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磨难出

2015-10-24 08:52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回音磨难徐悲鸿

徐悲鸿6岁开始跟父亲读书,10岁随父亲乘舟赴溧阳时,便有“春水绿弥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风信好,舟过万重峦”的诗句,以即景成诗的艺术才华闻名乡里。他9岁读完《四书》《左传》后,便开始随父亲学画,每日临摹一幅吴友如的插画、人物。吴友如是清代末年最大的插图画家,能在尺幅之中描绘亭台楼阁、虫鱼鸟兽、奇花异草,以至千军万马。徐悲鸿每次随父亲进城时,必至画店观赏石涛、八人及任伯年等人之作,回家后凭记忆默写。在父亲的殷勤教导和勇于创新的前辈画家的熏陶下,他打下了中国绘画的坚实基础。在寂寞的、缺少玩具的少年时代,徐悲鸿悄悄地爱上了周围的许多动物,并且仔细观察和描绘它们,如温顺的牛、奔驰的马、嘎嘎鸣叫的白鹅、浮游于水面的群鸭、倦卧在墙角或成于树上的花描……都一一出现在他的笔下,宛然如生。

13岁时,家乡大水,达章公便携徐悲鸿外地煤生。为人画人物、山水、花卉、动物,刻图章,写春联。那时只有城里有人像摄影,所以他们经常为人画肖像。这对少年的徐悲鸿来说,足一种极严格的考验,对他日后在人物画方向的卓越成就有重大影响。当然,这种卖艺的生涯不只是对他艺术功力的磨练,也使他更多地接触下层社会和劳苦大众,激发他忧国忧民的感情,他在当时的画上常署名“神州少年”“江南贫侠”,表达了他胸怀大志。

17岁的徐悲鸿成为宜兴知名的画家,在学校教授美术。19岁时父亲病逝,徐悲鸿含着深沉的哀痛埋葬了父亲后,决定去上海寻找半工半读的机会。他的语文教师张祖芬送别他时,殷勤地勉励说:“你年轻聪敏,又刻苦努力,前途未可限量。我希望你记住一句话:‘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我没有什么东西可送你,就以这句嘉话为赠吧!”徐悲鸿从心底涌起无限感激,并终身铭记着这句嘉言,将它们作为座右铭。直到他生命的晚年,他仍带着温情说:“张祖芬先生可称我的第一位知己呵!”

1914年,徐悲鸿来到上海,一位在中国公学担任教授的同乡徐子明将他的画推荐给复旦大学校长,画作很受赞赏,并让徐悲鸿得到了安排工作的许诺。当徐子明陪同徐悲鸿来到校长面前时,校长十分诧异,用耳语对徐平明说:“他年轻得像个孩子,如何能工作呢?”徐子明热烈地争辩说:“只要他有才艺,你何必计较他的年龄呀!”后来,徐悲鸿几次写信给复旦大学校长,都得不到回音。正在彷徨无计时,徐子明介绍他去找《小说月报》编辑恽铁樵。徐悲鸿挟了自己的画和徐子明的信去见恽铁樵,很受青睬,并应允为徐悲鸿在商务印书馆谋一个画插图的小职,嘱徐悲鸿过几天去听回音。

这时,已是秋雨绵绵的季节,徐悲鸿没有雨伞,冒雨去探听回音。恽铁樵愉快地说:“事情成功了!你不久便可搬到商务印书馆住。”一种温暖的感觉涌到徐悲鸿寒冷的身上。他立即赶回旅店,给母亲以及故乡的朋友写信说他已找到了工作。信刚刚发出,忽然响起急促的叩门声。恽铁樵站在门前,手里拿了一个纸包,神色仓惶地说:“事情绝望了!”徐悲鸿急忙拆开纸包,只见里面除了自己的画以外,还有一个批件:“徐悲鸿的画不合用。”徐悲鸿觉得心猛然裂开了,血不断地涌出来。

一种难以遏制的痛苦和失望强烈地攫住他,他狂奔到黄浦江边,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混浊而奔腾的江水汹涌地冲击着江岸,轮船的汽笛尖锐地吼叫着。徐悲鸿解开衣襟,让无情的风吹打在他年轻的胸脯上。当一阵寒冷的颤栗从脚跟慢慢传递到全身时,他才清醒过来,对自己说:“一个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自拔,才不算懦弱呵!” ……

思 考

徐悲鸿出身贫寒,年少的他饱受艰辛,被人侮辱,被人嫉妒,甚至吃不饱,穿不暖……但是他始终记得:“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正是凭着他坚毅的精神和毕生的努力,才最终踏上了画作的高峰。磨难来自外界,坚韧源于内心,既然磨难不可避免,唯有用坚定的毅力、拼搏向上的进取精神去面对磨难、战胜挫折、摆脱困境,方能成功。正如《孟子》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了更好地活着,为了更大的成就,请同学们对磨难坦然以对。

猜你喜欢
回音磨难徐悲鸿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徐悲鸿&吴作人:爱徒,随我来便是!
回音筒
路上
徐悲鸿与一幅古圆的悲欢离合
人生路上磨难多
电视剧《徐悲鸿》精彩剧照