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引力作用下的弹性波动结构体

2015-10-21 19:30贺志宏
地球 2015年8期
关键词:光速引力黑洞

[摘要]本文分析了光和引力的关系,认为人的意识对光和颜色只是对不同引力的一种感觉。月全食的红月亮正是月球引力对人的视觉的作用。恒星是引力巨大的星球,给人的感觉是发光发热,而行星也在闪烁。星系内星球相撞或爆炸,将影响星系间的引力的变化,或增大或减小,从而导致星系膨胀或收缩,因而宇宙是一个在引力作用下的弹性波动结构体。恒星爆炸引力减弱形成黑洞,黑洞本身不产生吸引力。在宇宙中谈论光速是多余的甚至是无益的,因为光速使我们曲解了整个宇宙。

[关键词]光 引力 宇宙 弹性波动结构体 波动 黑洞 光速

[中图分类号] P15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8-318-2

1光与引力

要了解真实的宇宙,必须先从光和引力说起。布朗运动是指浸入液体中的花粉颗粒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呈现一种随机涨落。科学家们都认为是由于分子热运动撞击颗粒的缘故。大家知道太阳和月亮引力的共同作用可以造成地球上海洋的潮涨潮落,那么笔者就想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即使太阳和月球对微观界粒子的引力再微小甚至可以被忽略不计,难道就不能使"布朗颗粒"随机涨落吗?布朗颗粒由C、H、O、N等小质量的化学元素组成,这些元素是组成生命体基因的主要元素,也是生命体赖以生存的大气层的主要元素。因此,天体引力是基因组合与突变的原动力,也是生命体产生意识的原动力。

笔者认为人的意识对光和颜色只是对不同引力的一种感觉,意识在形成初期感受到的只是引力(万有引力,物与物之间的、太阳的、月亮的乃至整个天体的),渐渐地进化到意识把引力强的当做光线强的,引力弱的当做光线弱的,这样来判别世界的万物。而不同的颜色恰是对应着不同的引力频率。色盲者与正常人的颜色感觉不一样,说明颜色只是人的眼睛意识的感觉而已。太阳因为引力巨大(引力来自于星球内部的电磁力),所以我们将它当做发光发热的球体。人在日光浴时皮肤发热,其实是太阳引力导致人的皮肤内的粒子加速活动,摩擦生热形成的一种感觉。发光发热只是人的感觉,引力才是根本。

2月全食

月球既不发光也不发热,在月全食时,月球处于地球的本影中,理应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黑色的球体,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暗红色的球体。科学家解释是因为太阳光中红色光线的波长最长,受大气层散射和吸收的影响较小,它们可以穿透大气层,折射到躲在地球影子后面的月亮上,于是肉眼看到的月亮就变成了红色。

太阳在大气层中折射,我们可以看到雨后的彩虹,呈现的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如果大气层能将红光折射到月球上,为什么月球从进入地球的半影到本影的全过程就看不到其它颜色的踪影呢?笔者认为此时正是月球的引力给人的感觉,因其引力小,所以我们看到或者说感觉到的是红色。而满月时我们看到明亮的月球,是叠加了太阳折射的引力的缘故。

3太阳系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的引力约束的天体的组合:8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至少173颗已知的卫星、5颗已经辨认出来的矮行星(包括冥王星、谷神星和鬩神星等)、哈雷彗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

大家都认为在太阳系只有太阳是发光发热的星球,我们可以观测到这些行星是由于太阳的折射。而金星那么小在清晨或在傍晚观察时却那么闪亮,笔者认为一部分是由于太阳引力的折射,而更多的原因是由于金星与地球相距近,引力大,人的眼睛将这部分引力当做闪耀的光芒了。

4星空

天空中究竟有多少颗星星?没有任何一位科学家能准确回答这个问题。2003年7月22日在悉尼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天文学家说:宇宙中大约有7乘10的22次方颗星星。这个数字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研究院的西蒙·德赖弗教授及其研究小组计算出来的。

