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和苏宁缘何“闪婚”,闪了谁?

2015-10-23 13:39黄维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售假菜鸟苏宁

黄维

在 2012年年末,苏宁董事长张近东放出豪言:“京东只是小孩子,真正的对手只有淘宝和腾讯。”转眼两年时间过去,2014年京东凭借1150亿元的营收,超越苏宁线上线下1091.16亿元的营收。这一超越不仅给了苏宁一记响亮的耳光,也标志着中国零售业的大变革开始了。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2015年8月10日阿里和苏宁的战略合作再次印证了这句名言。曾经剑拔弩张的对手,一夜间展开深度合作,是抱团取暖,各取所需,还是时势所迫,未雨绸缪?

从苏宁和京东2015年上半年财报可见,苏宁2015年上半年线上直销交易总额只有京东的1/8,苏宁目前投入使用的自建物流规模是京东的2.5倍,未来在建的物流规模是京东的4倍。按照京东2015年上半年5.328亿单的规模,苏宁想要发挥自建物流最大效益,而非变成固定成本,只能将目前半年仅有的0.67亿订单量,提升到13.3亿单。未来在建物流完工后,半年订单量要提升到25.5亿单。显然凭借苏宁一己之力,3—5年内想把半年订单数由0.67亿单提升到25.5亿单,那是痴人说梦、天方夜谭。在中国能提供如此庞大订单量的只有一家——阿里巴巴。苏宁选择与阿里合作是为了获取巨额订单,发挥自建物流效益,分摊自建物流固定成本。

阿里选择与苏宁合作,又是所谓何求呢?原因有三:第一,京东的迅猛增长威胁到了老大哥的位置;第二,售假风险如鲠在喉,让阿里喘不上气;第三,阿里O2O战略必须有线下门店做承接。

2015年上半年京东交易总额(GMV)约为天猫的1/3,增速却是天猫的2.3倍,如果双方各维持现有增速,2019年京东交易总额将超越天猫。由于天猫销售商品无须入仓检验,由商家自己打包发货,商品真假天猫很难监控,存在潜在售假隐患。今年年初由工商总局发布的《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将阿里巴巴推上了售假的风口浪尖,导致阿里巴巴两天内市值蒸发330亿美元。售假风险就是时刻悬挂在阿里巴巴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阿里急需摘除。马云数次在公开场合宣称,互联网公司未来30年的机会一定在线下。阿里绝不会缺席这场O2O盛宴,今年3月阿里以53.7亿港元获得银泰9.9%的股权,积极布局O2O闭环中不可缺失的线下门店。

京东能有如此高速增长,离不开自建物流良好的顾客体验和入仓式的真品保证,京东也一直用己之所长,攻阿里之所短。阿里的应对之策,从最初入股百世物流、星辰急便获得失败,到投资海尔日日顺物流、新加坡邮政初见成效,再到搭建“菜鸟”网络平台,阿里从未放弃过投资物流。被阿里寄予厚望的“菜鸟”网络由于采用平台模式,合作伙伴各有小算盘,短时间内难以有效整合,目前接近100%增速的京东让阿里亟待变革。阻击京东的最有效方式,即为及时补足自己的物流短板。去年“双11”,天猫超市受制于仓储物流,仅上线1小时就爆仓。

从苏宁和京东2014年上半年财报可见,苏宁物流仓储的投资规模是京东的4倍,但A股上市的苏宁,市值只有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京东的1/3。京东相较其他电商的核心优势是其自建物流,仅从账面上看,苏宁的自建物流并不比京东差,市值却与京东相差甚远。意味着苏宁自建物流被严重低估,阿里此时将体量大于京东且能立即使用的苏宁物流拉入“菜鸟”网络,不仅在战略上能够阻击京东,苏宁线下超过1500家门店,对阿里O2O生态也是有力补充。

苏宁的核心优势是其线下仓储物流系统及门店资源,困境是流量匮乏及固定成本分摊压力过大;阿里的核心优势是流量资源,拥有3.67亿年活跃买家的“天猫+淘宝”无疑是一座流量宝库,困境是天猫的增长乏力及售假风险。阿里、苏宁两大巨头的合作,在资源上能够互通有无,在战略上能够阻击京东。在战术层面,两大巨头的合作能否发挥效益,还有待于双方文化、人员、技术、资源的融合程度,让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售假菜鸟苏宁
苏宁极物旗舰店
苏宁并购亦喜亦忧
拼多多危机的背后:电商平台售假现象的法律分析
苏宁通“网”简史
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有必要吗?
堵住制假售假的灰色空间
菜鸟逆袭记
our child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