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牧区经济发展策略

2015-10-21 19:28岳燕玲
速读·下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宏观调控市场经济

岳燕玲

摘 要:由于经济的外部性,牧区公共物品供给长期匮乏、市场发育程度低、信息不对称及牧区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使牧区政府的宏观调控显得尤为必要。牧区政府宏观调控应遵循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牧区政府宏观调控的内容有:制定合理的牧區产业政策,加大牧区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发展文教科技卫生事业,完善市场体系建设、疏通流通渠道。

关键词:牧区政府;市场经济;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平衡经济总量的产物,其作用是为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条件。在市场经济下,由于市场经济内在矛盾的发展,必然会引发经济总量的失衡,而作为市场经济常态的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失衡,这种失衡发展到尖锐程度,就会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只有国家进行干预,即通过宏观调控,实现总供求的基本平衡,才有可能使现有资源得到优化利用,才有可能通过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见,宏观调控的作用,不是代替市场配置资源,而只是为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必要条件。由于牧区相对于其它区域而言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其政府的宏观调控应有自己的原则和内容。

一、牧区政府宏观调控的原则

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政府的职能在于向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制定相关政策,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凡是竞争性领域的生产经营活动应由市场调控,凡市场竞争能够调控的经营活动,政府就不应直接介入。牧区政府在经济调控中的主导作用应主要表现在提供公共产品、为牧区居民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帮助,而不是直接介入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当中去。结合我国牧区的实际,牧区政府宏观调控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发展,就是要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保证世代永续发展下去。二是以新牧区建设为导向。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做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我国新农村、新牧区的总体建设目标,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加强新农村、新牧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这对牧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牧区政府对牧区经济发展调控,应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总体框架体系支撑下,调整财政性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更多地支持牧区建设,为农牧业和牧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牧区发展与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状况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牧区政府宏观调控的内容

牧区经济建设必须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特点出发,与牧区社会的整体进步相结合有步骤地进行。牧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是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化,由自给、半自给生产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应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开展如下方面的宏观调控:一是努力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加强政府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引导。为实现牧区经济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化,由自给、半自给生产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的发展目标,首先必须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目前,草原畜牧业基本上仍沿袭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牲畜周转慢,饲草报酬低,畜群畜种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不高。转变增长方式,关键是要转变牧民以牲畜头数多少论贫富和惜售、惜杀的传统观念,促进草原畜牧业由自给半自给型向商品化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在此基础上提高草原资源的利用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畜牧业。二是加大牧区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牧区的科技发展水平。牧区畜牧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生产不够稳定,需要国家和有关方面进行重点扶持。牧区畜牧业要有一个新发展,就必须相应增加投入,改善物质技术基础条件,增强发展后劲。牧区投入的重点应加快人工草场建设和天然草场改良,积极改善草原水利设施,建立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加强道路、能源建设,改善交通、运输、用电、通信条件;开展草原鼠、虫、病害的防治;加强牲畜棚圈、配种站、兽医防疫站的建设;提高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草场生产力水平。三是积极发展牧区文教科技卫生事业。发展牧区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提高牧民的文化素质既是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完善市场体系建设,疏通流通渠道

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的载体、纽带和渠道。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农畜产品市场体系,包括集贸市场、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零售网点等,都有各自的功能,不能互相替代。集贸市场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进行交易的场所,灵活方便,适应性广,对促进牧区商品经济发展和方便人民生活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产销直接见面的交易形式,减少了农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得到实际利益,应该大力发展。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应兴建一批农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如,牲畜市场、皮毛市场、肉类市场、药材市场等。

总之,市场体系建设要与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历史上传统的商道口、集散地和县(旗)集镇恢复建设好,兴办乡镇企业、服务业、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使其成为牧区星罗棋布的政治、经济、商业、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活动中心,繁荣牧区经济,发展商品生产。为调动牧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必须坚持深入改革、完善购销体制,疏通流通渠道,积极实行工牧直交、工贸直交、工牧联营,发展牧业产业化,减少中间环节,节约交易费用,使牧民得到更多利益。

猜你喜欢
宏观调控市场经济
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市场经济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新形势下创新完善国家粮食宏观调控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土地利用规划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探讨
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摭谈
宏观调控“三部曲”
宏观调控侧重于“稳增长”
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