西蒙·德赖弗教授及其研究小组的人员,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射电望远镜,首先计算出离地球较近的一片空间里有多少个星系。然后,通过测量星系的亮度,估计出每个星系里有多少颗星星。接下来,再根据这个数字来推断在可见的宇宙空间里有多少颗星星。

还有种说法是宇宙中大约有3乘10的23次方颗星星。把地球上所有的海滩和沙漠里的沙粒加起来,也没有这么多。而这还不是整个宇宙的星星数量,而是在现代望远镜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计算出的相对准确的数字,真正的数字会比这个大得多。而且每时每刻都有恒星在诞生,同时有别的恒星在消亡。

为了衡量星星的明暗程度,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提出了“星等”的概念。星等值越小,星星就越亮;星等的数值越大,它的光就越暗。在不明确说明的情况下,星等一般指目视星等。

将整个天空肉眼可见的星星分为6等。肉眼刚能看到的定为6等星,比6等亮一些的为5等,依次类推,亮星为1等,更亮的为0等以至负的星等。例如,太阳是-26.7等,满月的亮度是-12.6等,金星最亮时可达-4.8等。星等差1等,其亮度差2.512倍。1等星的亮度恰好是6等星的100倍。

天空中有一等星21颗,二等星46颗,三等星134颗,四等星458颗,五等星1476颗,六等星4840颗,共计6975颗。而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能看到暗至24等的天体,而哈勃望远镜能拍摄得到的最暗星等达30等。

笔者认为星等恰好可以对应星球对地球的引力的大小,引力大的星星亮,引力小的星星暗。而我们把看到的太阳系外的星星都认为是恒星,它们都发光发热所以在夜空闪烁。其实行星也象金星一样在闪烁。那么如何区分哪个是恒星哪个是行星呢?行星围绕恒星旋转,中心最亮的即为恒星,其它围绕的较暗的即为行星。而天文学家在茫茫天际中寻找不发光的行星,到目前只找到1800来颗,并试图从中找到宇宙中的生命。这些不发光的行星只是质量小引力微弱的星球。我们应该寻找的是引力适合生命存在的行星,那些无以量计的闪烁的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呢?

这也是为什么黑夜(地球遮挡太阳)我们看不到太阳散射的光芒,所有星星发出的亮光加起来为何不能把夜空照亮的原因。可用来解释“奥伯斯佯谬”,星星的引力弱,所以意识感觉到的光线也弱。

5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银河系是一个由大约1400亿颗星球和大量星际物质组成的庞大天体系统。侧面看呈中间厚边缘薄的扁饼形,正面看呈旋涡形。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中心部分称为银核,直径约1万多光年;银核外侧称为银盘;银盘的中心平面称为银道面。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中等恒星,位于距银河系中心约3 万光年的银盘内,太阳附近银盘厚度约3000光年,太阳距银道面约26光年,几乎就在银道面上。银河系的所有天体大体顺着银道面绕核心作飞快的旋转运动,这种运动称银河系自转。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8亿~3亿年。太阳一方面大体沿银道面作公转,同时还进行着往返于银道面两侧的波状位移。

河外星系是指在银河系以外的星系,由大量星球组成,但因为距离遥远,在外表上都表现为模糊的光点,因而又被称为“河外星云”。人们又观测到大约10亿个同银河系类似的星系。按照它们的形状和结构,可以分为:旋涡星系、棒旋星系、椭圆星系和不规则星系。人们估计河外星系的总数在千亿个以上。

