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名人故事 积累作文素材

2015-10-22 23:56王丽华
创新作文·初中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狄更斯冯骥才短篇小说

王丽华

冯骥才:一天有48小时

著名作家冯骥才,仅去年一年就出了8本书。其中,有写感情的《春天最初是闻到的》;周游各国的游记《离我太远了》;收集了10年文化思考的《文化诘问》和《文学先觉》……在令人赞叹之余,也不禁让人有些好奇:冯骥才已经72岁了,怎么有这么多的精力、这么高的产量?

冯骥才说,一天当两天活。原来,他的睡觉方式和别人不一样。每天早上8点到12点,做案头工作,阅读理论文章,查阅各种资料,撰写思想性文章,《文化诘问》等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写出来的;午饭后,去天津大学的研究院处理相关事务;等到下午5点,睡个晚点的午觉,睡醒了就吃晚饭,然后继续工作。晚上六点多醒来后,会感觉特别精神,觉得白天的所有事情都放下了,这就是他每天的第二个“早晨”。原来如此。所以,尽管冯骥才平时工作繁忙,各种事情纷至沓来,他照样方寸不乱,从容应对。

对此,有人问他:“您都七十多岁了,每天还这么繁忙,累不累啊?”“其实,人就三个东西——身体、生命和心灵。只要心灵不老,身体就不累、生命也就有意义。目前,我的心灵还很年轻。”冯骥才笑呵呵地说。

素材解析:冯骥才的这种作息方式多数人肯定学不来,但他对时间的合理安排,他的勤奋,他的坚持,他的老当益壮,他的那颗永远不老的心,却值得我们学习。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如果你充分、高效地进行利用,不浪费一分一秒,就相当于用另一种方法延长了时间。

适用话题:惜时、合理安排时间、成功、乐观、积少成多等

狄更斯:一块面包的精神

1812年,狄更斯出生在英国朴次茅斯的波特西地区,8岁的时候,父亲因为债务问题而锒铛入狱,狄更斯无奈沦为了一家鞋油作坊的学徒。老板让他坐在门口表演以招揽生意,狄更斯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知识,否则自己的命运可能就会这样一直延续下去。

狄更斯想办法交了很多同龄朋友,并向他们讨要一些用过的旧书,有语文,有数学,也有科学,狄更斯每天都如饥似渴地自学着,没有人教他生字,他就向别人请教,没人给他布置作业,他就自己给自己设置练习题、作文题……时间一天天过去,狄更斯发现自己特别喜欢写作文,还养成了每天写一篇小短文的习惯。

几年后,狄更斯的父亲出狱了。因成绩优秀,13岁的狄更斯被直接送进威灵顿学院读书。只用了两年时间,他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可这时候,父亲亏光了家产,才15岁的狄更斯只能再度外出工作,进入报馆成了一名最年幼的记者。

狄更斯非常同情那些忍冻挨饿的劳动人民,他经常利用工作之便去采访和探望他们,还为他们写下了一篇又一篇的散文。10年后,25岁的狄更斯把这些散文集中在一起,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著作《博兹札记》。同年,他还出版了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用精彩的文笔对法官、律师、法庭、议会等上流阶层作了深刻而无情的嘲讽。后来,因不愿按老板的要求去写歌颂资本主义的文章,狄更斯辞职进行自由创作。把精力几乎都用在为穷苦百姓说话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上,并先后完成了《雾都孤儿》、《尼古拉斯·尼克贝》、《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双城记》等数十部经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无一不是在嘲讽上流社会的同时,号召穷苦百姓奋起反抗,而且笔墨简练完美,对人生哲理和社会现象富有创造性的探索。

狄更斯的人生境遇是凄苦的,他的精神却是饱满和无悔的,正如他的遗世名言所说:“一片用奋斗换来的面包,比一桌别人打赏给你的酒席要好吃得多。”

素材解析:面对厄运,狄更斯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想方设法学习,以改变自己的命运;面对报社老板的威逼,狄更斯并没有屈从,而是宁愿忍受贫困,也要自由地去表达自己的思想,他的这种精神和品性,令人钦佩!

