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微观选址在投产风电场技改项目中的应用

2015-10-21 17:12李斌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12期
关键词:发电量风电场

李斌

【摘要】通过一座典型49.5兆瓦投产风电场各个年份运行数据收集,分析其产能状态及存在问题,针对性探讨微观选址对风场利用小时数提升的作用,同時为本风电场及后续扩建项目提供技术改造方案,为增强风电场经济效益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尾流;风电场;微观选址;发电量

前言

影响风电场发电能力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四点:1)风力发电机安装的最佳场址;2)风机制造技术;3)风机的塔筒高度及叶轮扫风面积;4)风机实际利用率。本文重点调研、实测投产风电场运行数据,分析微观选址造成产能较低的原因,对比技改方案的经济性、可行性。

1.技改风场资源情况概述

1.1风场地理位置说明

法库某风电场属低山丘陵地势,海拔在100~283米之间,场址由多个南北走的山脊构成,属于二类风资源地区,接近三类。风电场代表年测风塔61.5m高年平均风速为6.43m/s,相应的风功率密度为437.55W/m2,场区内主导风向为SSW,次风向为NNE。

1.2风力发电机组微观选址分析

本风电场于2009年3月全部机组投产发电,采用1500kW, 61.5-77叶片机型。综合考虑空气密度、尾流、湍流等因素影响,计算综合折减系数为33%,测算年发电量为 9975万kW·h,满发小时数为2015h。

现状风场存在问题:风场北部风机布置较密集,风机间相互影响产能。风场采用61.5m塔筒、77叶片机型,综合发电能力较低,风场平均尾流为6.73%,微观选址存在个别风机尾流影响超过10%,严重影响风电场产能效益。

1.3本风场受周边后续建设风场的影响

本风场建成后,周边风场陆续投产, 主、次风能方向地表粗糙度改变,个别风机的选址距离过近,造成风能资源减弱,形成被周边风场“包围”趋势。

周边风电场投产后对本风场的风机尾流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其中受影响最严重的#18风机单机尾流上升约6.23%,本风场平均尾流影响上升3.2%,折减后风场年平均利用小时数下降约51.5h。

1.4微观选址资源现状评估结论

本风场产能较低的原因总结如下:

1)风电场建设较早,低轮毂、小叶片截取风能较差,导致风场自身产能较低。2)微观选址设计深度不足:有5台风机单机尾流影响在10%~15%之间,6台风机单机尾流影响在8%~10%之间,严重影响单机发电量,导致总体产能下降。3)本风场投产后,在其周边续建风场占据主、次风向位置,尾流影响增大,造成年平均利用小时数下降。

2.技改方案分析

2.1尾流影响调整

根据现掌握资源情况,为有效减小尾流影响,在本风场区域内选取6个较好点位,计算单机产能进行排序。

数据对比及分析:调整2台及以上风机时,采用降低尾流影响的方案可大幅提升风场效益,造成本风电场发电能力较低的主因是风机相互之间影响较大,次要原因为资源条件较差的机组发电能力不足,推荐选用降低尾流方案优先组合调整风机。

2.3叶片技改方案对比

有效增大叶轮的扫风面积可提高部分风机产能。选取场区内尾流影响小于6%的风机点位优先改装82、89(测算湍流对风机安全性影响)叶片。由于本风场轮毂高度为61.5米,且风机布局较密、尾流相互影响程度大,同高度下单独增大叶轮扫风面积提高发电量较小。

2.4综合技改方案

为有效提高风场发电能力,减少技改一次性投资,效益最大化的技改方案可采取调整风机机位,同时更换大叶片方案:提升单机海拔高度可有效增大轮毂处平均风速;更改风机排列位置,可大幅降低风场尾流影响;增大叶片扫风面积,可提高单机的发电能力。对比技改的经济性指标,采用综合技改方案可达到最佳预期,并在最短期限内创收。

3.结论及建议

通过典型风电场实际运行情况分析,加强风电场的微观选址深度可有效提升年利用小时数,深入研究选址中存在的尾流问题及风机组合分布,针对本风电场及后续扩建项目提供技术改造方案,为增强风电场经济效益及技术改造提供技术支持,提高风电场财务内部收益率。

【参考文献】

[1]徐根发,张伟,刘保松刘庆超.复杂地形风资源分布计算的研究[J].浙江电力,2013年07期.

[2]宋丽莉,黄浩辉,植石群,钱光明.风电场风资源测量与计算的精度控制[J].气象.2009年03期

猜你喜欢
发电量风电场
风电场集电线路单相接地故障特性分析与保护
典型山区峡谷风电场装机容量提升应用研究
基于自升式平台的某海上风电场风机安装施工方案
风电场低电压穿越能力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2014年水电发电量破1万亿kW?h 火电首次下降
风电场接入对电网继电保护的影响及配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