太阳系只是银河系的一小部分,而银河系相对河外星系又小之又小。太阳系受银河系天体引力的影响,银河系又受河外星系天体引力的影响。因此,宇宙就是在不同星球的引力相互作用下运转的。如果某个星系内发生了大事件,如星球相撞或爆炸(质量增大或减小),将影响星系间的引力的变化,或增大或减小,从而导致星系或膨胀或收缩。太阳系各大行星能围绕太阳平稳运转,正是太阳系外天体的引力与太阳引力平衡的结果。当外星系发生大事件时,也会影响太阳系的平衡,太阳系内行星的轨道直径或因外星系的引力加大而变大,或因外星系的引力减小而变小。地球的几次冰川时期即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直径变大,太阳引力对地球减小而温度降低造成的。但之后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如此反复。因此说太阳系是一个引力作用下的弹性结构体,整个宇宙也是一个引力作用下的弹性结构体!而卫星在围绕行星旋转,行星在围绕恒星旋转,恒星在围绕星系核心旋转,整个宇宙在旋转,其运行轨迹均为波形(引力波由此而来),因此也可以说宇宙是一个弹性的波动的结构体。

6宇宙微波辐射

2013年3月21日欧洲航天局在其巴黎总部公布了根据“普朗克”太空探测器传回数据绘制的最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

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宇宙起源于约14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爆炸以后,宇宙慢慢冷却,在冷却了140亿年以后的今天,宇宙中仍然可以观测到早期遗留下来的大爆炸时期的微波辐射,它们分布在整个宇宙背景中,微波辐射的温度大概在3k(-270摄氏度左右)。

笔者理解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正好说明了宇宙中上万万亿颗星球由于距离地球非常遥远,对地球的引力微小到表现为一种微波形式。蓝色的区域是引力较强的区域,红色的区域是引力较弱的区域。

引力是一种相互作用力,星星与地球的引力始终存在,我们看到的星光就是星星作用于我们眼睛的引力。在宇宙中谈论光速似乎是多余的甚至是无益的,因为光速使我们曲解了整个宇宙。引力就在这里,星星就在那里,不存在还没有到来的光线。越亮的星球引力越大,而不是越黑的引力越大。大爆炸或宇宙膨胀可能发生在某个星系或几个星系,在过去或者将来某一时刻。

7黑洞

2010年11月16日凌晨1点30分,美国宇航局宣称,科学家通过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在距地球5000万光年处发现了仅诞生30年的黑洞。

黑洞是可以观测到的。由于星系中心恒星发生爆炸,爆炸的威力巨大将周围的物质推开,质量大幅减小,引力减弱而形成肉眼可看到的黑色的区域。小质量的碎屑在内外压差作用下从黑洞中心喷涌而出并发出夺目的光芒。黑洞本身不再具有吸引力。当这些碎屑喷发完,这个空间将被周围的重物质填满,黑洞将消失,因此观测黑洞的时机十分难得。黑洞随着恒星的爆炸而产生,随着碎屑的喷发而消失,星系对外界的引力也随之发生变化。

8光速

1972年,美国的埃文森等人直接测量激光频率γ和真空中的波长λ,按公式c=γλ算得c=( 299792458 ±1.2 )米/秒 。1975年第15届国际计量大会确认上述光速值作为国际推荐值使用。1983年17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米的新定义 ,在这定义中光速 c= 299792458 米/秒为规定值 ,而长度单位米由这个规定值定义。

但事实上任何测量光速的方法都离不开光学元件,这些元件都是介质,光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不一样。而光在介质中测定的速度是引力在介质中作用于介质粒子的传递速度,与光无关。如手电筒打开开关发出的光,是电磁产生的引力作用于空气中的粒子,由近及远,而粒子将引力反射进入人的眼睛,使人能看见光線并给人以光有速度的感觉。而在真空环境中,人是看不见光线的,能看得到的点光源正是发光体的引力作用。

参考文献

[1]贺志宏,天体引力是基因组合与突变的原动力.北京:生物技术世界,2015.3.

[2]贺志宏,探究量子场论缺失了的引力.北京:科技资讯, 2015.4.

[3]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许明贤、吴忠超译.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史蒂芬·霍金,果壳里的宇宙.许明贤、吴忠超译. 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光速引力黑洞
光速是怎样测量出来的?
一张图了解黑洞
给黑洞拍张照
黑洞什么样,有图有真相
枯叶黑洞
感受引力
光速生发器
光速有多快
A dew drop
光速有多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