适用话题:厄运、坚强、自学、努力、坚持、不屈从、榜样等

欧·亨利:画笔断了,还可以写字

威廉·西德尼·波特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出生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斯伯勒地区,他的父亲是个酒鬼和赌徒。在威廉3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就把他送给了姑姑抚养。威廉在姑姑身边受到了一些教育,并且爱上了画画,他非常渴望成为一名了不起的画家,但在读高中的时候,他因为生了一场大病被迫辍学,病愈后他来到了姑姑经营的药房里当学徒,姑姑经常会买回一些油墨和画笔供威廉练习绘画。

1882年,20岁的威廉进了一家银行供职,因为粗心记错了账目,莫名其妙使自己成了一个贪污犯,结果锒铛入狱。威廉的姑姑买了新画笔和画纸,送进监狱以便他继续追求绘画艺术,可不料监狱长是个特别痛恨绘画的人,粗暴地把画笔折断了,不许威廉画画。

几天后,一个狱友问他借画笔给家里人写信,看着狱友们用断了的画笔蘸着墨水写了一封又一封的书信,威廉突然产生了一种触动:是呀!画笔虽然断了,可是还能用来写字,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用它来写点东西呢?

从此以后,威廉就用这支断了的画笔开始了写作,在此后不到半年的时候,他就以“欧·亨利”的笔名写了6篇描写美国中下阶层人民生活的短篇小说。那个监狱长虽然痛恨绘画,但却非常喜欢文学作品,在看了威廉的短篇小说后,还给了他很高的评价,并帮他递交给了一家出版社。很快,威廉那些构思精巧、风格独特、语言幽默、结局奇特的短篇小说就一炮打响,读者的信件就像雪片般地往威廉所在的监室里飞来……

三年后,威廉出狱了,这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小说家。此后多年里,威廉一共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和包括《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在内的三百多篇世界短小说精品,而他本人更是被称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素材解析:“别哀叹命运有多么不公,我们应该去思考怎样操纵命运,要知道,哪怕是一支被折断了的画笔,依旧可以用来写字!”这是48岁的威廉在病逝前,留下的一段话。它启示我们,面对人生绝境,只要你绝不放弃,转换思路,总能迎来柳暗花明。

适用话题:命运、不幸、执着、改变、成功等

“爱迪生们”:“傻瓜”也能成功

爱迪生八岁上学,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学校,可是,就是这个一生只上过三个月学的傻瓜,成了伟大的发明家。

爱因斯坦同样也不聪明,你想他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认字。上学后,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群,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也曾被迫退学……

还有雕塑家罗丹,他的父亲多次怨叹自己有个白痴儿子:一个喜爱艺术的年轻人,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那还怎么“艺术”啊?在罗丹的亲人、乡邻眼里,他的前途,真是无“亮”。

然而,这些“傻瓜”竟然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被载入了史册,成了全世界人们尊崇、仰慕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当然不止是他们的傻。譬如爱迪生,他被撵出学校后,母亲成了他的老师,用惊人的耐心,培养了他读书、思考、动手制作的兴趣和能力;再如罗丹,他在窘迫、困惑之际,遇到了美术老师勒考克先生,这位老师不仅启蒙了他的思想,还全力帮助他在雕塑艺术领域探索。

但傻确实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为他们傻,所以他们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地求知、钻研;正因为他们傻,所以他们与投机取巧无缘,与见风转舵无份,与浮躁、功利、弄虚作假等等势不两立;也正因为他们傻,所以他们选择了一条路,就一直走下去,每一步都留下了坚实的脚印。

素材解析:成功需要天赋,但勤奋、耐心、毅力、韧劲却至关重要;在漫漫人生之路上,只要你不退缩、不放弃,全力投入,不折不挠,即使笨一点,也同样能够获得成功。还是那句老话:勤能补拙!

适用话题:成功、恒心、专心致志、坚持、勤能补拙等

猜你喜欢
狄更斯冯骥才短篇小说
冯骥才的天津味道
论狄更斯小说的广告叙事
寻找初恋(短篇小说)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狄更斯、透纳与大海
冯骥才称赞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狄更斯作品《远大前程》的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