强度和难度,避免低层次的无效重复,提高中介语的质量。中介语理论能够帮助教师认识到母语在外语系的中的积极作用。在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段,教师可以适当的使用母语解释语言学习中的难点,引导学生逐步过渡到外语来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加快学生外语思维的行成,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中介语作为一种语言,在以自然进化的方式非常迅速的变化着。在这一过程中,可供学生模仿和对照的目的语模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学生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并不需要虽随时更正。教师只需尽快提供正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不断的模仿。这样,学生语言中的错误由于在语言环境中得不到巩固和强化而逐渐消失,而其正确的语言运用形式也会逐渐确立。此外,课本、课外读物也是提供目的语模式的良好来源,其作用不可忽视。

(二)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及教学设计的制定启示

众所周知,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有固定的次序,那么教师在课题上的教学设计也应当充分考虑这种固定次序。中介语的发展是在语言学习得过程中进行的,教学计划在兼顾认知和学习的前提下,应适当地强调习得,为学生创造洗的条件。而且,外语教学在注重语言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重视语言应用和语言能力的发展,逐步改进和发展中介语。

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和记忆能力对中介语的形成也是非常重要的。当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相当认识和分析能力的成人学生时,过于简单的学习内容和机械性的重复练习往往会使他们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与他们的认识能力相符的学习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可以依靠学生自己的思维和分析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些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逻辑思维能力的练习形式。促使他们的语言运用变得更加准确。学生对社会生活都有一定的体验,他们对语言的社会功能有较好的认识,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能够使他们的语言更加自然,恰当。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各方面的条件,使得他们能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能力来促进自己的中介语更好的发展。联系的设计要有不同的重点。在大多数情况下,当教师设计一个练习或者是纠正学生语言中的错误时,他首先考虑的是本次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这一练习是否能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交流。但同时也该考虑到,在这一练习中,这一练习在多大程度上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和反应能力。教师应该设计一些对交际能力与语言的准确程度具有不同要求的练习。

(三)对教师对待学生语言运用错误态度的启示

中介语研究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应用的成果主要之一就是,它彻底的改变了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运用的态度。从国际汉语课堂的最初阶段开始,教师就期望学生的语言表现与目的语汉语达到一致。在语音、语法、词汇等各方面,教师都是以目的语为标准来要求学生的。而根据中介语理论,这样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学生的语言运用是介于两种语言之间的一种自成体系的语言系统。它的发展和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符合或者不符合目的语的标准来衡量它。

中介语作为一种语言,在以自然进化的方式非常迅速地变化着。在这一过程中,可供学生模仿和对照目的语模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学生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并不需要随时更正。教师只需要尽量提供正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不断地模仿。这样,学生语言中的错误由于在语言环境中得不到巩固和强化而会逐渐消失。而其正确的语言运用形式也会逐渐确立。此外,课本、课外读物也是提供目的语模式的良好来源,其作用不容忽视。

教师应当从中介语自身的规律出发,来衡量学生的语言运用。区分不同的错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对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尤其是有规律的错误。在教学的最初阶段,教师所期望的语言表现就应该是学生语言的不断改进。衡量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学生的语言表现,应该是判断他的语言中有多少成分是符合目的与系统的,他的这些错误时自由的、任意的、还是系统的、规则的,这些错误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通过教学逐渐发展成为更加接近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这同时也说明,我们以往所才去的传统的、整齐划一的语言水平测试形式,應该逐渐变成一种以不同的语体、结构和不同的语言运用模式为基础的、多侧面、多层次的语言测试形式。

具体来说,我们研究中介语并将其运用到国际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借鉴先进的语言教学理论,运用合理的方法,促使学生的中介语系统能够逐步接近目的语系统。应充分认识到中介语是一种受规则支配的,不断向目的语言系统。它的变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规则支配的,是系统的。人们能够理解和预测一些由于受环境、语境、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异,为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提供新的信息,从而使中介语更加接近目的语,进而达到使学生成功地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中介语研究的目标:“提出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需要优化的因素和优化办法”(吕必松)。这无语为我们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新思路。在国际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应做到的是①析误与纠错,正确区分失误和偏误;②重视文化教学,防止语言僵化,对于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学到的目的语才是活的,不是僵化死板的。

四、意义

吕必松先生认为,中介语可以作为语言学习理论研究的突破口。(《国际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问题争议》)中介语的研究对于促进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对于中介语理论的研究,并思考其对于国际汉语教学的启示,这必将有助于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学习第二语言的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他们不断地在有医师或无意识地建立一个语言系统,这一系统能够使他们理解第二语言,并且能够用其进行自由地表达。这一中介语系统不应该被认为是不完善的,一个学习第二语言的人,当他把对这种语言的知识与一个以这种语言为母语的人对这种语言的知识进行比较时,其中中介语才被看做是一个不完善的语言系统。学生在自己中介语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够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地处理和完善自己的语言行为。

据此,国际汉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能够运用正确的中介语理论对学生的语言运用做出正确的评价,励学生进行交流并给与合理的反馈。从而使学生的中介语系统连续不断地向前发展,知道他们能够运用汉语进行清晰、明确有意义的交流。可见,国际汉语教师系统并带有创造性的学习和运用中介语理论,是国际汉语教学中不和或缺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1

[2]六珣.国际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3]吕必松.国际汉语教学研究[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4]吕必松.国际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问题诌议[J].语言文学应用.1992

[5]吕必松.国际汉语教学发展概要[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6]唐承贤.差错分析综述[M].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

[7]王建勤.中介语产生的诸因素及相互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

[8]吴臻.中介语与外语学习[M].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作者简介:

刘云霞(1974~ ),女,河南南阳人,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与文化传播研究。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母语汉语
学汉语
脑与第二语言学习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追剧宅女教汉语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Critically assess the use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as an aid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Improving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 English by the PPP Model
汉语与拼音
第五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获奖感言——邵燕祥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