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015-10-21 19:53邹克心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商店苹果情境

邹克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朱熹在《小学集注》中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来了,学生才会主动去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数学教学产生兴趣呢?笔者认为:

一、拉近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前提

往往,数学老师是容易在学生中形成古板,严厉的印象。如果學生感觉老师很可怕,就很难喜欢他上的课。因此,在上课时老师要态度和蔼,要善于引导学生,努力形成一种愉快的学习气氛。另外平时教师还要多跟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和力,这样才能喜欢这位老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对于后进生我们不能动辄训斥,应循循善诱,特别注意爱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特别是那些潜能生,只要有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我们也要及时表扬。这样才能使他们从怕上数学课直至爱上数学课,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丰富的活动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每个学生都扮演情境中的一个角色。这样,学生上课就是在情境中参加各个活动,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

例如:小学低段数学教学对“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我把一节课的内容编制成“同学们去商店买东西”这样一个情境,把例题和练习题设计成商店里发生的事情,学生和老师分别扮演了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在商店里,售货员阿姨拿出各种钱币让学生分类,接着让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讲元、角、分的进率时,可以这样设计:张平去商店买一支笔要花一元钱,但他只有面值一角的钱,他要给售货员阿姨几张一角的钱才够一元呢?让学生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当我教到对时间的认识时,我把学生们模拟成旅客,教室就是一个车站。旅客分时段上车,学习效果相当好。我对表现出色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师生互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

人们首先是利用感觉的材料进行思维的。学生在接受前人总结的知识时,也要充分运用感觉器官,直接形象地感知学习材料。然后,由感知到表象,再逐步内化成自己的认识。由于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更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来支持,思维才能进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每学一个新知识,都充分运用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感知材料,使他们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把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结合起来,促使他们自觉地学习。在引导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思维,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为了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我为每个学生准备了9个纸盘和苹果,课上做分苹果游戏。第一步,让学生把9个苹果都放在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自己决定。要求每盘里放的苹果要同样多,看可以分几盆? 第二步,分组进行每盘放2个、4个、5个和6个几种不同的分法。在操作过程,学生产生许多新的想法、新的问题。当出现剩余苹果时,学生手足无措。这时,抓住时机组织同学讨论,先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演示:有9个苹果,每盘放2个。问:“为什么剩下1个呢?”在同学们发现“分不完”的情况时,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一些东西,不一定能分完,分不完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此时,板书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求知欲,为下面的学习讨论做了铺垫。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题中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加以引导学生,学生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兴趣有了,学习动力会自动循环。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学好数学也就不难了。

猜你喜欢
商店苹果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天边的白云商店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无名火
收获苹果
拿苹果
会说话的苹果
感悟三角形的高
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