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阴白色病损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2015-10-21 19:58张祖平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角化真皮外阴

张祖平

【中图分类号】R752.5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52-02

女阴白色病损是以临床症状为特征命名的一组疾病,是指该部位的皮肤或粘膜,由不同疾病引起的白色损害,并非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本组通过对75例女阴白色病损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及其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探讨女阴白色病损的病因及该组疾病的病理学特征与癌变的关系。

1材料和方法

1.1本组75例病例取自黑龙江省医院及齐齐哈尔医学附属二院病理科2000—2004年间部分活检标本,所有标本均经4%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HE染色,同时进

行PAS、黑色素、肥大细胞、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染色,光镜观察。对所有病例进行P53和PCNA免疫组化SP三步法检测,并分别选取10例正常及I级SCC组织进行对比观察,抗体均为zymecl公司产品,购自福州迈新公司,操作步骤按说明书进行。对15例进行了电镜观察.电镜标本用3.75%戊二醛固定,1%锇酸再固定后,常规脱水、包埋、超薄切片染色,JEMl200EX透射电镜观察。

1. 2免疫组化半定量方法 每例组织切片随机观察5个高倍视野(400X),计数每个视野中P53阳性细胞的百分率,取其平均值作为该例标本的细胞阳性率。根据Rosa等[1]的标准.将P53细胞阳性分为4级,(一)为未见P53阳性细胞,(+)为P53细胞阳性率<40%,(++)为P53细胞阳性率40~69%.(+++)为P53细胞阳性率>70%。PCNA阳性细胞率分为4级增殖指数。I级0~25%,Ⅱ级26~50%,III级51~75%.IV级76~100%。

1.3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ll.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χ2 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患者年龄38~64岁,平均54.7岁。病程6月~3年,主要症状和体征为外阴白色病损,外阴萎缩、阴道口狭窄和性交痛等。

2.2病理学特征

2.1光镜观察 24例硬化性苔藓(Lichen Sclerosus At—rophius,LSA):表皮角化过度,多见角栓形成,偶见角化不全;颗粒层和棘层萎缩,局灶性增生,表皮突大多消失变平。棘层下部均有不同程度的细胞间和细胞内水肿,多数有淋巴细胞侵入,少数形成水疱和血疱,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基底膜不规则断裂和消失;真皮浅层显著胶原纤维水肿均一化,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消失,其下炎细胞呈带状或片状浸润,血管周围少数肥大细胞,管腔多扩张,内皮细胞肿胀,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增殖。其中l例癌变为鳞状细胞癌。

10例萎缩性扁平苔藓(Lichen Planus Atrophius,LPA):光镜所见:表皮角化过度,伴角栓形成,颗粒层局灶性增生或消失,棘层萎缩,表皮突不规则增宽,呈锯齿状。表皮下部细胞间水肿,淋巴细胞浸润。基底层黑色素细胞减少,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基底膜部分变性、断裂、消失。真皮浅层大量炎细胞浸润,呈带状与界面相连续。弹力纤维轻度变性,浅层有较少的网状纤维散布。血管轻度扩张,内皮细胞增生。部分附属器周围纤维母细胞增生。

8例慢性苔藓样角化病(Keratosis Lichenoides Chronica,KLC):光镜所见:表皮角化过度,伴角栓形成,伴灶性角化不全。颗粒层和棘层呈间隔性增厚或萎缩,表皮突增宽变短,表皮下细胞间水肿,淋巴细胞浸润。基底细胞灶性液化变性,黑色素细胞减少,基底膜部分变性、断裂。真皮浅层轻度水肿,炎细胞呈带状或片状浸润血管周围散在肥大细胞。真皮弹力纤维纤细、稀少,网状纤维轻度变性。

2l例慢性女阴炎(Chronic Vulvitis,CV)光镜所见:表皮角化过度.偶见角化不全.颗粒层和棘层肥厚.表皮突不规则增宽延长。偶见海绵形成。真皮血管扩张,管壁增厚。轻度变性,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生.伴不同程度纤维化。

6例女阴白色角化病(Leukokeratosis,LK)光镜所见:表皮角化过度.角质板紧密,或有角化不全,颗粒层不同程度增厚,但角化不全处颗粒层减少或消失。棘层增生肥厚显著·表皮突不规则增宽延长,呈假上皮瘤样增生,细胞极性存在。真皮有多数炎细胞呈片状或弥漫浸润。

6例女阴白斑(Leukoplakia Vulva,LV)光镜所见:表皮角化过度,偶见角化不全,颗粒层肥厚,棘层不规则肥厚,表皮突轻度增宽、延长,增生细胞核大、不规则、深染、排列紊乱,可见角化不良细胞和核分裂象。不典型增生细胞向真皮内呈芽状增生,偶见角化珠出现。真皮见密集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2.2 免疫组化P53和PCNA的表达,P53和PCNA的阳性细胞在各型病变组织中的基底及基底旁表達以及P53染色结果::LV与I级SCC比较:χ2 =0.13,P>0.05;LV与其他白色病损比较:χ2 =13.93,P<0.01

PCNA增殖指数:LV与I级SCC比较:χ2 =0.17,P>0.05;LV与其他白色病损比较:χ2 =12.8,P<0.01

3讨论

外阴白色病变病程长,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定论[1],Kanfman认为是由于营养失调所引起的器官或组织结构机能紊乱,环境、神经、代谢因素和过敏体质均可引起皮肤肥厚、增生、萎缩等变化[2]。近年来很多学者对该病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多因素低下或障碍,如激素变化、酶的改变、自身免疫障碍等因素时发生本病的原因[3]。本研究通过对15例不同类型外阴白色病变的超微结构观察认为,真菌感染亦可能是外阴白色病变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其发病机理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成志,李小木,卞度宏.外阴营养不良.现代妇产科进展,2000,9 (5):396~397.

[2]Kaufman RH.Vulva dystrophia an evaluation Am J Obstet Gyne一. C01,2014,20:363.

[3]Meffert JJ,Davis BM,Grimwood RE.Lichen sclerosus.J Am Acad Dermatol,2013,32:393~416.

猜你喜欢
角化真皮外阴
“难言之隐”的针对性治疗方法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不可判定性
?五个外阴小常识
车内零部件VOC挥发情况及管控和改进建议
杜仲提取液对紫外线照射下真皮成纤维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
别给真皮汽车座椅穿“马甲”
真皮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外阴发痒可不应忽视
实对称矩阵对角化探究
实对称矩阵正交相似对角化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