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垃圾围城”到“绿色产业”
————桐庐县实现农村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全覆盖

2015-10-24 05:30任丹萍
杭州 2015年1期
关键词:桐庐县桐庐无害化

任丹萍 葛 丹

从“垃圾围城”到“绿色产业”
————桐庐县实现农村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全覆盖

任丹萍葛丹

近年来,桐庐县依托“清洁桐庐”行动,按照“户集、村收、镇中转”的模式彻底解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居民也形成了垃圾收集的良好习惯。但随着垃圾总量不断膨胀,桐庐县也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危机,因此,选择一条适合桐庐本地特色的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道路,无疑成了当前建设“美丽桐庐”的关键所在。

未雨绸缪 寻找垃圾出路

“按照目前垃圾增长速度计划,到2017年,桐庐每天的垃圾量就会达到530吨左右,到那个时候我们500吨垃圾焚烧炉就会面临爆棚的危机。”负责垃圾无害化焚烧的盛运环保电力有限公司徐永章说到。据了解,桐庐县目前现有的垃圾无害化处置工程处置能力为500吨/天,如果不予以分类,每天约有近400吨的混置垃圾运至垃圾无害化处置工程予以高温焚烧。据调查,全县每年垃圾量增长速度约10%,如果不将垃圾处置问题提上议事日程,按照这个增长速度下去,桐庐将不得不面临垃圾无害化焚烧厂超负荷运行或重新选址扩建处置工程、运输费用及处置费用逐年上涨等一系列垃圾困境。

桐庐县城市管理局环境卫生管理处负责人介绍说,“如果把多出来的没办法处理的垃圾铺成0.1米的垃圾层,那么一年的时间,面积将会达到175300平方米,相当于1.5个桐庐中心广场,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桐庐垃圾减量化、资源利用化工程迫在眉睫。

简化要求 降低分类难度

众所周知,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围城的必经之路,然而,实施垃圾分类并非易事,要让每位老百姓持续坚持并投放准确,基础条件就是分类的方式要简便易行,使百姓容易接受。

桐庐县立足本地特色,按照“简便易行、大类粗分”原则,鼓励农村地区将垃圾分可堆肥与不可堆肥(通俗称可腐烂和不可腐烂)两类进行分类收集。通过政府集中采购、免费发放到户的形式,为每家农户配置一黄一蓝两只分类垃圾桶,并详细罗列可堆肥垃圾和不可堆肥垃圾的种类。在宣传指导中,利用“烂”与“蓝”谐音的方式告诉分类农户,“会烂(可堆肥)的垃圾放蓝色的桶,不会烂(不可堆肥)的放黄色的桶”,简单明了,老百姓容易接受也分得好。经过三年多实践,全县农户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100%,分类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创新模式 科学布局站点

估计很多人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垃圾分类是分好了,可之后呢?会不会有了美丽的开始,却最终迎来一个“混装”的结局?如果真是这样,那分与不分,又有何区别?

面对这个问题,桐庐县更是发挥了探索创新精神,大胆摸索垃圾不同的处理方式,黄色垃圾桶内“不会烂”的垃圾还是按原来方式运至县城无害化焚烧处置工程焚烧;蓝色垃圾桶内“会烂”的垃圾利用微生物发酵处置和太阳能普通堆肥处置两种技术制成有机肥。

在人口密集度高、可堆肥垃圾量多、有机肥需求量大的农村地区采用微生物发酵处置模式,即经过设备发酵、堆肥处置,实现可堆肥垃圾资源化和减量化。该模式垃圾处理设备为桐庐县会同中科院研发制成,并成功申请获得国家专利,目前依托桐庐富春江机械制造企业,已经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垃圾处理设备生产基地。目前全县98个行政村共68个资源化利用站都采用这一模式;在一些人口密集度低、交通运输成本较高的偏远农村地区,主要以太阳能普通堆肥处置模式为主,其原理是建造三室堆肥仓,充分利用太阳能与垃圾渗滤液回喷技术促进堆肥加快反应。目前全县70个行政村74个资源化利用站采用太阳能普通堆肥技术,另外2个村正在探索沼气发酵模式。

截止目前,全县170个行政村资源化利用站143处已基本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共发放了两色分类垃圾桶22万只,超9成的农户开始实施垃圾分类,可以说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工作已在桐庐全面落地开花,实现了全覆盖目标。

健全机制 提升分类正确率

老百姓既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垃圾的受害者,每个家庭、每个农户是垃圾分类收集的关键和核心,也是这项工作的源头,因此从源头抓起,创新机制,提高村民分类的积极性,让百姓一步一个脚印慢慢适应垃圾分类也是桐庐积极探索的主要方向。

充分发挥党员、妇女、学生的先锋模范作用,勇当垃圾分类“排头兵”。桐庐县通过党员一带二、二带多,在各村形成一定的舆论氛围,并通过“党员联络网格机制”,将村庄划为若干网格,每个党员作为垃圾分类“网格长”负责联系、宣传、督查网格内垃圾分类工作,为垃圾分类工作打好群众基础。另外通过妇联、学校让妇女及学生带动村民实施垃圾分类,由点到线再到面将垃圾分类行动覆盖全村。

广泛推广垃圾分类“身份追溯”机制。每一桶每一袋垃圾通过此机制可“追溯”至每户农家,每户分发的黄蓝垃圾桶(或垃圾袋)上设有编号,编号与户主对应,方便垃圾收集员对该户的垃圾分类工作进行考核评分,同时,方便对垃圾分类的质量进行检查,并在第一时间指出分类不到位之处并对户主进行再次宣传指导。

桐庐县环境保护局党组成员方文剑介绍说,除了身份追溯之外,各个村里还想出了一些激励机制,比如积分制和星级制,垃圾分得好可以换取一定的积分,用这些积分可以换日用品或者有机肥,积分越多的家庭在年底的时候还能评上垃圾分类星级户。

变废为宝 试水商业化运作

垃圾通过分类制成有机肥,触发的是一整条绿色产业链。“按照全县农村居民约11万户测算,实施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可实现农村生活垃圾50%的减量,一年还可制成有机肥7200吨。”葛丹介绍说。为了让这些肥料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桐庐县正组织力量对它进行科学配比,并依托桐庐本地两家企业技术力量,将有机肥料深加工为颗粒状商品有机肥,谋求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其产品附加值,就地销售给来村休闲度假的游客,使它成为更受老百姓欢迎的好东西,而最后的收益也将按照一定的比例回馈乡镇或者行政村,以此形成长效机制。

与此同时,桐庐制造的垃圾处理设备也开始名声在外。各地环保部门到桐庐考察项目后,对垃圾处理设备都比较感兴趣,周边县市区也都纷纷发来订单,垃圾处理设备已逐渐成为桐庐的特色产业。

下一步,桐庐将把这些商业化运作的经验与发展“美丽经济”结合起来,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前提下,探索生态与经济融合的发展模式,注重释放桐庐巨大的生态红利,依靠创新驱动,通过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猜你喜欢
桐庐县桐庐无害化
汉源山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新模式
两种高温法无害化处理病死动物灭菌效果比较
桐庐:打通村级末梢监督 “最后一公里”
操场上真热闹
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 促进畜牧业绿色发展(2020.2.18 农民日报)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桐庐县召开首届桐庐人大会
新常态下美丽乡村建设策略研究
桐庐:全力促进快递产业回归
河南孟津: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