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内镜鼻窦术后上颌窦口黏膜恢复过程分析

2015-10-21 19:58张洪伟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鼻息肉鼻窦炎内镜

张洪伟

【摘要】目的:观察探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内镜鼻窦术后上颌窦口粘膜的恢复过程,以便于在以后的术后恢复中做出最佳临床指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接收的患有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并接受内镜鼻窦手术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他们在术后2-3周、术后8-10周、术后13-15周内的上颌窦口粘膜进行观察。结果:手术前,上颌窦口粘膜剥蚀,纤毛细胞量减少,粘膜固有层加厚。细胞表皮纤毛断裂、脱落,其覆盖面积减小。术后2-3周,术腔内可见小息肉、痂皮等,与术前相比,形态学观察没有明显改变。术后8-10周,术腔內变光滑、洁净,纤毛细胞增多,仍可见上皮剥蚀。术后13-15周,术腔光滑洁净,上皮恢复较好,纤毛发育均匀。糖精清除实验可知,术后13-15周和术后2-3周恢复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情况无显著性差异。讨论:对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症,可以通过内镜鼻窦术逐步治愈,并基本恢复上颌窦口粘膜形态,推荐临床使用。

【关键词】鼻窦炎;鼻息肉;上颌窦口粘膜;鼻窦术;内镜;光镜;电镜;

【中图分类号】R765.2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26-02

内窥镜鼻窦手术是一种利用内窥镜良好照明和配套手术器械,更加精细的保留鼻腔以及鼻窦粘膜和结构的同时,在鼻腔内形成较良好的通气和引流,最终促使鼻腔、鼻窦粘膜的生理和形态功能恢复的功能性手术。随着内窥镜鼻窦手术的不断发展,临床逐步应用内窥镜用于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笔者通过观察上颌窦口粘膜的恢复情况,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具体疗效, 随机选取我院50例患者,对其术后上颌窦口粘膜进行阶段性观察,总结上颌窦口粘膜恢复情况,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之间接收诊治的50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介于22岁至59岁之间,平均年龄37.2(±2.5)岁,病程在6个月至29年之间,并且所有研究对象均没有前期手术史,所有患者均出现鼻塞、头痛、流黄鼻涕等症状。

1.2 治疗方法

手术中运用美国STORES鼻内窥镜带有电视监视系统,采用Merssklinger术式,尽量保留正常或是轻微病变的粘膜,去除鼻窦内的病变组织。在中鼻道起始处,沿着钩突的前缘向下,做弧形切口,分离、切除钩突,暴露切除筛泡,最后据病变情况去除病变。

1.3 取材方法

术前取上颌窦口粘膜制备光电镜标本。术后3天,将鼻腔填充物取出,次日利用冲洗液(冲洗液包括:8万U庆大霉素、500ml0.9%生理盐水、5mg地塞米松),将配套的冲洗器喷液管前端锥形头置于鼻孔处,吸液管放在药液中,反复捏橡皮头进行冲洗。再分别于术后2-3周,术后8-10周,术后13-15周采集相同部位的上颌窦口粘膜,制备光电镜观察标本,适当保存。

在取材的同时,在研究对象鼻甲前端处放置0.5mm糖精结晶颗粒,每半分钟进行一次吞咽,并且记录研究对象感受到甜味的时间。不可以告诉患者药品名称,以防研究对象产生心理暗示,妨碍实验的准确性。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与相对数描述,P<0.05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研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前与进行内镜鼻窦手术后的三个阶段的上颌窦口粘膜恢复情况的光电镜观察结果,见表1。

由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手术前,上颌窦口粘膜剥蚀严重,鳞状上皮较多,微绒毛与短纤毛稀少。术后2-3周,鼻腔内可见小息肉、痂皮等,形态学观察组织没有明显改变。术后8-10周,鼻腔内鳞状上皮与上皮脱落剥蚀减少,纤毛细胞与短绒毛明显增加,但仍可见上皮剥蚀。术后13-15周,术腔光滑洁净,上皮恢复较好,纤毛发育均匀。

2.2 糖精清除实验结果如下,见表2.

术后各个阶段 清除时间术后2-3周 17.9±5.1分钟 术后8-10周 17.2±5.3分钟术后13-15周 16.5±5.9分钟据上述数据可以推断出,术后13-15周的上颌窦口粘膜恢复情况,和术后2-3周的恢复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之间的恢复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据文献可知【6】,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发病的关键在于炎症刺激导致的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堵塞,以及解剖结构的生理异常。如果发生了炎症,将会导致上颌窦口粘膜短绒毛与纤毛结构受到损伤,进而损伤粘液纤毛各项功能,致使炎症加重,最终产生恶性循环。而内镜鼻窦术通过良好设备以及医疗器械的使用,可以在将传统的根治性或者全部刮除窦内粘膜的破坏性手术,变为不仅可以较为彻底的清除病变,而且可以尽可能保留鼻窦及鼻腔内部正常粘膜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良好通气与引流,保障鼻窦黏膜形态与生理功能恢复的一种精细性手术。而且,可以通过鼻窦自身生理结构功能的恢复,最终达到治愈鼻窦炎、鼻息肉的目的。

总之,在良好的内镜鼻窦手术情况下,随着鼻腔与鼻窦内部通气状况的改善,对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症,可以基本恢复上颌窦口粘膜形态,并且最终治愈鼻窦炎、鼻息肉。

参考文献

[1]苏志文,内窥镜鼻窦手术后中鼻道粘膜的超微病理结构变化.临床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9.05.10;13(5):216.218.

[2]郭永清,慢性鼻窦炎内窥镜手术上颌窦粘膜扫描电镜观察.中华耳鼻喉科杂志,2007:32(4):211-212.

[3]夏纪严,慢性鼻窦炎内窥镜手术前后鼻窦粘膜的组织学研究.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7:4(1):23—25.

[5]李正贤,慢性鼻窦炎鼻内窥镜手术前后鼻窦粘膜的电镜观察.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8:5(4):210.214.

[6]许庚,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后术腔粘膜转归阶段的划分及处理原则.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9:34(5):302—305.

猜你喜欢
鼻息肉鼻窦炎内镜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内镜止血的应用价值分析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鼻内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临床疗效
鼻内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疗效分析
鼻内镜手术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国际首创第五代消化内镜(机器人内镜)研制成功
分析比较经耳内镜鼓膜切开与耳内镜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抗生素(阿奇霉素)与鼻窦炎口服液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的效果观察
秋天警惕鼻窦炎急性发作
谨防鼻息肉术后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